《春秋》簡略記載了古代春秋時期周朝和各諸侯國之間重大的歷史事件,由于相傳為孔子所作,故早在漢朝即被列入《五經(jīng)》,視為經(jīng)典。漢代以來獨尊儒術(shù),至唐宋之時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三傳也被列入《九經(jīng)》和《十三經(jīng)》,《春秋》三傳中以《左傳》最為著名,對后世史學(xué)、文學(xué)的影響尤為巨大。晉代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是《左傳》的最為重要注本,后世凡治學(xué)《春秋》者必據(jù)以參考。唐代陸德明著《經(jīng)典釋文》即采用杜預(yù)注《春秋經(jīng)傳集解》加以文釋,從而擴大了該書的傳播與影響。此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共三十卷,其書耳記某公某年字樣,卷后有相臺岳氏刻梓荊谿家塾或相臺岳氏刻梓家塾,有長方、橢圓、亞字式牌記幾種,刊刻極精。相臺岳氏所刻群經(jīng)舊謂為宋代岳珂家刻本,《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亦以為岳珂編著,后經(jīng)張政烺等先生考證。此相臺本群經(jīng)乃元初義興岳氏據(jù)宋末廖瑩中世綵堂本校正重刻,與岳珂無涉。今存世相臺岳氏所刻經(jīng)書尚有《周易》、《論語》、《孟子》、《孝經(jīng)》等,均藏國家圖書館。周叔弢先生藏書于賞玩研究而外,乃有為國家保存一代文獻之心愿。20世紀20、30年代以來,大量文物及珍本古籍流往國外,面對此種情形,周先生將保存珍貴文獻視為己任,遇有好書傾盡心力收購,以減少或避免好書的流失。此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原為臨清徐坊舊藏,后散出流入書肆。1930年,周先生先于文友堂收得,《春秋名號歸一圖》及《年表》繼從藻玉堂得六卷,十二,十三,二十七至三十。1931年,又于肄文堂得到二十三卷,卷二至十一,十四至二十六,至此全書達二十九卷,惟缺卷一首冊。周先生感嘆而跋云,延津之合,或有所待也,每展卷興嘆,殊不能自己也。后傳聞此冊于1932年已毀于一·二八上海閘北日寇炮火之中,遂配以宋撫州公使庫刻本。1944年,卷一首冊忽復(fù)現(xiàn)于世索價奇昂,經(jīng)兩年展轉(zhuǎn)協(xié)商,終于1946年以黃金一兩購得之。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合成完璧,周先生十分激動,特又寫一跋,命長子周一良另紙抄出,附于書中,書中鈐,徐健庵,乾學(xué),汪玉田藏書記,袁廷梼印,五硯主人,曾存定邸行有恒堂等印,可見其遞藏之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