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大的推薦仍是Olafur Eliasson和Christian Boltanski兩人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的個展。Olafur Eliasson是我最喜歡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去年夏天在北歐5國游蕩,竟然全程與他的展覽無緣……而這次在紅磚的展覽是藝術家在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個展,十分難得,不容錯過。 作為法國當代重要的觀念藝術家,Boltanski的創(chuàng)作大多關于生命、記憶和命運,他用海量的檔案式的信息堆出一個又一個平凡生活的榮耀紀念碑,具有普世的關懷意義。而如果你了解他(在二戰(zhàn)中幾乎被種族屠盡)的猶太人身份,童年又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晚期,再面對他的作品時,或許會更容易感受到那種能量。同時這次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作品很豐富,策展清晰完整,是close to Boltanski的一個絕佳機會! “他在美術館里造出太陽、河流和彩虹” 丹麥-冰島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是近年來全球最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家之一。他曾在倫敦泰特美術館中造了一輪“太陽”,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橋造出巨型瀑布,在丹麥奧爾胡斯美術館屋頂留下一道彩虹。 本次展覽是埃利亞松在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個展,展覽中的各個空間自成一體,營造特定的自然現(xiàn)象如光、霧、影、水,你將在浸入式的環(huán)境中穿梭漫步,與這位師法自然的魔術師一起,探索與自然的對話。 “平凡生活的榮耀紀念聚集”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經(jīng)常選取日常物件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材料以試圖建立一座人類檔案館。展廳中將出現(xiàn)的近十噸衣服、上百個嬰兒和老人的面部照片以及回響著的成千上萬人的心跳頻率,都是承載個人生活經(jīng)驗和群體歷史的一方“憶所”。 同時,波爾坦斯基也將《心之檔案》項目帶到了上海,在展館二樓的心跳采集工作室中,你可以將自己的心跳聲刻錄保存,或贈與希望永久與之連接生命頻率的親友。而所有收集的心跳,都將被送往日本豐島,和世界上12萬人的心跳聲一起被收藏起來。 北京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日本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七戶優(yōu)在北京的首次個展。在近三十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以少男少女的形象和各種珍奇器具構建了奇異的場景,畫面人形、玻璃眼兔子、機械擺設、天體、飛艇以及永遠停留在12點的時鐘無不滲透著觸之可及的沉默,在七戶優(yōu)創(chuàng)造的靜謐空間中掀起波瀾。 伊恩·布魯瑪在《創(chuàng)造日本》里論及,大正年間,東京洋溢著一種輕佻間或虛無的享樂主義精神,由之而生的文化被概括為“色情的”,“獵奇的”,“無意義的”——那是許多日本人眼中的黃金年代,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個人主義發(fā)展到了孤芳自賞的程度,記錄作者點滴心緒、被稱作‘私小說’的日記體文學紅極一時。藝術家們已經(jīng)全然拋卻明治時期的一腔理想主義熱血,一心探索浪漫愛情和黑暗情欲的極限?!?(策展人:朱朱語) “系統(tǒng)呈現(xiàn)2017年中國當代藝術整體狀況”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是建立在北京大學“中國現(xiàn)代藝術檔案”詳細調(diào)查研究基礎上的展覽。是對一年中在中國發(fā)生的當代藝術情況的綜合展示:包括中國當代藝術正在進行的實驗、探索、創(chuàng)新和當前的遭遇。2017年度共有當代藝術展覽 3776個。在這一年,新媒體、新技術和新觀念的作品再度占據(jù)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主要分量,這既符合當代藝術的實際,也應合社會演變的潮流,更體現(xiàn)了中國在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領先。 本次“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7”將現(xiàn)場展出140位年度選入《年鑒》的藝術家在2016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37位藝術家的原作。 “中國青年創(chuàng)作群體于過去十年來進行的攝影藝術多元實踐” 十年來,三影堂攝影獎致力于從不斷涌現(xiàn)的攝影藝術新潮流中,選取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zhì)的藝術家及作品,考查、梳理和研究中國當代攝影、將中國當代的新銳攝影介紹給廣大公眾,進而推動中國當代攝影的發(fā)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到當下的中國攝影的多樣性以及新生力量。這次的十周年特展遴選過往十屆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藝術家,展示他們的全新創(chuàng)作,以一種非編年史的架構展現(xiàn)當下中國青年創(chuàng)作群體于過去十年來進行的攝影藝術多元實踐。 “如果你去逛798,可以順便一看的小展” 讓你看見彭磊在新褲子樂隊主唱這個身份下的其他技能~ 80年代生人還可以從追憶到童年動畫的影子。 上海 “大師云集,然而沒有策展什么事” 這個展呈現(xiàn)自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歷程中近百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包括油畫、國畫、雕塑、影像、裝置等,展示自1978年以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參展藝術家包括蔡國強、曹斐、曾梵志、陳逸飛、陳箴、丁乙、方力鈞、谷文達、何多苓、李爽、劉韡、劉小東、宋永紅、王廣義、徐冰、岳敏君、張曉剛、周春芽,全都是big name!展覽是follow“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線呈現(xiàn)的,就不要對策展思路抱多少期望了,當作去溫習大師作品吧。 “個展始終是了解一個藝術家最好的途徑” 徐震不算我很喜歡的藝術家,但我認為他是中國70后藝術家里值得關注的一位藝術家。他對商業(yè)社會的混亂(chaos)有著敏銳的判斷力,也毫不吝嗇展示他的他的精明氣息。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的Jeff Koons和村上隆。喜歡與否見仁見智,但他的作品有著穩(wěn)定清晰的統(tǒng)一內(nèi)核,也真實表達了他的探索和思考。 “本月最不推薦的展覽” 然而余德耀美術館的這個展覽竟然要持續(xù)半年之久,那就“最近半年最不推薦的展覽”好了。 不推薦的理由有二:一是慕名而來拍照的人們實在太多,嚴重影響觀展體驗;二是展覽本身的價值與140元的門票也不成正比。大名鼎鼎的雨屋,作為沉浸式大型互動裝置,并沒有傳說中的這么精彩,蘭登國際作為一個以科技作為主要媒介的創(chuàng)作團體,在這里展現(xiàn)的科技性也并不新奇。其余幾組作品的互動手段也缺乏新意,尤其是夜光筆涂鴉,有點膚淺,更像一個party游戲。整個展覽我覺得唯一有亮點的還是進門那個同名視頻作品,異形的屏幕尺寸帶來一種極致的碾壓感,令人窒息又有快感。 深圳 “集結(jié)多位優(yōu)秀青年藝術家的嚴肅展覽” “小說藝術”是藝術家借助寫作“小說”(虛構寫作)進行當代藝術實踐的指稱,它不是一個流派,而是對一種藝術現(xiàn)象的描述。它隱含三種狀態(tài):一是藝術家寫作的“小說”本身即是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將視覺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它要求觀者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構建視覺世界;二是“小說”作為當代藝術的有機部分,與其他表現(xiàn)形式共同構筑了混雜視聽與想象的藝術作品;三是“小說”作為文本與視覺圖像既彼此關聯(lián),但又彼此獨立存在。這三種狀態(tài)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有時也是交織在一起的。參展藝術家有曹澍、陳侗、段建宇、馮峰、蔣志、金閃、蒲英瑋、秦晉、史鎮(zhèn)豪和楊圓圓。 紐約 PS1作為MoMA致力挖掘和展示新興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場館,這次帶來的是中國藝術家張洹和厲檳源的行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圍繞當代中國土地與身體的關系的變化,包括從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zhuǎn)變,以及自然、耕作與城市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張洹出生于1965年,油畫專業(yè)出身,在90年代曾創(chuàng)作一系列堪稱先鋒的行為藝術作品,其中最為國人熟知的大概是《為無名山增高一米》(雖然大部分人是因為左小祖咒而知道了這件作品),他本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則是《家譜》系列,是一位在西方非常有影響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厲檳源畢業(yè)于中央美院,曾因望京裸奔事件在網(wǎng)絡爆火,在國內(nèi)外也有豐富的展覽經(jīng)驗,兩位年齡相差20歲的中青代藝術家的作品碰撞,值得期待。 巴黎 巴黎大皇宮現(xiàn)下正在進行捷克藝術家Franti?ek Kupka的大型回顧展。Kupka是早期抽象藝術運動和俄耳浦斯立體主義(Orphism)的先驅(qū)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雖然可能不如德勞內(nèi)夫婦(Robert Delaunay and Sonia Delaunay)的名氣大 他的色彩理論也影響了包括Robert Delaunay在內(nèi)的不少藝術家。如果對抽象藝術感興趣的話,這個展覽是個很好的深入了解Kupka的機會。 本月另一推薦去處是位于93的Galerie Theaddaeus Ropac Pantin,目前正在舉行群展“It Comes in Waves”。展覽以浪潮為主題,強調(diào)它的流動性、無限性、連續(xù)性,這些也是當代藝術中重復出現(xiàn)的特征,匯集包括Anselm Kiefer, Georg Baselitz, Lawrence Weiner等16位大名鼎鼎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作為Galerie Theaddaeus Ropac在巴黎的第二家畫廊,位于Pantin的這個空間占地5000多平米,由一個舊鋼鐵廠改建,本身也如同美術館一樣,值得到訪。 倫敦 “自然和工業(yè)的詩意結(jié)合” 本月倫敦我最想去的反而是海德公園的一個公共雕塑。受蛇形畫廊的委托,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為美術館所處的海德公園內(nèi)的肯辛頓花園帶來了他最新的公共雕塑作品。新作名為“Relatum-Stage”,繼續(xù)使用圓形石頭和深色矩形鐵板兩種材料,表現(xiàn)了李禹煥最著名的“Relatum”系列關于特定時空中的物質(zhì)極其存在的關系。就我個人而言,很喜歡李禹煥及物派(Mono-ha)藝術家大型雕塑和裝置作品,是用語言很難形容的愉悅與震撼之力,有種超脫人類情緒(情感)的世間萬物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