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正念)的心和知道、識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識蘊,因為六根六塵的接觸而產(chǎn)生。即使心沒有覺知力,六識也可以認知到對應的所緣。貓貓狗狗都有認知的能力,但它們并不了解自己的身心當下正在看、在聽。普通人同樣也是如此。相對于識蘊,覺知有著不同的功能。你可以觀察識蘊,也可以觀察覺知心。 有位馬來西亞的禪修者曾問到有關(guān)開車時如何覺知:我現(xiàn)在知道旁邊有一輛車經(jīng)過了,這算覺知嗎?我說:這還不算是覺知。他問:為什么呢?我說:所有開車的人都能知道有車子經(jīng)過啊。他接著問:那么怎么樣才是一個禪修者的覺知呢? 我說:每個開車司機都能知道有車經(jīng)過,就連小狗也能知道,有車行駛過來了它會避開。通過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就開始想「現(xiàn)在有車經(jīng)過了」,這是由于眼根看、耳根聽,心有了「有車開過了」的想法生起而已。然而,禪修者的覺知,是他知道自己六根門里發(fā)生的事情,這才是禪修的覺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念。一般的開車司機都知道有車開過來了,這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外在的現(xiàn)象;可是,他們不知道眼睛有在看,耳朵有在聽,心有想法生起。 當身體有痛的時候,首先知道痛是自然現(xiàn)象,身體長時間不動就會痛,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不要一開始便去觀察痛這個感受,如果心生起厭惡的感受,便先要觀察心的感受。如果心是平靜的話,便不需要去改變姿勢,如果心不平靜,越來越抗拒的話,就該要改變姿勢,舒解痛感。 要記著處理痛的三個步驟,首先要帶有正見,知道這是自然現(xiàn)象,然后去觀察心,最后去決定是不是要改變姿勢。不要讓心太受苦,若該要轉(zhuǎn)換姿勢便要轉(zhuǎn)換,甚至坐凳子也行。 為什么要轉(zhuǎn)換姿勢呢?因為我們不要去培育瞋心,坐姿不是最重要,讓心在不緊張的狀態(tài)下覺知更重要。當坐姿不適,想要換一個姿勢,并不一定是貪心。有時候,不可否認是貪心,但有時候也可能是智慧。如果我們知道因為這個坐姿身體繼續(xù)痛下去的話,瞋心就會生起,此時可善用智慧換一個姿勢,只要在換姿勢的時候保持覺知就好了。因為禪修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善心,不要因為不舒適的坐姿而產(chǎn)生瞋心。如果沒有辦法用善心面對這個所緣,此時必須退一步。這是智慧,不是貪心。 當心有不愉快感受,瞋心生起的時候,不要觀察痛,這不是正確的修習。例如我們在為一個人生氣時,若還不斷地面對那個人,那會怎么樣?我們會更生氣。有苦受的時候,一般心是帶有瞋心的,也就是抗拒及不喜歡這個感受。當這個苦受消失了,有舒服的覺受的時候,貪心就可能生起,因為喜歡這個舒服的覺受。一方面,我們要去學習關(guān)于痛與瞋心之間是怎么樣運作的?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舒服和貪心的關(guān)系,它們又是怎么樣的?你要自己去了解。如果發(fā)現(xiàn)有貪心,那就先去觀察那個貪心。 我們要記著這一點,若心對某個所緣目標有抗拒或是執(zhí)取,當下這就不是適當?shù)乃墸瑫翰灰阉鳛槎U修對象。只有心是平靜或回到平等心的時候,才可以觀照任何所緣。這就像戴著有色眼鏡去看東西,我們無法看到真正的顏色。如果帶著瞋心去觀察的話,這只是瞋心的所緣,不是禪修的所緣。 所緣是被心知道的東西。痛是被心知道的一個所緣;不痛,也是被心知道的一個所緣。如果有正見,能明白、知道痛和不痛都是一種覺受,都是所緣,不是「我的」痛,只是自然法;那么,就沒有哪一個是好或哪一個是不好,它們都是一樣的。 有一個禪修者在禪修時發(fā)現(xiàn)有一只蚊子來叮他,被叮的時候,他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抗拒,有沒有不喜歡?他說:完全沒有。他一直看著這蚊子在吸他的血,越來越胖。他說:沒關(guān)系,我有慈悲心,讓它吸;沒關(guān)系的,沒有抗拒、沒有瞋心。這蚊子叮完以后就飛走了,剛好飛到一個蜘蛛網(wǎng)里,被蜘蛛抓住了,他看到后很高興,那個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是有瞋心的。 在蚊子叮他的時候,表面上他沒有覺察到瞋心??墒?,當蚊子現(xiàn)在有麻煩了,他就覺得很高興。所以要特別小心,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jīng)沒瞋心了,其實在很微細的層面還是有的。因此,我們還是要再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沒有瞋心了。 不想去觀察痛苦,不愿意直接面對痛苦,這心態(tài)本身就不具備正見。禪修不是為了逃避痛苦,不是為了排斥和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徹底了解實相。心中有取舍、有比較,這就已經(jīng)失去正見。 如果無法面對痛苦,那當我們最終面臨死亡,無法回避痛苦時,一切都晚了;所以下一次痛苦來臨時,我們應該歡迎它們的到來,并且勇敢地面對。痛苦讓我們有機會去理解和學習,只要沒有被痛苦征服,我們的心智會變得越來越成熟和強壯。 當心帶著正見去觀察痛苦時,會越來越感興趣。無論苦受、樂受,都是觀察的所緣,可以從中得到充分了解和學習。如果對此不理解,那么在心有苦受時,它就會去找樂受,找不到時又回到了苦受之中。我們的心就這樣一直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如果有智慧,心會立于兩者之間保持平等心和中道,即不會追逐某種樂受,也不會被苦受所征服。 其實,身體的感受,大多是中性的。但接觸外物時,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感覺,譬如眼根和色塵觸碰時,我們沒有感覺,但是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反應是很多的,有思惟、有邪見、有錯誤的認知,這些心理反應比觀察身體感受還來得更強、更真切。 瞋心生起的時候,全身有熱的感覺,這是身體的感覺??匆姾玫臇|西、吃好的東西,心是不是覺得自在舒服?那就是心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可以同時生起,要會分辨哪個是身體的感受、哪個是心的感受。僅僅知道身體的感受是不夠的,要了解所有的法。 素材來源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fā) |
|
來自: 智見智定 > 《內(nèi)觀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