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黨
春節(jié)之際,說說與其有關(guān)的6個事兒。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為隆重、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記 載,中國人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jié)日,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全民性的特點。 2020年1月25日是春節(jié),為農(nóng)歷庚子年,俗稱鼠年。鼠年,地支為“子”, 說為“子鼠”。 春節(jié),與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tǒng) 節(jié)日。春節(ji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春節(jié)不是中國獨有的節(jié)日,亞洲國家中,與中國一樣過農(nóng)歷春節(jié)并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 和馬來西亞。另外,泰國、菲律賓也有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 春節(jié)的時間 春節(jié)日,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農(nóng)歷年的第一天。它在公歷的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jié),如1966年,是1 月21日。最晚的春節(jié),如1985年,是2月20日。時間相差整整1個月。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過春節(jié),舊習慣是從一進臘月(農(nóng)歷12月)的初八開始,至農(nóng)歷二月二日結(jié)束,時間達近2個月。有“不過二月二,不算過完年”的說法。不過,人們到正月十五后就開始正常勞作了。 我國規(guī)定的春節(jié)假期,一般由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 4000多年前,人們于一歲(年)農(nóng)事結(jié)束后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即今春節(jié)),舉行祭祀活動,以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夏商周時期的月首:夏朝以春季一月(農(nóng)歷)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農(nóng)歷)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農(nóng)歷)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以冬季十月(農(nóng)歷)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農(nóng)歷)為歲首。 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公歷紀年,把夏歷(農(nóng)歷)“立春”節(jié)氣前后的一月一日稱為“春節(jié)”,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當時北京(民國)政府大總統(tǒng) 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并且規(guī)定,春節(jié)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春節(jié)”“元旦”時間,依民國1913年規(guī)定。 春節(jié)的稱謂 對于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正月一日)的稱謂、叫法,書寫文字和口語俗語、歷史和現(xiàn)代是不同的,有多種多樣的稱謂,多達30個之多。 真正稱謂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chuàng)造的。 歷史上的稱謂:在先秦時,有“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 兩漢時期,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 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歲”“元首”“歲朝”等。 唐宋元明時期,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 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歷史上的稱謂還有“元正”“元朔”“正朝”;“三朔”“三始”“三元”,意這一天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口語俗語的稱謂:也有若干個,最普通、最多、最常聽到的 是“年”“大年”“新年”,還有“新春”“新歲”“新禧”“歲旦”“歲節(jié)”“年禧”“年節(jié)”,等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年初一”“度歲”“慶歲”,等等。 過年的變化 過春節(jié),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很多的習俗。這些習俗,又都隨著地域的不同、時代的更迭、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化。以作者所在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為例,比較突出的有“三大變化”。 拜年的變化---跪拜變多樣。拜年,是春節(jié)期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主要習俗。俗語有“不能斷了年節(jié)”。要給長輩、親戚、鄰居、朋友、領(lǐng)導等拜年,展現(xiàn)的是親情、友誼,也是一種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文化。 以前,人們拜年只是面對面地磕頭、跪拜。 如今,拜年的形式多種多樣:除去磕頭、跪拜外,有電話、手機拜年;短信、微信拜年;集體拱手團拜;還有電腦視頻拜年等。 年飯的變化---在家變飯店。年飯有一家人的“年夜飯”、親朋的“團圓飯”,還有對親朋的“待客飯”等。 以前,人們的年飯,都是在自己家中做和吃。 如今,大都是到飯店去吃。近些年,年飯都需要提前一個多月預訂,不然是沒有座位的。 “守歲”的變化---聊天變看春晚。守歲,就是“年三十”(臘月三十或者“小月”二十九)晚上,點著“長明燈”,即整個晚上不熄燈,人們通宵不睡,通宵守夜。 以前,守歲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 如今,人們是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特別娛樂節(jié)目,特別是20點鐘后,都要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除去以上“三大變化”外,還有其他的若干變化。如,由在家過年變外出旅游;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由僅幾毛、一二塊錢變100元、幾百、上千元;走親戚由步行變騎摩托車、電動車、自家的三輪車、汽車,還有的打的、坐公交車,等等。 過年的禁忌 春節(jié)期間,是一個歡樂喜慶的時候。在這時段,按照薪火相傳的習俗,有一些語言、行為的“禁忌”。這些“禁忌”,雖然也有消極的封建迷信的東西,但是,對于許多積極的東西,我們應當予以弘揚,并不斷創(chuàng)建良好的禁忌習俗,以踐行“八榮八恥”,推進社會不斷進步。 何為“禁忌”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是“犯忌諱的話或行動”。《辭?!反_定:“禁止同‘神圣’的東西或‘不潔’的人們、事物等接近”?!掇o源》云:“忌諱”。如果,不規(guī)避禁忌, 《辭?!吩唬骸凹磿兄伦匀涣α康膽土P”。 禁忌是講究、是信仰;是心理、是意愿、是渴望、是期冀;是約束、是限制、是規(guī)則;是傳統(tǒng)、是習俗。 作者所在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流傳千百年的春節(jié)“禁忌”習俗,有如下三類。 一、語言“禁忌”。1.在春節(jié)的喜慶日子,家長教育小孩、青年人,忌說“死”“壞”“病”“窮”等不吉利詞語。 2.如果不小心摔壞了碗、盤、杯等,不說“摔壞了”,而以“歲歲(碎碎)平安”解之。 3.春節(jié)包餃子時,忌說皮、餡“完了”、“沒了”。 4.買、賣神像、毛澤東主席像,忌說“買”和“賣”,改用“送”和“請”字。 5.忌說“破鞋”兩字,改稱“舊鞋”。 6.忌說“吃醋”兩字,把“吃不吃醋”說為“用不用‘忌諱’”。 二、行為“禁忌”。1.結(jié)婚的婦女忌在娘家住。以求與其婆家的和諧。 2、正月初五前和正月十二日,忌動剪子、忌動笤帚掃地。 3.忌正月初五日去岳父家拜年。諺云:“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4、忌正月剃頭。有“正月不剃頭,正月剃頭死舅舅”之說。5、打春,即24節(jié)氣之一“立春”的時辰,不管是白天、夜 間幾點鐘,忌躺在床上睡覺,有“打春別打在炕上”之說,意“一春懶,一年懶,一春勤,一年勤。” 6.家中來客人時,忌掃地、抹桌子。意攆客人。 7.陪客時,主人忌頻看鐘表、忌中途離去,陪客要陪到底。意對客人不耐煩,攆客人。 8.多人相聚時,忌坐在人的正前方,給人個后背、屁股;忌 對著人打噴嚏;“罵人不揭短”,忌當眾談別人的“短處”。 9.對于有一定地位的人或長輩、長者,忌當眾呼喊其乳名、外號;忌對其開玩笑。 10.送禮東西忌單數(shù),要用雙數(shù)。有“好事成雙”之意。 11.除夕和正月初一死了人,先“捂起來”,忌通知人們前來辦喪事。要等正月初二再公布。意讓他人過好年。 三、思想禁忌。1.忌諱“閏八月”,說什么“閏七不閏八,閏八挨刀殺”。 2.忌“寡婦年”結(jié)婚。所謂“寡婦年”,就是沒有“立春”節(jié)氣的年份。 春節(jié)的飲食 作者所在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春節(jié)期間的飲食,具有的特色是,哪一天吃什么飯,千百年薪火相傳,逐漸形成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前后的“立春”日,吃瓜餡餃子,稱“咬春”。 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臘八節(jié)”,煮、吃“臘八粥”。 臘月三十日,小月時是二十九日,稱除夕節(jié),俗稱“大年三十兒”“年三十兒”。這天,吃“大鍋菜”?!安恕迸c“財”諧音,寓意吃“大鍋菜”可發(fā)財。 正月初一早上天還沒亮吃餃子。因為,有“交子”之說,即初一凌晨子時,一交是兩年,一時連兩歲。 正月初五日,俗稱“破五”,習慣吃餃子。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俗稱“燈節(jié)”,吃元宵(湯圓)。 二月初二日,俗稱“龍?zhí)ь^”的日子,家家戶戶煎“燈盞兒”吃?!盁舯K兒”用粘米加餡做成,用油煎。 春節(jié)的諺語 諺語,是指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shù)諺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而且一般是經(jīng)過口頭傳下來的。多是口語形式,通俗易懂。 春節(jié)的諺語,有若干種。 事理諺語。“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等等。 生活諺語。氣象諺語。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