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huán)被唐玄宗封為貴妃,深受玄宗寵愛,玄宗經(jīng)常賜以美食。有一次,貴妃脘腹脹滿、大便泄瀉、不思 飲食 ,眾御醫(yī)前來診治,皆無效。玄宗非常氣惱,遂將一批御醫(yī)趕出長安。 這些御醫(yī)匆忙出城,自然來不及回家取行李,天黑之后只好就近在一處道觀歇息。一道士見他們個個垂頭喪氣,上前了解情況,知道原委后便主動請纓,要求御醫(yī)帶他去給貴妃治病。雖前來診病,但道士并沒有真正見到貴妃,他是通過其他御醫(yī)的描述判斷貴妃屬于積滯 中脘 ,又了解到貴妃脾胃柔弱,所以消化不良。道士開出的藥方是:棠球子十枚,紅腦三錢,熬汁飯前飲用,每日三次。 玄宗雖將信將疑,但仍命人按此方配藥,數(shù)日后貴妃好了大半,十日即如常人。玄宗大喜,命人去找道士,令其入宮為醫(yī)。道士不但拒絕了玄宗的美意,還向玄宗提議令那些被攆出的御醫(yī)重新回宮。 道士藥方中的 “ 棠球子 ” 不是什么稀罕物,就是北方秋季常見的 山楂 ,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在當時的長安也是尋常之物。 中醫(yī) 認為山楂性溫,味酸、甘,入脾、胃、肝經(jīng),具有消食積、散瘀血的功效。許多中藥廠以山楂為原料,生產(chǎn)出小兒消食片以治療小兒乳食停滯等證。從藥理上講,道士開出的藥方是對癥的,且符合中藥簡、便、廉等特點。 歷代藥籍中對山楂的此特性均有記載?!侗静萁?jīng)疏》載: “ 山楂,《本經(jīng)》云味酸氣冷,然觀其能消食積,行瘀血,則氣非冷矣 …… 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故治水痢及產(chǎn)婦腹中塊痛也。大抵其功長于化飲食、健脾胃、行結(jié)氣、消瘀血,故小兒產(chǎn)婦宜多食之。 ” 《本草求真》亦載: “ 山楂,所謂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積,用此酸咸之味,以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氣破而泄化,謂之為健,止屬消導之健矣。 ” 宋朝彭龜年在《和徐思叔謝向大夫惠柑》里以 “ 清爽何如楂與梨 ” 贊美山楂,但因山楂中含有大量酸性物質(zhì)會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所以不宜空腹吃,脾胃虛弱、氣虛便溏者不宜多食。 溫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