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潭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里,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過一句讓人感嘆不盡、惆悵不已的話。 劉備投奔劉表,駐守于新野,遭到荊州本土勢力代表蔡瑁的猜忌防范。蔡瑁為除劉備,設“鴻門宴”,邀劉備赴會襄陽。劉備得荊州謀士伊籍的提醒,及時離席,從西門出逃,馬躍檀溪,遇上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因此,劉備與水鏡先生兩人之間有了一大段關于天下走勢的暢論。劉備認為自己手下人才濟濟,“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云之流”,之所以事業(yè)不濟,乃是由于時機不濟。水鏡先生笑而搖首,指出劉備所缺的是經(jīng)綸濟世之才,他語出驚人地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他甚至給臥龍諸葛亮開出了高出天際的評價:“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倍攧浔硎静幌б磺写鷥r要請諸葛亮出山時,他又冒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后人讀書至此,總不免黯然神傷,都說諸葛孔明出山之時,曹操已統(tǒng)一河北,天下大勢將定,即使諸葛亮神機百變,也已無力回天,只能落下個“星落秋風五丈原”的黯淡下場。 一句話,歷朝歷代那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豪杰奇材,但能大放異彩、流芳百世,并且又能保全自己,完美謝幕的,都必須是“得其時、遇其主”。 隋朝開國首席謀士李德林,可謂“得其時、遇其主”,他自己又通曉軍事、諳熟權謀,算無遺策,機發(fā)必著,結局卻極其不妙,頗讓人詫異。 隋文帝楊堅得以走上時代的風口浪尖,主是得劉昉和鄭譯二人力推,時有“劉昉牽前,鄭譯推后”之贊嘆。 但劉昉和鄭譯二人眼高手低,德陋才淺,并非能襄助楊堅開創(chuàng)雄圖王業(yè)之輩。 他們只不過是周宣帝的寵臣,眼看周宣帝駕崩,朝政將亂,而他們又無力支撐大局,才想到請楊堅進入權力中樞,用意是讓楊堅充當他們的主心骨,然后權力分攤,“三巨頭”共享朝政,僅此而已。 可嘆,楊堅一代人杰,夾在此二宵小之間,一時竟徬徨無計。 李德林一語驚醒夢中人,說:“即宜作大丞相,假黃鉞,都督內外諸軍事。不爾,無以壓眾心?!?/p> 楊堅福至心靈,依計而行,以鄭譯為相府長史,以劉昉為丞相府司馬,迅速確立了自己一枝獨大的權臣地位,為后來建立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服楊堅專權,在鄴城起兵作亂。 在平亂過程中,楊堅以李德林為丞相府屬,加儀同大將軍。 李德林參與指授兵略,那一段時間,軍書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動逾百數(shù)。但李德林機速競發(fā),口授數(shù)人,文意百端,不加治點,儼然一流謀士。 東道元帥韋孝寬率軍平叛,師次永橋,沁水(河南焦作武陟)泛濫,兵馬不能渡。 長史李詢寫來密信說:“大將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遲迥餉金,軍中慅慅,人情大異。” 楊堅看了,深以為憂,與劉昉、鄭譯等人討論,準備陣前換將,另派三人上場。 李德林連呼不可,說:“公與諸將,并列為國家大臣,公能統(tǒng)帥諸將,惟假借皇帝威信耳。安知后來替換前三人者能盡心能職,而前所遣三人屬于陽奉陰違?李詢所說取金受賄之事,虛實難明。換將容易,動搖軍心。須知臨敵代將,古之用兵大忌。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皆因此故。如愚所見,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為諸將舊來所信服者,速至軍所,使觀其情偽。縱有異志,必不敢動?!?/p> 楊堅恍然大悟說:“若公不發(fā)此言,幾敗大事。” 后來高颎奉命馳驛往軍所,節(jié)度諸將,竟成大功。 楊堅登位后,創(chuàng)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 李德林任內史令,掌管內史省,進入了隋朝政治中心。 在平定南陳問題上,李德林有贊畫大功。 李德林對于平定南陳,有全面的見解,全盤的策略,從大到小,面面俱到,事事畢備。 楊堅極度認可和贊同,開皇八年(公元588年),他離京考察攻陣事宜,李德林因病不能隨駕。 楊堅大感可惜,讓高颎帶敕書到李德家征召,詔書后御筆注:“攻打陳的事宜,最好你能親自來。” 楊堅還惇惇叮囑高颎:“德林若患未堪行,宜自至宅,取其方略。” 后來,楊堅把李德林平陳方略交付給了晉王楊廣。 楊廣因此取得了平南陳的滅國之功。 在施政措施上,李德林不乏真知灼見。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滅陳之后,時任太子少保,兼納言、度支尚書的蘇威建議,以五百家為鄉(xiāng),設立鄉(xiāng)正,專門負責處理民間辭訟。 李德林提出反對,他認為,本來就應該廢黜鄉(xiāng)官判事,因為鄉(xiāng)官在鄉(xiāng)里有內外親屬,剖析評斷就會不公平,一旦設鄉(xiāng)正專門管理五百家民事糾紛,就會形成專治,滋生腐敗,且有些地方位置偏遠,人煙稀少,不夠五百家,又不能讓兩縣共同管理一鄉(xiāng),所產(chǎn)生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 李德林還說:“今時吏部總選人才,天下不過數(shù)百縣,于六七百萬戶內,精心選拔出來的數(shù)百縣令,猶不能稱其才,乃欲于一鄉(xiāng)之內,選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難得?!?/p> 但楊堅這次沒有聽李德林的,全力支持蘇威。 不過,楊堅支持蘇威沒有用,真理站在李德林這邊。 事情的發(fā)展,正如李德林預料的那樣,各種問題不斷出現(xiàn)。 楊堅最終只好下令廢止該法。 …… 可以說,李德林實在是一個天縱奇才。 事實上,李德林自小就有“神童”之譽。 李德林是博陵安平人,其祖父李壽,曾任北魏的湖州戶曹從事;其父親李敬族,歷任東魏太學博士、鎮(zhèn)遠將軍。 李德林天資聰慧,五六歲時,讀左思的《蜀都賦》,才十多天功夫,就爛熟于心。 東魏“四貴之一,太保、左仆射、吏部尚書高隆之,聽說這件事,無比驚奇,對朝中人士說:“若假其年,必為天下偉器?!?/p> 鄴京名士也因此蜂擁前往李家圍觀,那一段時間,李家每天來訪的車馬不斷。 李德林十五歲時,誦五經(jīng)及古今文集,日數(shù)千言,對古代典籍、天文地理、陰陽緯候,無不通曉。尤其在作文方面,不但倚馬可待,而且辭核理暢。 與溫子升、邢邵并稱“北地三才子”的魏收,時任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負責修撰國史《魏書》。他當著高隆之的面,對李德林的父親李敬族說:“賢子文筆終當繼溫子升?!?/p> 高隆之聽后,大笑著說:“魏常侍是不是已經(jīng)在嫉妒賢才了?為什么不拿近的人與他相比老,而拿遠的溫子升來比!” 李德林十六歲時,父親李敬族去世,他親自驅駕靈輿,返葬故里。 博陵豪族中有個叫崔諶的,前往李德林家吊喪,其車服甚盛,到了離李德林家不遠,趕緊縮減跟隨的人員,從者數(shù)十騎;等到了李德林家門,又縮減至五騎。他對這五人說,只有這樣做,才不會使李郎責怪我太炫耀。 北齊神武帝高歡的第十子任城王高湝為定州刺史時,看重李德林的才能,將他召入州府,朝夕同游,殆均師友。 北齊天保八年(557年),高湝對李德林說:“竊聞遮蔽賢人就應受戮,讓你長期滯留在我身邊,而讓我自身受益,縱然朝廷不怪罪,我也應懼怕神靈的譴責?!比缓螅e薦李德林為秀才,送入鄴京。 高湝還鄭重其事地給尚書令楊遵彥寫了一封推薦信,信中說道:“燕趙固多奇士,此言誠不為謬。今歲所貢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學識,固不待言,觀其風神器宇,終為棟梁之用?!?/p> 楊遵彥半信半疑,讓李德林嘗試起草一篇《讓尚書令表》。 李德林面無難色,援筆立成,不加治點。 楊遵彥大相賞異,將該文示于吏部郎中陸卬。 陸卬攬文細讀,贊嘆道:“已大見其文筆,浩浩如長河東注。比來所見,后生制作,乃涓澮之流耳?!彼屪约旱膬鹤雨憗V早晚與李德林相隨,以師事之。 北齊武成帝高湛讓中書侍郎杜臺卿寫了一篇《世祖武成皇帝頌》,讀后認為沒能盡善盡美,轉示李德林,降旨說:“杜臺卿此文,未當朕意。以卿有大才,須敘盛德,即宜速作,急進本也。” 李德林奉詔作文,進獻上頌書十六章并加上序。 武成帝看了,點頭稱善,賜給李德林名馬一匹。 隨后,升李德林任中書侍郎,奉旨修訂國史。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攻陷鄴城,平滅了北齊。 周武帝進入鄴城的當天,特別詔令小司馬唐道和來到李德林家,宣讀圣旨曉諭撫慰,說道:“平齊之利,唯在于爾。朕本畏爾逐齊王東走,今聞猶在,大以慰懷,宜即入相見?!?/p> 宇文邕隨后又派內史宇文昂向李德林詢問了齊朝的風俗教化、人物品性,封他為內史上士,隨駕入長安。 回到長安,所有的詔誥文書,以及任用山東的人,宇文邕都一律委托給李德林。 宇文邕曾在云陽宮對群臣得意非凡地說:“我常日唯聞李德林名,及見其與齊朝作詔書移檄,我正謂其是天上人。豈言今日得其驅使,復為我作文書,極為大異?!?/p> 楊堅禪代之際,其相國總百揆、九錫殊禮詔策箋表璽書,也全都出于李德林之手。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楊堅詔令李德林寫一篇文章來記述他做丞相時的國家大事。 李德林文思潮涌,下筆如有神,將寫一篇文章的任務擴寫成了一部書,編為五卷,命名為《霸朝雜集》。 楊堅夜觀《霸朝雜集》,心潮澎湃,幾不成寐。 第二天,他眉飛色舞地對李德林說:“自古帝王之興,必有異人輔佐。我昨讀《霸朝集》,方知感應之理。昨宵恨夜長,不能早見公面。必令公貴與國始終。” 為了答謝李德林稱頌之意,他追封李德林的父親為恒州刺史。 過了兩日,楊堅猶感不足,又追贈李德林的父親為定州刺史、安平縣公,謚號為孝。讓李德林承襲。 “設立鄉(xiāng)正”一事發(fā)生在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但從這一事來看,楊堅是在有意支持蘇威而故意漠視和疏遠李德林了。 前面說了,李德林在平定南陳上,貢獻巨大。 楊堅帶李德林走在回京路上,曾用馬鞭指著南邊說:“待平陳訖,會以七寶裝嚴公,使自山東無及之者。” 但等到攻占了陳,楊堅卻沒有兌現(xiàn)諾言。 史書對楊堅食言的解釋是:楊堅本來是想封李德林為柱國、郡公,分封食邑八百戶,賞布帛三千段的,但有人提醒他,說:“平陳之功,乃是天子畫策、晉王及諸將戮力之所致也。今乃歸功于李德林,諸將必當憤惋。”于是楊堅就取消了對李德林的封賞。 但是,楊堅對李德林的淡漠和疏遠,其實是在受禪即位之前就有了的。 當時,擔任石州總管的虞慶則勸楊堅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等人都表示贊同。李德林卻書呆子氣大發(fā),固爭,以為不可。 楊堅當場就變臉了,訓斥李德林說:“君讀書人,不足平章此事?!?/p> 還有,在楊堅發(fā)飚怒罵李德林是“讀書人”之前,他曾把起兵響應尉遲迥作亂的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的豪宅賞賜給李德林,但很快后悔,又轉賜給自己的親家崔謙,而向李德林解釋說:“夫人欲得,將與其舅。于公無形跡,不須爭之,可自選一好宅。若不稱意,當為營造,并覓莊店作替。” 李德林當時不假思索地要了北齊前宰相高阿那肱在衛(wèi)國縣八十個市店。 哪料,也是在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這年,楊堅巡幸晉陽,衛(wèi)國縣市店里的人告御狀,說“地是民物,高氏強奪,于內造舍”。 楊堅聽了大為不滿,派有關部門按價給老百姓賠錢。 因“設立鄉(xiāng)正”之爭而與李德林結下了梁子的蘇威,趁機上奏,說:“高阿那肱是亂世宰相,以諂媚得幸,枉取民地,造店賃之。德林誣誷,妄奏自入?!?/p> 楊堅于是對李德林做出了相應處罰,并更加厭惡李德林。 偏偏,李德林還不知好歹。 前面說了,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所設置的鄉(xiāng)正的發(fā)展正如李德林所猜想的那樣。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虞慶則等人從關東諸道巡察回來,都報告說:“五百家鄉(xiāng)正,專理辭訟,不便于民。黨與愛憎,公行貨賄?!?/p> 楊堅只好下令廢除這項政措。 李德林卻提出反對,他上奏:“此事臣本以為不可。既然已經(jīng)設置好了,并且又已經(jīng)全面實施,現(xiàn)在突然停廢,可謂政令不一,朝令夕改,全非帝王立法治國之義。臣望陛下嚴加懲罰隨意更改法令的人。不若此,紛紜未已?!?/p> 楊堅再也忍不住,當場咆哮,罵李德林:“爾欲將我作王莽邪?” 而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李德林作《霸朝雜集》得楊堅嘉獎,楊堅要給他父親追封贈官,問他父親生前所任最高官職。李德林大腦一時短路,就說他的父親是太尉諮議。此事被李元操與陳茂等人背后揭發(fā),說:“李德林的父親,去世時為校書,而他自己妄稱諮議。” 所以,這會兒,楊堅再也忍不住,將近十年來對李德林的積怨全部抖摟出來,劈頭蓋臉,一條條算,說:“你身為內史令,掌朕機密,卻頻頻干預政事,充分彰顯出你的許多偏邪和狹窄。難道一點自知之明也沒有嗎?朕方以孝治天下,深恐此道廢缺,故立五教以推廣弘揚。你卻說孝由天性,不須設教。難道孔子著《孝經(jīng)》是錯了的?你又誷冒取店,妄加父官,朕實忿之而未能發(fā)。如今,應當遣你到地方一個州上去任職?!?/p> 李德林看到龍顏變色、天庭震怒,嚇得不敢說話。 良久,才叩拜謝罪,弱弱地提出自己的訴求:“臣不敢復望內史令,請予臣一個閑官散職留居京城,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觀盛禮,臣即回歸故土,死且不恨?!?/p> 楊堅翻了翻白眼,沒有搭理。 李德林只好乖乖收拾好行李,出京城任懷州刺史去了。 楊堅說得不錯,李德林身為內史令,掌據(jù)機密太多,實在不應過多干預政事,而且,李德林不過一“讀書人”,不是搞政治的料。 實際上,李德林當初襄助楊堅確立大丞相地位、提議高颎上前線督軍、上平定南陳大策等表現(xiàn)出彩,但都是他從讀史書得來的知識,而他本人書呆子氣十足,并不適合搞政治。 李德林在北齊為官時,齊武成帝高湛交給李德林的工作就是修訂國史,就很好地利用了他讀書廣博、文章寫得好的優(yōu)點。 李德林專心編寫《齊書》,幸福而快樂。 可惜,入隋后,李德林投身于搞政治,著史工作荒廢了。 到了懷州刺史任上,李德林倒是想重提史筆,修繕完《齊書》,但是,事過境遷,老邁體衰,力不從心,才短短幾個月,就溘然病逝,年六十一歲。 所幸的是,李德林之子李百藥子承父業(yè),接手編寫《齊書》,終于在貞觀十年(636)修撰完工,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xù)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八十馀年史實。 為區(qū)別于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齊書》,該書被改稱為《北齊書》。 不過,到了南宋,《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