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三十不發(fā),四十不富,下半句指點迷津,老祖宗經驗之談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學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時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能夠拍著胸脯告訴自己這么些年來從未浪費過時間,隨著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很多人漸漸吃不消了,再加上年齡漸長,人至中年回頭看去竟然只有后悔。 路在自己腳下,怎么走全在自己,但不可一意孤行,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正德行”,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古老的農村俗語“三十不發(fā),四十不富”,其下半句容筆者賣個關子,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不妨一看。 三十不發(fā) 很明顯這句話的關鍵字在于發(fā),可以是發(fā)財、發(fā)跡、發(fā)達,總而言之都是好事。人在30歲,可謂處在了黃金年齡時間段,這個時間精力充沛,身強力壯。如果說從20歲到30歲當作積累社會見聞的時間段,那么從30歲到40歲就是你為自己人生發(fā)力的時間段。 古人說三十而立,這里的立可不是剛剛學會站立,而是真正地立足于社會,立足于廟堂,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個事業(yè),哪怕是事業(yè)的苗頭也是不錯的。 再者便是立家,可能在當代社會中,奔三卻依然沒有組建家庭的人大有人在,但到底還是有些晚了,所以說老祖宗留下這句話就在告訴咱們,在30歲的時候千萬別再渾渾噩噩了,錯過了這個黃金年齡,那基本上想在人生道路上馳騁到巔峰就很難了,當然了,在歷史上也的確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但起碼你得有人家那個機遇才行,人才千千萬,憑啥就輪到你身上了?您說是不是? 四十不富 四十不富,可以說是社會常態(tài)了,不得志之人在這個社會上大有人在,庸庸碌碌之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哪怕是天才,后天荒廢了自己的才華,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泯然眾人而已。在30歲的時候還沒有發(fā)力追趕,努力向上的話,那么在40不富就成了必然結果。 在古代是這樣,因為當時人的平均壽命都會比較低,很多人活到50多歲就已經相當高壽了。就像那句老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一樣,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努力,其實也并不算太晚。 只要有一顆努力向上的心,終究還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的,當然還得看個人因緣際會,秉燭夜讀的確是個好習慣,大器晚成在歷史上更是不勝枚舉,如果各位看官有已經達到40歲卻仍然沒有太高成就的話,筆者倒可以告訴你一個很勵志的歷史故事。 此人名叫公孫弘,作為西漢時期一個非常倒霉的年輕人,一開始在朝廷當獄卒,干的活十分卑賤,后來更是被莫須有的罪名給免職了,該家里窮得叮當響。之后公孫弘為求生計到一個島上養(yǎng)豬,可別人養(yǎng)豬都富起來了,他養(yǎng)了一點成色都沒有,在其40歲的時候終于意識到再這樣下去于事無補,便開始鉆研“春秋”,這一看就是20年。 苦心人,天不負,20年后其憑借著才華在進了京城當了小官。結果沒過多久因為惹怒皇帝又被貶到家里。60多歲的時候,在他人舉薦之下回到廟堂參加了漢武帝的比試,結果一下成為最優(yōu)秀的老狀元,自此之后公孫弘的官路便開始了坐飛機模式,到74歲的時候,公孫弘成為漢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在這個位上坐了6年之久才壽終正寢。 最后,公孫弘這一輩子你能說他很幸運嗎?不見得,若是尋常人早放棄了,或許他根本活不到60歲。因此這句俗語的下半句便是“五十將來尋死路”,人生不能沒有希望,這不僅在于個人志向的高低,更在于人這輩子活著的心執(zhí)念有多深,想要做的事沒完成,執(zhí)念越深這樣活得越就越久,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就介紹到這里,您學到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