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鞅因病去世,這讓本來忌憚于趙鞅的鐵腕而不敢叛亂的中牟縣看到了可乘之機,于是在趙鞅還未下葬之時,中牟縣便迫不及待地起兵反叛。晉國這邊的應對速度十分迅速,叛亂爆發(fā)不過五日,趙鞅之子趙襄子就率兵大舉前往平叛。 晉軍到后,趙襄子立刻下令圍城.。圍城尚未完成,中牟縣的城墻自己先塌了十余丈,此時只要晉軍集中一點從此處突破的話,聚集在縣城中的叛軍必然會被內外夾擊,勝利也就唾手可得了。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領軍的趙襄子竟下令退兵,讓圍城的兵士們又重新回到兵營。軍吏對此大惑不解,眼看城中叛軍已趁機在重新修復城墻,他急得沖趙襄子喊道:“我軍代君伐賊,而敵方城墻自潰,這就是天欲助我啊,怎么能不抓住機會進攻,反而要退兵???”趙襄子不慌不忙地回復道:“君子不乘人之危,不扼人之險。就讓他們把城墻修完我們在進攻也不遲,何必急于一時?!边@話傳到了叛軍那里,他們佩服趙襄子的氣量和仁義,最終開門投降。 昔年宋襄公不擊渡河未竟之師,結果被上岸的敵軍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此后人人都告誡子孫后代,在戰(zhàn)場上不要學宋襄公這種“仁義”,否則必將自食惡果。趙襄子卻用行動告訴世人,不是所有戰(zhàn)場上的仁義都會重蹈宋襄公覆轍,他以自己的仁義,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就平定了叛亂,可謂“仁者無敵”的典范。(出自《獨異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