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fù āi xue) 別名:腸哀穴,腸屈穴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位置】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jīng)。 【功能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穴位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 【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食竇穴(shí dòu xue) 別名:命關穴,食關穴
天溪穴(tiān xī xue) 【取穴位置】 在胸外側部,當?shù)?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位置】 在第四肋間隙,胸大肌外下緣,下層為前鋸肌,再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jīng)。 【功能主治】 胸脅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穴位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穴位治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胸鄉(xiāng)穴( xiōnɡ xiānɡ xue)
【解剖位置】 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jīng)。 【功能主治】 胸脅脹痛。 【穴位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穴位治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周榮穴(zhōu rónɡ xue) 別名:周營穴,周管穴
【解剖位置】 在第二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jīng)分又,正當?shù)谝焕唛g神經(jīng)。 【功能主治】 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穴位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滿。 【穴位治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大包穴(dà bāo xue) 別名:大胞穴 【取穴位置】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shù)?肋間隙處。 【解剖位置】 在第六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六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肋間神經(jīng),當胸長神經(jīng)直系的末端。 【功能主治】 氣喘,胸脅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無力。 【穴位治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絡。 艾灸:每天艾灸10-15分鐘,可強心,緩解胸脅痛 涌泉穴(yǒnɡ quán xue) 別名:地沖穴 涌泉為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井穴,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jīng)的經(jīng)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jīng)經(jīng)脈的第一穴,它聯(lián)通腎經(jīng)的體內體表經(jīng)脈,腎經(jīng)體內經(jīng)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取穴位置】 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功能主治】 1.昏厥、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急癥及神志病患; 2.頭痛,頭暈; 3.咯血,咽喉腫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熱; 6.奔豚氣。 【穴位配伍】 配水溝、內關主治昏厥; 配前頂、印堂、神門主治小兒驚風; 配太虛、照海、魚際主治咽喉腫痛。 【理療方案】 將艾灸點燃后放于涌泉穴上方約2~3厘米左右施灸,以無灼痛感為宜,一般每次兩側涌泉穴各灸5~10分鐘。隔日灸1次。 患者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擦干后,用手掌擦涌泉穴,使局部產(chǎn)生熱感,每次每穴5~10分鐘,每日1次。高血壓患者擦熱涌泉穴后,再用拇指指面著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揉。每次每穴10~15分鐘,每日1次。 注意事項: 按摩、艾灸后會出現(xiàn)口干、小便增多及味臭等現(xiàn)象,屬正常反應。若口干舌燥現(xiàn)象明顯,則要減少艾灸的次數(shù)或縮短施灸時間,也可飲用少許淡鹽水。 艾灸能健身、防病、治病,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艾灸。那么哪些人適合艾灸?那些人不適合艾灸呢下面具體來看看。 艾灸適宜人群 1、寒性體質(手腳冰涼、精力不濟、易受寒、怕冷、腹瀉等)。 2、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剛出生的嬰幼兒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體質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療因為受到濕寒或寒邪而導致的病痛。 艾灸不適宜人群 1、熱性體質(口腔潰瘍、膿包、怕熱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2、女性例假期間不可艾灸。 【養(yǎng)生建議】 如果堅持每天推搓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jù)統(tǒng)計,推搓涌泉穴療法可以防治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jīng)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疾病。 然谷穴(rán ɡǔ xue) 別名:龍淵穴,龍泉穴
【解剖位置】 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 【功能主治】 月經(jīng)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 【穴位配伍】 配承山治轉筋;配氣沖、四滿治石水;配太溪治熱病煩心、足寒、多汗。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腎經(jīng)滎穴。 太溪穴(tai xī xue) 別名:大溪穴,呂細穴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生氣。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耗I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呼吸系統(tǒng)疾?。悍螝饽[,支氣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統(tǒng)疾?。郝院硌祝谇谎?,耳鳴; 運動系統(tǒng)疾?。合轮c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其它:心內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腎俞、志室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腧穴學》);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穴位按摩】 經(jīng)常按揉太溪穴這個重要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鐘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 大鐘穴(dà zhōnɡ xue) 別名:太鐘穴
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解剖位置】 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jīng)及脛神經(jīng)的跟骨內側神經(jīng)。 【功能主治】 咳血,氣喘,腰脊強痛,癡呆,嗜臥,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 【穴位配伍】 配太溪、神門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治虛火上炎之咽痛。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腎經(jīng)絡穴。 版權聲明 |
|
來自: 睿志的劍 > 《中醫(y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