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多英雄,世間少圣人 歷史總是偏愛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總是把最響亮的名聲和最耀眼的光環(huán)給與那些“成功者”,白起、王翦伴隨著秦國一統(tǒng)天下,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老百姓千百來年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像李牧、廉頗這樣的英雄名將伴隨這故國的灰飛煙滅,在塵土飛揚的歷史中逐漸“泯然于眾”,被世人遺忘,被歷史忽視。即便是于歷史的縫隙中偶爾亮一下身,亦不過只能引起人們的些許惋惜罷了。 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頗并列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李牧,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多次挫敗強秦的將領,也是戰(zhàn)國將領中唯一的與北方游牧民族和秦國作戰(zhàn)都不落下風的將領。但是,這樣一個軍事天才,沒有來得及在戰(zhàn)場上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華,沒有來得及為大廈將傾的國家力挽狂瀾,就被趙王子遷中了王翦的反間計而迫令自殺了。 李牧?! 宋人徐均有一首詩是這樣評價李牧的: 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 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xiāng)。 這與民諺“李牧死,趙國亡”遙相呼應,也從側面驗證了李牧確實是難得的將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大業(yè)面難以逾越的障礙,是搖搖欲墜、風雨滿樓城欲摧的趙國最后的倚仗。而李牧用自己教科書式的軍事表現(xiàn)證明了自己確實當之無愧。而其死于非命的結局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01、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
所向披靡 李牧的出生記錄不詳,但可以肯定一點的是,李牧并非一開始就身居高位的,至少在秦趙長平之戰(zhàn)以前是聲名不顯的。否則,在那次關系到兩國國運的戰(zhàn)爭中不會沒有一點關于李牧的痕跡。 真正讓李牧名聲大噪的,是在他還是邊將的時侯,設奇計殺匈奴、破東胡、降林胡的事跡了。李牧的大破匈奴之戰(zhàn)是以步兵軍團全殲騎兵軍團的首次戰(zhàn)例,是后代兵家學習的經典范例。 大家都知道步兵機動性差,面對游牧騎射的騎兵軍團進行野戰(zhàn)是極其困難。這種先天性的差距讓當時的漢人政權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籌莫展,事實上,從后來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后修建萬里長城以御外敵也可以看出,北方胡族對當時的漢族威脅有多大。 在戰(zhàn)國時期,趙國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他替全華夏擋住了匈奴的攻擊。李牧也正是在這種險峻的歷史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的。從一開始赴任李牧就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來就把所有的牲畜、財產和百姓集中到堅城壁壘中,從而造成他“怯戰(zhàn)”的假象。 暗地里,他卻在慢慢積蓄力量,制造大量的弓弩、箭矢、鎧甲等軍備物資。趙王也因他的“怯戰(zhàn)”而心生不滿,臨陣換將。結果換上去的大將冒然出擊,大敗而歸。趙王不得已又重新啟用李牧。李牧再次就任后,繼續(xù)積蓄厚積薄發(fā),忍辱負重。 在準備武裝了1萬3千精銳騎兵、5萬步兵、10萬裝備強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輛戰(zhàn)車后,李牧覺得戰(zhàn)機成熟了,終于創(chuàng)造了人類軍事上的奇跡。 引而待發(fā) 李牧用“漫山遍野”的牛羊牲畜引誘匈奴出動搶劫,從而進入自己的預設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上,李牧的“梯形戰(zhàn)陣”早已嚴陣以待。他運用重甲戰(zhàn)車超強的防御能力在正面擋住匈奴騎兵的攻勢,戰(zhàn)車之后擺置了10萬弓弩手,以密不透風的箭雨對匈奴騎兵進行覆蓋,在梯形的兩條邊上配以重甲步兵和輕甲騎兵,在匈奴騎兵沖擊正面戰(zhàn)車和弓弩陣受挫后,迅速張開兩翼合圍匈奴騎兵軍團,用重甲步兵進行整天防御,用輕甲騎兵進行機動突擊。同時正面的戰(zhàn)車弓弩陣向前碾、壓縮小包圍圈,弓弩手迅速向包圍圈的各個方向分散,并占據有利位置而向包圍圈內輪番放箭,最終全殲10萬來犯的匈奴騎兵。 在殲滅匈奴主力的同時,李牧還順勢攻滅和接收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游牧部落,不僅鞏固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擴大了趙國的版圖,真可謂“一戰(zhàn)封神”。 其示弱于敵、事先設伏的軍事謀略、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能力,是同時期其他將領所不具備的。秦朝大將蒙恬“卻匈奴七百余里”和漢武帝大力建設騎兵以耗盡文景之治全國60多年積蓄的財富為代價而得到的大捷均不能與之相比。 02、連卻秦軍,孤膽高懸,敵敗君忌,英雄末路
一將功成萬骨枯 長平之戰(zhàn)以后,趙國精銳盡失,對愈益強大秦國的屢屢來犯只能被動地戰(zhàn)略防御,即便是防御很多時候也是有心無力。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公元前244年,趙王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時趙國最后的依靠。 前234年,秦軍來犯,趙將扈輒不敵,趙軍被全殲10萬。李牧臨危受命從匈奴防線調往抗秦一線。當時秦軍連戰(zhàn)連勝,士氣極盛,李牧到任后,深溝高壘堅守著,挫其銳氣。秦大將桓齮認為,秦軍遠道而來,不利于久戰(zhàn)。而趙國又太“耍無賴”了,以前廉頗這么干現(xiàn)在李牧還這么干。無能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情況下,于是決定攻打比較重要的趙國城市肥下,企圖“圍點打援”與趙軍在野外進行野戰(zhàn),而秦軍功封爵制度的刺激,戰(zhàn)士的野戰(zhàn)能力當時是傲世絕塵的。 李牧的部將建議他去救援肥下,但是李牧認為這樣正中了秦國的圈套,會被牽著鼻子走。于是李牧采用“攻其必救”、“斷其后路”的策略,集中兵力攻打秦軍堆放輜重糧草的大營,并順利攻下。然后在秦軍回援大營的路上設伏,準備全殲秦軍。李牧并沒有將精銳擺在秦軍急于突破的正面,而是擺在了兩翼伏兵上。當秦軍直沖趙軍防線進行野戰(zhàn)時,趙軍兩翼精銳伏兵沖出,秦軍大亂,最后被全殲于此地。 不得不說,李牧對于戰(zhàn)場的形勢和自身的優(yōu)勢的把握和判斷是十分的精準的,這是一個絕世戰(zhàn)將的必備的素質。如果李牧將精銳擺在正面和擅長野戰(zhàn)的秦軍血拼的話,勝負難說。秦軍急于攻破正面,返回大營,則兵力布置必定是側重正面疏于兩肋的,趙軍精銳從秦軍兩肋殺出,猛沖之下則秦軍容易大亂。 圍點打援對李牧沒用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李牧采取南守北攻的戰(zhàn)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秦軍寸步難進。李牧在布防南方的戰(zhàn)場,確保南線戰(zhàn)場的安全性之后,率主力北進,主動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大敗。李牧李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后,料難獲勝,一觸即潰。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還南拒韓、魏。 李牧最強勁的對手——王翦 前229年,由于趙國先后發(fā)生了大地震和饑荒,民心動亂。于是秦國再次調集幾十萬大軍,傾國而至。李牧再次率軍與秦軍對峙。這次秦軍統(tǒng)帥是同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王翦,王翦深知李牧極為棘手,沒有必要硬碰這顆釘子。于是請求嬴政用錢擺平趙王親信,造謠李牧將反。迷迷糊糊的趙王居然也就這么信了,于是李牧被逼自殺身亡,三個月后王翦滅趙。 03、假設李牧沒有死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這無疑留給了歷史無限的思考和猜測。很多人都在猜測,假設李牧沒有死,趙國會不會滅亡?畢竟李牧是從無敗績的戰(zhàn)神!這是一個很有趣但是無法復盤的話題。
出將入相的文武全才 盡管李牧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歷代歷史人們的認可,而李牧確實是難得的將才,卻強秦、敗匈奴,單單是其中一項就足以讓他位列名將了。李牧的作戰(zhàn)風格與白起頗為相似,李牧貌似沒有打過攻城戰(zhàn),以野戰(zhàn)為主。李牧也和白起一樣十分注重野戰(zhàn)筑壘工事,防守反擊居多,也長于長途奔襲還有大迂回大包抄,比較全能的打法。一人能支持即將滅亡的趙國茍延殘喘,真是不簡單和難得啊。 不過妄圖以一人來扭轉即將滅亡的趙國命運,終究是不現(xiàn)實的。趙國當時已經丟失了起家之地的山西太原地區(qū),西北云中雁門也丟失了,只剩下河北和代郡之地。趙國本身的農產量就不行,人口也不及秦國。常年累月的作戰(zhàn)以及不斷的災害,使得趙國難以湊出精銳的可戰(zhàn)人員和糧食來保障軍隊作戰(zhàn)需要。李牧的作用最多是延緩趙國滅亡而已了。當時趙國,無論從經濟、地理還是政治和軍事上都被秦國碾壓,只靠李牧一人終究無濟于事。 千古一帝嬴政也對李牧無能為力 殺一人而統(tǒng)一天下,留一人而始皇稱王。這只是世人對于李牧之死的一種惋惜。至于趙國為什么一定會亡國,請一定記住那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才是趙亡之根本。別說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組織,領導者的見識和能力就決定了組織的走向和高度。趙王……一言難盡,就算趙國有一百個李牧,也不夠殺。 04、李牧能不能不死?
在劫難逃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也就是說李牧依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不追求就那么過去了。一旦追究起來這就是大罪。 “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這說明李牧是一個很固執(zhí)的人,雖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固執(zhí)的性格顯然要碰到正確的領導才能被容忍。 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蓖踉S之。跟領導提條件從來都是一門技術活的。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zhàn)。無數的歷史證明了“功高震主且軍心所向”是件很危險的事。 李牧之死的表面原因是由于趙王的昏庸,中了秦國的反間計。這固然是很直接也很重要的原因。但每一次政治歷史事件的背后永遠都不是那么孤立和簡單。聯(lián)系到廉頗被樂毅代替,引發(fā)內戰(zhàn)最后雙雙出逃,就可以覺察到,趙國從趙孝成王到悼襄王到趙王遷,政治形勢一直在變。在政治利益中,任何人都是有可能成為犧牲品,一如后世的英雄岳飛一樣。所以李牧的死是注定的。 后世的岳飛也殊途同歸 其次,我們從“性格決定命運”的角度來分析,李牧的死也有一些其自身的原因。當然這些原因并不代表是不道德的缺點,然而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下卻是致命的。 05、以史為鑒,我們當反思一些什么?李牧無愧與名將,卻有愧于名臣 一般我們講軍事史上擅長打防守戰(zhàn)的就擅長打防守,比如廉頗就只是擅長打防守戰(zhàn);擅長打攻擊戰(zhàn)的就擅長打攻擊戰(zhàn),比如戚繼光就擅長攻擊;擅長打堅城固守的就擅長打守城戰(zhàn),比如說袁崇煥;但是惟獨李牧,既擅長打防守戰(zhàn),比如他耐心跟匈奴周旋多年,最后把匈奴大軍包了個餃子。后來秦軍攻趙國是兩頭攻擊,想著就是一個李牧根本守不過來,但是李牧就是帶著趙軍兩頭長途奔襲,打敗這頭打那頭,硬生生的把秦軍抵抗在趙國之外。李牧既擅長打慢戰(zhàn)又擅長打速戰(zhàn),這是全能戰(zhàn)神,而且李牧打仗既能正面作戰(zhàn),又可以誘敵深入,攻防一體。并且他練兵可以說是寓教于樂,就是跟著士兵天天一起吃好的玩好的,結果在游戲中就把兵練好了,這是很神奇的地方。 然而這樣一個絕世戰(zhàn)將卻沒有在歷史上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最后死在自己人的迫害之手,實在是讓痛心。題外話:李牧的死更顯悲劇色彩。別的英雄人物自殺都是橫劍自刎,但是按《戰(zhàn)國策》的說法,李牧天生殘疾,右臂伸不直,他拔劍自刎卻夠不著自己的脖子,最終他毅然決然地口銜寶劍,把寶劍頂在柱子上撞柱而亡,一代戰(zhàn)神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再讀李牧,感慨萬千 李牧無疑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物。但是我們對于歷史人物的學習和研究最終是要轉化為自己成長的營養(yǎng)才有意義。所以在李牧悲劇的一生中,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一、善于和他人交流 長平之戰(zhàn)的趙括和李牧其實就是兩個極端。趙括能被眾人推薦,一是有“拼爹”的實力,還有就是與他人研討兵法,懂得“包裝”自己。而李牧卻一直默默無聞地在守邊疆。雖然腳踏實地很重要,但是,適當的宣傳自己還是很有必要的,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 二、看清信任的本質 在忠誠度管理上,李牧沒有看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君王,這個君王有怎樣的需求。雖是報效國家,但是卻無法獲得君王的信任。最后,貢獻越大本事越大,君王越害怕,只落得受屈而死,實在可惜可嘆! 三、千萬不要惟我獨醒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在李牧心里是至高準則,面對趙孝成王的責備他堅持己見,對于昏庸無能的趙王遷更是沒有商量的余地。 四、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 “木秀于林,風必催之;才高于世,眾必毀之“。李牧大敗桓齮,滅十萬秦軍,趙國舉國歡聲沸騰,鞭炮齊鳴,回家時,就連趙王也出城二十里郊迎之,大贊曰:“牧乃吾之白起也?!蹦水攬鲆喾馄錇槲浒簿?,食邑萬戶。而早些年聽說在守邊境的李牧,手下士兵只聽李牧差遣,對中央集權置之不理。這在集權時代,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而李牧顯然沒有意識到。 李牧其實并沒有做錯什么,只是他的性格缺陷被歷史和政治放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