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仿汝釉五管瓶 高19.2公分 口徑2公分 底徑7.2公分。瓶頸作管狀五孔造型。除中間束管較高外,馀皆等高。全器施仿汝青瓷釉,釉色均勻,呈粉青色,口沿呈淺褐色,器壁有燒漬璺,器表開大紋片。圈足底緣仿宋代官窯紫口鐵足,涂深褐色護胎汁。底施青釉,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款。瓶具五管之造型或不始于清雍正時期,但從雍正四年(1726)造辦處的檔案記事以及傳世品所見,得知除了五管瓶之外,雍正官窯亦燒造雙連瓶,四管瓶和六管花插,且其造型概念與前代作品有所不同。關(guān)于此類作品蔚為流行的原因,背后或存在一些無法追溯的因素。不過,或因多管造型比較接近西洋立體概念,足以表現(xiàn)出光線照射的變化。故被具有繪畫素養(yǎng)的督陶官年希堯採用為《視學》一書中的插圖?!兑晫W》為編譯自義大利畫家Andrea Pozzo的《繪畫與建筑透視》一書而來的中文譯著,首刊于雍正七年(1729),今日所見皆為雍正十三年(1735)的再版本。年希堯著手翻譯之際,不僅以自身監(jiān)造之官窯瓷器取代原書所附的插圖,說明西洋單點透視的原理,同時也間接傳達出督陶官所使用的作品,或是當時人心目中所認為足以傳達西洋透視觀念的器形。 清 乾隆 仿汝釉五管瓶 高19公分 口徑2公分 底徑6.8公分。瓶頸作管狀五孔造型。除中間束管較高外,馀皆等高。全器施仿汝青瓷釉,釉色均勻,呈粉青色,口沿呈淺褐色,器壁有燒漬璺,器表開大紋片。圈足底緣仿宋代官窯紫口鐵足,涂深褐色護胎汁。底施青釉,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款。瓶具五管之造型或不始于清雍正時期,但從雍正四年(1726)造辦處的檔案記事以及傳世品所見,得知除了五管瓶之外,雍正官窯亦燒造雙連瓶,四管瓶和六管花插,且其造型概念與前代作品有所不同。關(guān)于此類作品蔚為流行的原因,背后或存在一些無法追溯的因素。不過,或因多管造型比較接近西洋立體概念,足以表現(xiàn)出光線照射的變化。故被具有繪畫素養(yǎng)的督陶官年希堯採用為《視學》一書中的插圖?!兑晫W》為編譯自義大利畫家Andrea Pozzo的《繪畫與建筑透視》一書而來的中文譯著,首刊于雍正七年(1729),今日所見皆為雍正十三年(1735)的再版本。年希堯著手翻譯之際,不僅以自身監(jiān)造之官窯瓷器取代原書所附的插圖,說明西洋單點透視的原理,同時也間接傳達出督陶官所使用的作品,或是當時人心目中所認為足以傳達西洋透視觀念的器形。 清 乾隆 仿汝釉五管瓶 高19公分 口徑2公分 底徑6.8公分。瓶頸作管狀五孔造型。除中間束管較高外,馀皆等高。全器施仿汝青瓷釉,釉色均勻,呈粉青色,口沿呈淺褐色,器壁有燒漬璺,器表開大紋片。圈足底緣仿宋代官窯紫口鐵足,涂深褐色護胎汁。底施青釉,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款。瓶具五管之造型或不始于清雍正時期,但從雍正四年(1726)造辦處的檔案記事以及傳世品所見,得知除了五管瓶之外,雍正官窯亦燒造雙連瓶,四管瓶和六管花插,且其造型概念與前代作品有所不同。關(guān)于此類作品蔚為流行的原因,背后或存在一些無法追溯的因素。不過,或因多管造型比較接近西洋立體概念,足以表現(xiàn)出光線照射的變化。故被具有繪畫素養(yǎng)的督陶官年希堯採用為《視學》一書中的插圖?!兑晫W》為編譯自義大利畫家Andrea Pozzo的《繪畫與建筑透視》一書而來的中文譯著,首刊于雍正七年(1729),今日所見皆為雍正十三年(1735)的再版本。年希堯著手翻譯之際,不僅以自身監(jiān)造之官窯瓷器取代原書所附的插圖,說明西洋單點透視的原理,同時也間接傳達出督陶官所使用的作品,或是當時人心目中所認為足以傳達西洋透視觀念的器形。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一把蓮盤 高8.7公分 口徑43.8公分 底徑24公分。敞口大盤,圓唇稜,弧形壁,寬圈足。器裡淺刻花為飾。盤面寬平,周緣微凹下,刻一組一把蓮圖樣,繞以雙圈線。週壁刻轉(zhuǎn)枝蓮三組。紋飾線條均疏朗快速。外壁光素,腹下一道弦紋。裹足滿釉,器底有環(huán)形無釉墊燒區(qū),環(huán)緣痕跡雜錯不整。釉汁流動不勻,器裡輪製痕清晰可見。清冊原記名:「口面一尺三寸五分暗花豆綠冰盤」,可夏日盛冰去暑。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四季花卉盤 高8.3公分 口徑49公分 底徑29.5公分。敞口大盤,圓唇、弧形壁,底寬平、寬圈足。器裡以細線陰刻為飾,內(nèi)底面為一折枝花卉,周壁為轉(zhuǎn)枝花卉四組。釉面光澤盡失,紋飾亦受磨蝕而不清晰。外壁光素,然釉色光潤瑩澤,裹足滿釉,底部環(huán)形無釉墊燒區(qū),朱色鮮明,有刻痕,似為記號。清冊原記名:「口面一尺五寸五分暗花豆綠冰盤」,說明其原有夏日盛放冰塊除溽暑的陳設(shè)功能。 清 乾隆 黃瓷罐 高28公分 口徑18.8公分 底徑16公分。黃釉,敞圓口,短頸,腹部上豐下斂,凹足,雙獸耳。通體均施低溫黃釉,光素無紋。若對照清代乾隆朝刊行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書,可知其為清代禮器中的「尊」。器底黃釉地刻「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又由其款識「年」字上半略似「山」字之構(gòu)形,正與雍正時期之常見款識類似,或為乾隆早期燒造的祭祀用器。 清 乾隆 冬青釉三孔葫蘆瓶 高19.8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掛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冬青釉三孔葫蘆瓶 高20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掛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冬青釉三孔葫蘆瓶 高20.2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掛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青花番蓮紋尊 高24.5公分 口徑9.7公分 底徑10公分。圓口外侈,短頸,豐肩圓弧腹,圈足外撇,肩帶銜環(huán)鋪首雙耳??诰壊y一圈,頸飾蕉葉,腹壁以轉(zhuǎn)枝番蓮與波濤紋為飾,足邊蓮瓣紋一圈。器底青花「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 清 乾隆 冬青釉三孔葫蘆瓶 高20.1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掛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黃獸耳罐 高28公分 口徑19公分 底徑16公分。黃釉,敞圓口,短頸,腹部上豐下斂,凹足,雙獸耳。通體均施低溫黃釉,光素無紋。若對照清代乾隆朝刊行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書,可知其為清代禮器中的「尊」。器底黃釉地刻「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又由其款識「年」字上半略似「山」字之構(gòu)形,正與雍正時期之常見款識類似,或為乾隆早期燒造的祭祀用器。 清 乾隆 青花番蓮紋尊 高24.9公分 口徑10公分 底徑10公分。圓口外侈,短頸,豐肩圓弧腹,圈足外撇,肩帶銜環(huán)鋪首雙耳。口緣波濤紋一圈,頸飾蕉葉,腹壁以轉(zhuǎn)枝番蓮與波濤紋為飾,足邊蓮瓣紋一圈。器底青花「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 清 乾隆 三孔葫蘆瓶 高20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罩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三孔葫蘆瓶 高20.2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罩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惟部分有裂痕與補痕,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三孔葫蘆瓶 高20.3公分 底徑5.7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罩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清 乾隆 三孔葫蘆瓶 高20公分。三連葫蘆瓶,器式為三葫蘆作「品」字排列併接而成,三瓣形足。全器施罩冬青釉,釉色勻淨瑩潤,圈足露胎,涂褐色汁,足內(nèi)青釉地「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鈷藍篆款。 雍正 粉青釉直頸瓶 高25公分 口徑5公分 底徑11公分。直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帶透明開片紋,腹部并飾起線弦紋二道。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仿哥釉直口腰圓瓶 高23.2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1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仿哥釉直口腰圓瓶 高23.3公分 口徑4.5公分 底徑11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仿哥釉直口腰圓瓶 高23.4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1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仿哥釉直口腰圓瓶 高23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1.2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粉青釉長頸腰圓瓶 高25.5公分 口徑5公分 底徑11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仿哥釉直口腰圓瓶 高23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1.2公分。歛圓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仿哥釉色,色灰青,釉面佈滿大小開片紋。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粉青釉長頸腰圓瓶 高24.8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0.5公分。圓口,小唇,細長頸,闊肩,扁圓腹,圈足。通體青釉,釉色粉青瑩潤,帶疏朗的透明開片紋,頸、肩下各飾起線弦紋一道。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粉青釉長頸腰圓瓶 高24.8公分 口徑4.3公分 底徑8.5公分。圓口,小唇,細長頸,闊肩,扁圓腹,圈足。通體青釉,釉色粉青瑩潤,帶疏朗的透明開片紋,頸、肩下各飾起線弦紋一道。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雍正 粉青釉長頸弦紋瓶 高24.8公分 口徑4.2公分 底徑11.3公分。圓口,小唇,細長頸,闊肩,扁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瑩潤,帶疏朗的透明開片紋,頸、肩下各飾起線弦紋一道。圈足露胎,涂赭色汁仿鐵足,底心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青花款。 清 仿龍泉釉青瓷軍持 高21公分 口徑6公分 底徑9.2公分。撇口,折唇,長頸,溜肩,瓜形流,圓腹,矮圈足。全器施青釉,釉層薄而均勻,但于燒造過程產(chǎn)生一些斑點。腹部及流模印棱紋。底緣露胎呈褐色。 明前期 龍泉窯 青瓷劃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高32.8公分 口徑9.5公分 底徑11公分。玉壺春式瓶,撇口,窄唇,長頸,溜肩,圓腹,矮圈足。全器施青釉,呈色略偏黃,以劃花為飾,頸部為蕉葉紋、回紋,肩部為卷葉紋,各組紋飾間以雙弦紋隔開,腹部為蓮塘紋,近圈足處有一圈蓮瓣紋,圈足飾回紋。足部呈褐色,底部施青釉。 明 處州窯 半截瓶 高25.6公分 口徑7.5公分 底徑8.5公分。直口,口沿嵌銅扣,短頸,圓肩,腹下收,脛部瘦,底略侈,底部內(nèi)挖成圈足。器身施青釉,釉面遍佈淺褐色開片紋,頸部減地刻花蓮花紋,腹部飾劃花蓮花紋,上下各有兩道弦紋。足底緣為淺褐色,底部施青釉。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雙耳瓶 高39.9公分 口徑11.5公分 底徑13公分。直口,折沿,短頸,雙獸首卸環(huán)耳,溜肩,垂腹,矮圈足。全器施青釉,釉面佈滿開片紋,綜合貼花及劃花季法製作紋飾,頸部、肩部及腹部下緣飾回紋,頸部飾蕉葉紋,腹部飾轉(zhuǎn)枝菊花紋,近圈足處飾有一圈花瓣紋。足部施褐色釉,釉面有傷露胎,胎呈灰色。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