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繁花,暖陽,和風(fēng),好像冥冥之中有誰在用盡一切的力量,讓熬過寒冬的眾生享受這最美的時光。 可是,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卻親眼目睹了一對母女的爭執(zhí)。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在公園里玩耍的時候,摔了一跤,把自己的毛絨玩具弄臟了,開始大哭起來。 媽媽看著狼狽的女兒,馬上開啟了訓(xùn)斥模式,“叫你別亂跑,你不聽話,你看,把玩具弄臟了吧,回家又要我給你洗干凈,你以后再這么頑皮,我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小女孩一聽,悲傷變成了憤怒,手一甩,把玩具扔到了地上,“哼,不玩就不玩!我也不喜歡和你玩!” 女兒的反應(yīng)讓媽媽非常不滿,于是媽媽指著地上的玩具,大聲喊道:“你什么時候?qū)W會摔東西的?馬上給我撿起來!” “我不撿,你撿!” “你在跟誰說話呢?你不撿是吧?那你就別跟我回家了!” “不回就不回!” 媽媽見女兒竟然對自己如此無禮,于是開始用起了恐嚇的手段,“好,那你就別回家了,留在這里,等壞人把你抓走!” 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她扯著媽媽的褲腿,帶著乞求的眼神,反復(fù)說道:“媽媽,你撿,媽媽,你撿!” “我不撿,你扔的東西,我不撿!” “媽媽,你撿,媽媽,你撿……” 我作為一個路人甲,雖然有一顆八卦的心,卻沒有停止腳下的步伐,以至于我并不知道,最后到底誰撿起了那個臟兮兮的玩具。 可是我知道,不管最后誰撿起了那個玩具,這兩個都想在爭執(zhí)中獲勝的人,都輸了。 我在惋惜,春天的風(fēng)景多美啊,我們卻用爭吵的方式揮霍了這美好的時光;我也在嘆息,這對母女的內(nèi)心,本來應(yīng)該裝滿天倫之樂,如今卻被憤怒和不安填滿了。 02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家庭權(quán)力之爭”,在這場斗爭里,父母常說“你應(yīng)該”,孩子常說“我不要”。 “寫完作業(yè)再看電視!” “我不!” “別看電視了,快洗澡!” “我不!” “時間到了,趕快睡覺!” “我不!” 面對孩子的抵抗,很多父母都會采取抱怨和恐嚇的手段,“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還是這樣,你再這樣,我就怎么怎么樣啦!” 不管最后父母能不能得逞,親子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始終屬于家庭的內(nèi)耗,是一場雙輸?shù)膽?zhàn)爭。 那么,當(dāng)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怎么做才是科學(xué)合理的呢? 03 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一個原則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克服沖動反應(yīng)。 我見過一些家長,眼里容不得沙子,孩子一犯錯,馬上就去批評。孩子一反駁,就罵得更狠,當(dāng)大罵不起作用的時候,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 這些家長以為這樣做,就能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可實際卻恰恰相反,當(dāng)他們開始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在間接地向孩子宣告自己的無能——我說不過你,難道我還打不過你嗎? 有的時候,家長打孩子,他只是在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并不是在教育孩子。 一個情緒失控的父母,怎么教好自己的孩子呢?一個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的父母,又怎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為人父母的第一節(jié)課,應(yīng)該是情緒管理課,學(xué)會克服自身的沖動反應(yīng)。 我見過一位幾乎從來沒罵過孩子的媽媽,我問她:“你女兒這么優(yōu)秀,你應(yīng)該很省心吧?” 她微微一笑,接著嘆了一口氣,說:“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讓人省心的孩子嗎?我女兒犯的錯,一點都不少。我之所以不罵她,是因為我知道罵是沒有用的。每次看到孩子犯錯,我都會先深呼吸,然后提醒自己,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來教育孩子,等我冷靜下來之后,辦法就冒出來了。” 這就是理智戰(zhàn)勝了情緒,只有理智的思考,才能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 04 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二個原則是:不卷入戰(zhàn)爭,或者及時退出戰(zhàn)爭。 之前過年的時候,我去探親。親戚家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家人都說這個小家伙啊,頑皮得很。我才沒坐多久,馬上就見識到了。 他從陽臺那里拿了一把小掃把,笑哈哈地說他要掃地,然后走到我們面前,將掃把伸向了茶幾,把茶幾上的水果、點心掃了下來。 他媽媽連忙大聲地喝止,“你這熊孩子,又來搗亂!別掃了,快把掃把給我!” 小男孩一臉的不屑,連聲說道:“不給,不給?!?/p> 這時,他媽媽熟練地從沙發(fā)上抽出一根雞毛撣子,“不給是吧?那我就好好地教訓(xùn)你一頓?!?/p> 小男孩見狀,轉(zhuǎn)身就跑了。你以為終于天下太平了吧,可沒過多久,他又拿出了一個大臉盆,笑嘻嘻地說自己要吃火鍋…… 說到這里,不知道你看出來沒有,就像有些人喜歡坐過山車、蹦極和跳傘一樣,有些孩子覺得和父母作對也是一項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 小孩也許未必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只是覺得這樣做很有樂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斷絕這種不健康的心理需求。 如何斷絕呢?那就是避免和孩子產(chǎn)生沖突。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dāng)孩子嘗試著和你爭奪權(quán)力的時候,你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不爭。 05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不爭,那我這個家長的權(quán)威從哪兒來???不批評,那孩子怎么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 別急,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三個原則是:扔掉敵對心態(tài),保持溫和的堅定。 最近在網(wǎng)上流傳的一個泰國媽媽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五歲的兒子一大早就鬧著不想上學(xué),于是媽媽就干脆幫孩子請了一天的假,帶他出門撿垃圾。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媽媽也沒批評他,只是堅持著帶他走了大半天,撿了一小袋的塑料瓶,去回收站那里換了兩泰銖,兩泰銖大約相當(dāng)于人民幣的四毛錢。 賺了錢的小男孩很高興,對媽媽說想買冰淇淋。媽媽說:“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又走了一段路,到了餐廳門口,小男孩說想吃燕麥。媽媽說,你想買啊,可是這要15泰銖哦。 小男孩很累了,想坐車回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辛辛苦苦賺回來的錢,連公交車都坐不起。 最后,又熱又累的他,對媽媽說了一句“我想上學(xué)”。 在上述的這個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打罵聲,沒有親子之間的沖突,母親只是堅定地帶著孩子去體驗,體驗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后果。而這種體驗,比千言萬語更刻骨銘心。 是的,我們應(yīng)該拋掉內(nèi)心的那一句“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換成一句“我和孩子共進退”。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與其要一個聽話的下屬,不如要一個貼心的朋友。 所以,今后當(dāng)我們再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拋掉你的敵對心態(tài),然后用溫和的姿態(tài)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從錯誤中成長的機會。最后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很愛你,但有一些原則和規(guī)則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負美好時光,盡享天倫之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