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胃五點“少點慢點淡點軟點暖點” 引藥入雙上肢的桂枝和桑枝最具代表性。從它的形態(tài)可以推想到它的藥效,所以《本草備要》中云:“藥之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fā)表;內實者,攻里;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所以從這段文字里,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為何桑枝、桂枝善于橫行肢節(jié),治上肢疼痛。老師教我們,我們用藥不單要知其功效作用,還要知其所以然。以植物枝節(jié)通人體肢節(jié),此天人相應也。 常言道:“手熱用桑枝,手冷用桂枝?!?/span>一般病人外感風熱,手臂有氣郁內熱,用桑枝能解四肢郁熱。而身體陽氣不夠,不能溫通達到四末,用桂枝能夠把陽氣向外透,就不怕冷了。 小伸筋草這味藥很好,凡周身筋脈拘急,不得伸曲,這小伸筋草的名字就告訴我們功用了,它就是善于除濕伸筋,凡筋骨痹痛總少不了它。 病人服完后,癥狀就消失了,兩只手完全沒有了剛來時的那種不適感。 他問老師,回去還有什么要忌的?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聰明的病人,看完病后,總會問醫(yī)生要注意忌什么?因為很多疾病都是生活起居飲食中的壞習慣惹出來的,知道有所忌,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防止疾病復發(fā)。而有所忌,也正如開車要有剎車一樣,紅綠燈、十字路口,就不能隨便闖,闖了就容易出事兒。醫(yī)生就要善于運用一些禁忌,來幫病人踩踩剎車,為病人的身體保駕護航,這正是中醫(yī)最具特色的一點,所以俗話說,服藥不忌口,忙壞大夫手。 老師囑咐他一定要防止過勞,你這身體如果說最要注意忌的還是透支,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夜生活,導致很多人提前透支身體健康,故而疾病年輕化、衰老提前。所以說過勞透支身心不僅是很多疾病的誘因,也是疾病復發(fā)的導火線,更是那些危急重癥、心臟病猝死的真正原因,所以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jīng)》就認識到這一點,說:“生病起于過用!” 這個病人聽后,點了點頭,很明顯他非常認可老師的說法。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自己把自己身體搞得千瘡百洞,最后還得自己去修。 這個病人讓你看了會覺得很奇怪,第一次治療都是調肝脾的,沒有用到一味通經(jīng)絡治痹痛的藥,卻把經(jīng)絡痹痛給緩解了。然后第二次調藥時,只是稍微加進幾味引藥入肢節(jié)筋骨的,通通經(jīng)絡血脈,肢節(jié)就靈活舒服了。 老師說,見痛治痛,直接用蟲類搜剔藥強通經(jīng)絡止痛,是粗暴的做法。就像人體煩熱就用去火的藥一樣,要吃順氣的藥,要吃調理五臟元真的藥。五臟內部能順利轉動起來,四肢外面就靈活了。這是攘外必先安內??! 為何一個手臂痛的病人,我們卻去調他的雙關脈,調他的肝脾胸肺,這看起來讓人有點費解。原來病人關脈郁,思慮糾結,加上勞累過度,關脈郁思慮過度,則臟腑氣機不順,當順其性,所以我們用調肝的玫瑰花,調胸肺的胸三藥,讓整個氣機左右轉動起來,這是順其性,先把郁脈解除了再說。 而勞累過度,搬抬重物,又與水濕打交道,中醫(yī)認為勞倦傷脾,脾主四肢,水濕也傷脾,加上思慮過度,勞傷的還是脾陰。所以我們應當養(yǎng)其真,故而用脾三藥,炒薏苡仁、芡實、山藥,以養(yǎng)脾的真元。 這樣七味藥思路就很清晰了,不外乎就是順其性和養(yǎng)其真,把虧虛的中焦填補填補,再讓上下的氣機條達順暢一些。病人二診癥狀大減,眠食好轉。 我們來看這七味藥,用鼎法來分析,同樣是升降有序,真元得養(yǎng)。山藥、芡實就是養(yǎng)其真的;而玫瑰花、桔梗能順其性,讓氣機往上條達,以解其郁;炒薏苡仁和枳殼,一個降氣,一個除濕,都是降其濁的思路,讓身體敗濁之物下行。這樣清氣能出上竅,四肢頭面濁陰能歸六腑下行排泄出去,中焦真元能得養(yǎng),整個方子升降出入就非常有次序。所以不要看這方子小,這小方也是在調升降,用鼎法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