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7日出爐2019年的赫拉克勒斯“全球十佳運動員”評選結果中,羽生結弦力壓C羅梅西,獲得第五名。在他前面的是德約科維奇,朱婷,拜爾斯,伍茲。 不久前的2019年6月,日本政府宣布,授予平昌冬奧會男子花樣滑冰金牌獲得者羽生結弦國民榮譽獎。這是羽生繼索契冬奧會獲得金牌,完成了66年來首次衛(wèi)冕的偉業(yè)后再次獲得重要榮譽。羽生結弦此次獲獎是該獎項自1977年創(chuàng)立以來首次頒給滑冰運動員,也是個人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梢娪鹕Y弦在日本內外都擁有超高的地位。 羽生結弦出生于日本宮城仙臺市,父親為他取名“結弦”,一來對應兒子的星座(射手=弓箭手),二來希望他的人生能像弓弦一樣張弛有度,在繃緊的時候可以有一個面對生活的凜然態(tài)度。 羽生結弦4歲起與姐姐一起學習滑冰,剛開始的時候對滑冰并沒有耐心,但是他看到姐姐拼命練習花樣滑冰的樣子后,興趣漸漸濃厚,從此就把姐姐作為目標堅持努力,并把普魯申科當做自己的偶像。 小時候的羽生對花樣滑冰有多喜歡呢? 嗯,百分之九十。羽生是這么回答的,可是過了一小會兒,他笑了笑再次回答 百分之九十九左右,剩下的百分之一是被說教 小時候的羽生也是很調皮的角色,經常在同學中逗大家笑。在學校中是大家的開心果。 羽生說從幼兒園開始就沒怎么玩過,就是一直在練習花樣滑冰。 羽生覺得滑冰是最快樂的事情了。 可是處在活潑好動的年紀,面對嚴格的長久的訓練不是每個人都能保持長久的熱情的。羽生也不例外。 羽生還有另外一個興趣,也是那個年紀的日本男孩的憧憬,就是打棒球。后來,為了躲避練習滑冰,他經常把冰場的傳單團成紙球,和練習室的其他 2個男孩子一起在前臺打紙棒球。 每次被父母知道了,他們就會問羽生一句話:你是真心地喜歡滑冰嗎? 羽生回憶,那時候聽這句話聽得都快有心理陰影了。 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羽生認真地跟爸爸說: 自己有點討厭練習滑冰了,不想要繼續(xù)了。 這個時候他的爸爸對他說: 棒球也不會花費很多錢的,如果討厭滑冰的話放棄也可以的啊。 然后給羽生自己去思考和做出決定的時間,并約好在想好后要答復大家。 羽生苦惱了一段時間,最后他給出的回答是:“我要繼續(xù)滑冰?!?/p> 從此爸爸不是在他身邊督促他多練習一會兒,而是從監(jiān)督變成了鼓勵:很努力哦! 有人曾經問過羽生:如果當時父母的態(tài)度,是督促你必須堅持滑冰,那你的選擇會不一樣嗎? “肯定會不一樣吧。我想,即使一開始很熱愛,都會慢慢變得不喜歡吧,感覺最后會連比賽都可能不喜歡了。” 其實是否選擇繼續(xù)滑冰,是羽生自己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并沒有權利去干涉。羽生的爸爸有勇氣去選擇相信他,有勇氣去面對今后不再從事滑冰的孩子。 任何兒童都有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羽生的爸爸給予了他選擇的自由,當羽生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作出了追求卓越的目標。以后的訓練變的順理成章,不再需要爸爸的督促。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當中,作者強調孩子的學習,工作,戀愛是屬于他自己的課題,大人無權去干涉。大人能夠做的是:把一匹馬拉到水邊,喝不喝水取決于他自己。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羽生的爸爸給了他足夠的信任,從此羽生更加專注在花樣滑冰的訓練之中,現(xiàn)在的羽生結弦就是這個領域的王: 2009年 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青少年組冠軍 2010年 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冠軍 2011年 花樣滑冰大獎賽俄羅斯站冠軍 2012年 花樣滑冰大獎賽日本站冠軍 2017年 世錦賽 冠軍 2013~2016年 大獎賽總決賽 冠軍 2014年 世錦賽 冠軍 2014年 索契冬奧會 冠軍 2018年 平昌冬奧會 冠軍 2019年 花樣滑冰大獎賽加拿大站冠軍 2019年 全球十佳運動員 到現(xiàn)在,奧運會已經不再是他的目標,他說:奧運冠軍什么的、世界冠軍什么的,都沒有關系,我絲毫沒有失去動力,我還想要變的更強大,新的敵人就是我自己。 看了羽生故事的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3歲多才開始說話, 老師說他患有孤獨癥,認為他弱智,反應遲緩,沒出息。他拒絕上體育課,按照正常人的觀點來看,那么他注定要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他也不會有什么成就。但是他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對知識的癡迷與投入。 他喜歡看書,當他坐下后開始閱讀與思考時,他仿佛與外界隔絕一般,只在頭腦中不斷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求知欲。 與知識同步增長的還有他的犟脾氣和愈發(fā)叛逆的個性。追求獨立性的他反對權威,挑釁老師,稱自己“寧愿接受任何一種處罰,也不愿意將什么東西倒背如流?!?/p> 當然這樣的學生是無法被老師接受的,由于惹惱了老師,他不得不離開學校。 但他并沒有就此“收斂”。相反地,他將這種質疑權威、特立獨行和獨立思考的特點擴展到他日后的方方面面。比如反對宗教信仰和物理學中的教條主義,反對軍國主義和機會主義,不懈追求權力和公平,終生不改,一以貫之。 這個擁有同樣強大的求知欲和獨立個性的男孩就是:愛因斯坦。 后來,人們換了一種說法,愛因斯坦就是天才。 在《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作者著重寫了19世紀德國鄉(xiāng)村牧師卡爾威特是如何用給他的教育理念教授他的孩子威特的。作者闡述了一個觀念: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把你的手抓住放到他的嘴里吸允之時,你不要阻止,而要告訴他這個就是手指。 大人應該理解保護這種特征,一直到他長大,這個人就能成為天才。讓他自由的成長。 愛因斯坦對事物的感覺能力,或者說他的創(chuàng)造力來自于他的童年,由于他強大的個性,他的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沒有被大人給抹殺掉。他在精神上是獨立的,在發(fā)展自己的同時發(fā)展了獨特的思維能力。這是符合自然的生長法則的。 羽生結弦和愛因斯坦的童年反差如此之大,卻又有出奇一致的共通之處,這相同的地方無外乎幾個字: 自我選擇,成長。 在羽生想要放棄花樣滑冰的時候,他的父親沒有因為之前的投入而逼迫他繼續(xù)滑冰,而是把選擇權給了羽生。 羽生的爸爸是在告訴他: 羽生你去自己選擇吧,那是你自己的人生,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道路,爸爸依然會愛你,無論之后你是蕓蕓眾生當中的甲乙丙丁,還是成為一個萬人矚目的奧運冠軍,你都是我最親愛的兒子。 阿德勒說每個兒童都追求卓越感,羽生選擇了繼續(xù)滑冰,爸爸給了他選擇的自由,羽生有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愛因斯坦更是在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渾然忘我,由于個性的強大,他能如老僧入定一樣渾然忘我的進行科學研究。13歲時啃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6歲之前學完了學校的全部數學課程,還掌握了微積分。 有一個自我成長相反的例子: 哈佛大學的一個心理學教授生了個兒子,他準備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天才,這個孩子三四歲會幾國的語言,6歲考入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這個教授不斷的刺激他,讓他吸收各種知識,結果,18歲時,他成為了一家商店的售貨員。什么都不干,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滿腹經綸和知識對他來說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在心理學有一個共識就是個性跟創(chuàng)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扼殺他們的個性,他們的天性,他們的自由。 兒童是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兒童的智力發(fā)展,能力發(fā)展是依托于自身的心理,他有著一套自我成長的法則,在兒童對畫畫產生敏感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去自由的綻放,不去限制他,當兒童對數字癡迷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他提供好外在的條件。 相信每一個兒童,給他自我選擇和成長的機會,也許他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