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標志著北半球一年當中白晝最短的日子的到來,過了冬至日白天便會越來越長,在古人看來,白天變長意味著陽氣的逐漸茂盛,是萬事萬物新一輪生長發(fā)育的開端。
作為時年八節(jié)中的最后一個,冬至日對人們來說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記錄氣候變化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天要舉行各色各樣的活動以迎接一年最為寒冷日子的到來。 在民間的許多地區(qū)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祀祖先,吃水餃等多項活動。 文丨浩然文史·劉越 冬至日的到來標志著一年最冷時分馬上到來 冬至日是入冬之后的第三個節(jié)氣,在這一天,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也到了一年當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 古書有云:“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日。而也是從這一天開始,數(shù)九天開始算起,我國進入到一年最為寒冷的時期。 冬至日還有許多別稱例如“亞歲”、“冬節(jié)”、“長至節(jié)”等,冬至與其他節(jié)氣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冬至日除具有標志著氣候變化的自然色彩之外,更多的具有人文氣息。它在我國的很多地區(qū)與過年的重要性相同,也因此是我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在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時常會達到最短 一、冬至日過節(jié)的由來 在中國的古代時期,每逢標志著日子長短變化和季節(jié)變動的節(jié)氣,人們都十分重視這一天并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冬至日標志著北半球一年當中白晝最短的日子的到來,過了冬至日白天便會越來越長,在古人看來,白天變長意味著陽氣的逐漸茂盛,是萬事萬物新一輪生長發(fā)育的開端。 所以冬至日的地位才會如此的重要,而“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jù)文獻考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經(jīng)十分重視冬至。 在我國的周代,人們并不像今日一般以正月為歲首,而是選擇以每一年的農(nóng)歷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所以當時的正月其實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十一月,而冬至日這一天由于離歲首很近,所以在實行周歷的幾百年里,人們通常也就不怎么區(qū)分冬至和歲首了。這也是民諺“冬至大如年”的來歷。 在周代,冬至日和歲首幾乎沒有區(qū)別 到了漢代,雖然對歷法系統(tǒng)有了巨大的改變,恢復了夏歷即以農(nóng)歷正月為歲首的歷法系統(tǒng),冬至日不再是一年的歲首,但因其代表著陽氣開始增加的日子,所以依舊得到了國家和民間的廣泛重視。 《漢書》中即有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倍詽h代起,冬至日也就成了一個固定的節(jié)日,被稱為“冬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要休假休息,并相互拜賀,其重要性比起除夕夜也絲毫不讓幾分。 二、冬至日要吃什么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悠久飲食文明的國家,之所以說飲食在中國十分重要就是因為無論在什么節(jié)日,中國人總能根據(jù)節(jié)日特色制作出相應的食物以表示紀念。端午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莫不是如此,而冬至日也有著屬于其自身的飲食習俗。 冬至日的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有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意思是說到了冬至這一天一定要吃餃子才算過節(jié)。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說法呢?這里面還有一個典故。 相傳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百姓生活困苦,到了冬天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導致很多百姓耳朵發(fā)生潰爛,張仲景醫(yī)者仁心,看到這種情況之后他發(fā)明了一種“祛寒嬌耳湯”,也就是用一些大補食材先熬湯,之后再將食材撈出用面疊成像耳朵一樣形狀的面皮進行包裹,再用大鍋煮熟后分派給各位百姓,這項舉措從冬至日一直施舍到除夕當天。 張仲景的善舉被百姓所感恩,為了紀念他所以人們也紛紛做這種食物來在冬天祛除寒氣。所以在冬至日和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餃子。 醫(yī)圣張仲景 而在南方,湯圓可不僅僅只是在元宵節(jié)當天才會食用,人們在冬至這一天也有吃湯圓的習俗。 湯圓是用糯米和餡料做出來的球狀點心,其名字和形狀都象征著“團團圓圓”,寓意是十分美好的,所以人們吃湯圓也是為了祝愿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夠生活的更加美滿團圓。 除了吃湯圓和餃子,人們在冬至日這一天還會吃餛飩、羊肉以及喝釀酒,這些食物都是十分大補的食物,既美味又能夠滿足人們度過寒冬所需要的大量的營養(yǎng)和熱量。 在南方人們過冬至要吃湯圓 三、冬至日的活動 冬至日除了要吃美食,在我國古代還有著許許多多的慶?;蛘呒漓牖顒?。 漢代的冬至日被稱為“冬節(jié)”,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后漢書》中有記載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币馑际钦f冬至日前后,君子要安安靜靜的待在家內(nèi)保重身體以養(yǎng)心靜氣,文武百官呢也要休假在家,等過了節(jié)日之后再處理政務(wù)。 在這一天官員們要相互拜訪以“賀冬”,而在民間人們也要舉行慶?;顒右远冗^冬節(jié),從老人到孩子要穿上新衣服,在家準備美食佳肴以過節(jié)。 在冬至日這一天人們要相互“賀冬” 除了日常拜賀以及大擺宴席之外,冬至日這一天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 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冬至日的祭祀活動,西漢時期,漢武帝就曾經(jīng)在冬至日這一天前往東岳泰山舉行封禪活動,而明清時期的帝王一般選擇在天壇的圓丘舉行祭祀活動,在祭祀的前一夜,皇帝要沐浴更衣并實行齋戒,第二天趕往天壇舉行祭祀儀式,以祈禱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明清時期皇帝舉行祭祀活動的天壇圓丘 除了皇室的祭天活動,在民間還存在著廣泛的祭祖活動,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在世的長輩舉行敬獻鞋襪的儀式。 在我國宗族勢力較為強大的兩廣地區(qū)尤其是潮汕地區(qū),人們要在冬至日這一天準備好三牲和水果食物擺放在祖宗祠堂之中以祭祀祖先,祭祀活動會在中午之前完成,完成后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 后記: 冬至日不但有著自然氣候變化上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人文意義。無論是在飲食方面的習俗或者是祭祀祖先,人們在冬至日這一天都會進行形形色色的活動以表示對節(jié)日的紀念。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有很多習俗如祭天等活動已經(jīng)不在現(xiàn)代社會繼續(xù)延續(xù),但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之情卻始終沒有改變。 參考文獻: 李丹:《古人原來這樣過冬至》,《領(lǐng)導之友》2017年第24期。 蘭玲:《冬至大如年》,《走向世界》2017年第5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