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半佛仙人的第156篇原創(chuàng) 0 前不久我寫了篇關(guān)于順風車業(yè)務的邏輯拆解文章,當時有很多朋友留言讓我講講拼車這個業(yè)務。 有一說一,確實有大量用戶可以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性價比(當然適當犧牲了時間,因為接拼友會繞路,這個看個人喜好),而且在高峰期可以更快速的打到車。 在我看來,拼車業(yè)務才是相對完美的共享經(jīng)濟模式,全流程有監(jiān)控,按座位收費,一口價,兼顧了效率,成本與安全的平衡。 toB的服務,toC的價格。 去年的時候,我出了個小事故,肩膀斷了,養(yǎng)傷期間,我長期使用拼車(公司離家近,怎么開速度都快,基本拼車體驗=快車,而且早晚高峰容易打到車),和司機聊了很多與拼車有關(guān)的話題。 作為C端顧客,我對于拼車本身是滿意的,打車快,一口價。 但是作為供給端的司機,對于拼車業(yè)務是有微詞的。 他眼看著好幾個乘客都交了錢,而自己只賺快車的收入,覺得自己虧了。 乘客覺得好,司機覺得虧,這里面其實有很多道道可講。 1 先說業(yè)務本身。 拼車這個業(yè)務的邏輯,是把司機向乘客提供的服務商品,直接從以“車輛”為單位,變成了以“座位”為單位。 這有些像公共交通工具的販售和計費方式。 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車、地鐵、大巴,通過在固定路線上的行駛,讓很多不同的人可以分享同一輛車輛的運力,從而降低成本。 區(qū)別在于,公共交通有固定的路線,是人找車。打車的路線是不固定的,是車找人。 車找人這個過程會產(chǎn)生很多的問題,比如繞路,比如時間成本,所以人們對拼車有意見是有根源的。 我曾經(jīng)在某個小城市感受過出租車拼車的狂野。 當時我告訴師傅我很著急。師傅說,放心吧,絕對給你整的明明白白的,然后開心的一路拼車。 真正的人肉拼車,揮手即停。不管別人說去哪,師傅就沒有說不順路的。 我坐在副駕駛,傻乎乎地看著后座上人來人往,這機場到市區(qū)的不到50公里,剛好七進七出。 趙子龍當年在長坂坡也是這么拼的。 這段經(jīng)歷曾讓我對拼車一直有陰影。 幸好,互聯(lián)網(wǎng)對傳統(tǒng)業(yè)態(tài)的改造是巨大的。 建立在大數(shù)據(jù)體系和供需預測系統(tǒng)上的網(wǎng)約車,成為了拼車能夠發(fā)展的基礎。車輛調(diào)配能力和具有規(guī)模的乘客群體,讓滴滴消化掉拼車的很多固有弊端。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最根源的問題是從打一輛車,到打一個座位,這完全是兩種思維方式。 做個非常簡單的數(shù)學題,在出行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把所有乘客的出行需求兩兩合并,馬路上跑的車只需要現(xiàn)在的1/2就能滿足。 如果能三三合并,就會只需要現(xiàn)在車輛的1/3。 這是一個很魔幻的事情,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的辦法并不一定是多修路或者控制車的數(shù)量。 多修一倍的路和讓乘客兩個人拼一輛車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后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拼車的本質(zhì)根本不是打車的時候多搭一個人那么簡單,而是體系內(nèi)存量資源的高效整合。 在整合的過程中,由于有了平臺這個第三方,新的矛盾出現(xiàn)了。 這四年來,無論是乘客還是司機,都對促成拼車的滴滴有吐槽。 一些吐槽是因為這個業(yè)務本身的不成熟,比如接拼友的時候需要繞路,比如拼車并沒有比快車便宜多少。 這些矛盾一些是因為當時的技術(shù)能力不完善,有一些是計價規(guī)則有問題,服務和價格沒有對等。 司機對于拼車業(yè)務是愛恨交織的。 愛的是確實是更容易接到單子,恨的是雖然自己也多拿到錢了(在繞路時按實際里程計費),但是沒有多拿到幾倍的錢,要接幾個人,拿幾份錢,才叫公平。 不說誰對誰錯,我只是覺得這種邏輯沖突其實非常有趣。 2 前段時間,滴滴開了一場關(guān)于拼車業(yè)務的發(fā)布會,講了很多與業(yè)務有關(guān)的內(nèi)容,非常坦白。 坦白到很多媒體看不懂的地步,為了講明白業(yè)務邏輯,用了很多數(shù)據(jù)公式。 我更喜歡這種模式,我挺討厭很多公司不好好講話,整天去講一堆亂七八糟的夢想以及自己多不容易,對于重點只字不提瘋狂太極。 要消除誤會很簡單,就簡單的把事情說清楚,把公式擺出來,大家都算的明白,這樣就夠了。 這個發(fā)布會其實就是2件事情。 1件是宣布拼車的新功能和折扣策略,同時公布了拼車的一些核心業(yè)務邏輯,用了很多公式來解釋為什么這么改。 另1件是搞了一個拼車1折的拼車日。 上上周我去體驗了一下拼車日,總體感覺就是車費確實便宜了很多。 當然拼車日并不是重點,這只是一個活動。 真正重點是滴滴對拼車規(guī)則的改動。 過去情況下,只要用戶選擇了拼車,不管最終有沒有拼成,都是拼車一口價。 現(xiàn)在是AB兩種模式。 情況A,用戶的核心訴求是快速出發(fā),接受拼車(拼車不是百分百拼成,這不現(xiàn)實),也接受拼不成的情況下自己負擔快車的完整費用。如果在行進過程中成功拼成,就按照拼車一口價來算,拼不成就是正常的快車。 A模式是直接出現(xiàn)在快車頁面,勾選接受拼車。 情況B,用戶核心訴求是性價比,接受拼車,接受自己需要等拼成,但是不接受快車的價格,那就需要等待,等待有順路的人,拼成了才派單。 B模式是出現(xiàn)在拼車頁面,在拼車頁面下單。 發(fā)現(xiàn)了么,雖然都是拼車,起終點相同(三潭印月到東站),但是AB模式的價格是不一樣的,B比A便宜很多。 因為A本質(zhì)上是快車+隨機拼車;B本質(zhì)上是必然拼車但是要提前規(guī)劃(非實時)。 假設用戶著急走可以在快車下面選擇拼車;假設你不著急,就希望得到一個更實惠的價格,就通過拼車獨立入口,提前發(fā)出拼車訂單,先找到順路拼友,再叫車。 這個改動非常有趣。 這里面涉及到了產(chǎn)品定價邏輯,盈利邏輯,供需平衡,乃至公司的價值權(quán)衡。 也是為了解決司機的不滿問題。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對錯問題,而是一個經(jīng)濟學的問題。 經(jīng)濟學的問題不要忙著站隊,可以用數(shù)學來解釋。 3 為什么這么改動,背后供需配平,路線規(guī)劃,以及價格計算,更有趣。 這次發(fā)布會上,滴滴改掉了計價規(guī)則。 滴滴給出了很多解題的條件,一些司乘與平臺之間的矛盾,我可以嘗試當做數(shù)學題的方式,來找出一個解。 第一道題是道判斷題。 司機認為拉拼車干的活多,但不賺錢。 滴滴說,司機通過接拼車單,比只接快車單賺的更多。 誰對? 解答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大概是小學應用題的水準。 我們先列出一個公式,來展示一下滴滴司機的收入邏輯,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凈收入 =接單單位時間收入×接單時間-其他成本+獎勵 =接單單位時間收入×行駛總時間×(1-空駛率)-其他成本+獎勵 先普及一個概念,空駛率。 空駛率,是指(行駛總時間-接單時間)/行駛總時間。 根據(jù)上面的凈收入公式,這個比例越大,司機收入越低,他們也越不愿意跑車。 因為對于司機來說,空駛是一個非常蛋疼的狀態(tài)。沒有人給錢,但是依然要燒油,有成本而無收益,空駛狀態(tài)每多一秒鐘,都是在賠一秒鐘的錢。 在網(wǎng)約車出現(xiàn)之前,一個司機要不停地在路上尋找乘客,那個時候大概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是在空駛。 而網(wǎng)約車讓司機能夠直接去接有需求的乘客,這就把空駛率降低了。 拼車是讓空駛率降低的第二個邏輯,它讓每個訂單之間的結(jié)束到開始的時間變得更加緊湊,讓空駛率進一步降低。 相比于只接快車的司機,快車和拼車都接的司機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這不僅僅是因為空駛率的降低,還因為兩件事情—— 一是獎勵增加。 滴滴會給司機設置早高峰的沖單獎,因為早高峰雖然單子多,但道路堵的讓人蛋疼,如果我是司機,與其在路上堵著費油心里焦慮,還不如在被窩睡懶覺。 所以滴滴必須得給司機補貼,讓他們有動力出來干活。 而在單位時間里,或者說在同樣的里程數(shù)中,拼車能夠共享一部分里程,相當于司機可以用完成一個訂單的時間來完成2個甚至3個訂單,這就讓接拼車的司機可以獲得更多的出車獎勵。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數(shù)學題,司機獲得的出車獎勵越多,實際上乘客的利益也會提高。 這個邏輯鏈其實很清晰,就是供求關(guān)系。 司機的出車獎勵越多,就越愿意提供服務,乘客就越容易打到車。 而乘客的核心需求,當然還是打到車。 除了平臺付出了補貼,司機和乘客都能拿到好處。 第二是額外的共乘計價。 拼車在拼成情況下是多人合乘,相比接快車訂單要多付出一些服務。 滴滴根據(jù)司機收入及獎勵數(shù)量情況,目前在全國52個城市探索上線了司機共乘計價。 在這52個城市,如果能拼成兩單,乘客共乘的這部分里程費將按1.2倍計算,如果能拼成三單,乘客共乘的這部分里程費將按1.4倍計算。 這很公平,因為只有在車上有兩個或三個乘客的時候,滴滴才能拿到多個乘客的車費,你不能指望滴滴全程給司機更多的里程費,畢竟拼車還有很高的折扣。 在有共乘里程計價的情況下,司機的拼車收入公式是: (起步價+1.2/1.4×共乘里程費+非共乘里程費+時長費)+獎勵 獎勵和里程單價,其實是提高公式一里面的單位時間收入。 結(jié)論: 空駛率降低,單位時間收入增加,那結(jié)果就很顯然了,司機拉拼車單,收入是增加了。 4 第二個問題是個計算題。 我打拼車的時候,經(jīng)常會聽到司機這樣抱怨:兩個人拼車交了兩份錢,三個人拼車交了三份錢,但司機只賺了一份錢,剩下的都被滴滴賺走了,他們可真心黑。 他們說的對嗎? 司機的抱怨,從邏輯上聽起來貌似沒有什么毛病。 比如如果乘客是直接在快車界面里面勾選拼車,乘客費用大概是預估價的70%。這種情況下,看起來是拼成兩個人,滴滴收了140%,拼成三個人,滴滴收了210%。 于是你不由得跟著罵了一句,是啊,他們可真心黑啊。 但很少會有人發(fā)現(xiàn),上面的分析忽略了一個前提:要達到這樣的盈利幅度,必須是預估價和實時價完全一致(因為乘客按預估價一口價付錢),同時這兩個人,或者這三個人,是同一個起點,同一個終點。 美劇《生活大爆炸》曾經(jīng)講過一個笑話:有一個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雞不下蛋了,于是找一個物理學家?guī)兔?。物理學家做了一番計算之后宣布我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解!但是這個解只對真空農(nóng)場中的球形雞有效。 現(xiàn)實中的雞不是球形的,也沒有活在真空中?,F(xiàn)實中的拼車,也很少會有起始點在同一個地方的情況。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翻開了封印多年的初中課本,并動用了靈魂畫手的潛在技能,畫了上面這么一個示意圖。 假設甲、乙兩個人去打車。甲的路程是從A1到A2,乙的路程是從B1到B2。 他們倆人拼到了一塊,成為了一對拼友。我們就從這個條件出發(fā)開始解題。 為了再嚴謹一些,我們給每段路程設置上數(shù)據(jù),比如線段A1A2=5,線段B1B2=3,線段A3B1=1,線段B2A4=1 只想看結(jié)論可以跳過的內(nèi)容: 滴滴的收入 =甲支付的費用+乙支付的費用-司機獲得的收入 =甲的預估費用X70%+乙的預估費用X70%-司機獲得的收入 =甲的(起步價+里程費+時長費)X70%+乙的(起步價+里程費+時長費)X70%-(司機起步收入+里程計費+時長計費+獎勵) 在這個公式中,影響乘客付錢和司機收入的變量,主要是時間和里程。我們甚至可以再極致簡化一下。 因為道路擁堵會增加滴滴付給司機的時長計費,但乘客是一口價,付費不受影響。所以對滴滴營收比較友善的路況是和預估情況一致:因為收入不變,付出去的錢也和預估一樣。 為了便于計算,我們將司機在路程上的行駛速度簡化為在路程s上,總用時為t的勻速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時長t=s/v,成為總里程s的一個函數(shù)。 這意味著,時長費和里程費都可以以里程來表示。 接下來我們以里程為尺度,假設車每跑1里程,乘客支付的費用是1里程費,司機的收入是1里程收入。 如此來算,兩個乘客所需要支付的費用是5X70%+3X70%,大概是5.6里程費。 司機收入了多少呢?是按照全路程實時計價,從A1-A3-B1-B2-A4-A2,總共是1+1+3+1+1=7里程的收入。 我們再引入一個公式: 滴滴的抽成率=(乘客支付費用-司機收入)/乘客支付費用 在普通的快車中,因為乘客和司機是同步實時計價,里程費和里程收入的系數(shù)之比是1:1,而在這個案例里卻是5.6:7。 如果你將這兩個系數(shù)的比例代回公式就會發(fā)現(xiàn),拼車情況下,滴滴的抽成率反而所有下降。 結(jié)論:在這個抽象的例子里,滴滴并沒有想象的那樣通過拼車賺黑心錢,甚至抽成率還略微下降,這如何解釋? 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現(xiàn)在滴滴給了拼成的乘客很低的拼車折扣,勾選拼車差不多7折,拼成再出發(fā)目前是5折。 之前我要拿到7折的拼車折扣,需要每個周花錢購買優(yōu)惠券,而且只能是在固定路線上使用。現(xiàn)在的折扣價是更普遍的。 能給這么低的折扣,是因為提到上面曾提到的折扣策略的改動。 之前滴滴的拼車模式,是只要你選了拼車,就統(tǒng)統(tǒng)一口價,不管你有沒有拼友。 這種土老板大撒錢的方法,其實讓補貼變得很沒效率:沒拼成的人并沒有共享資源,但拿到了折扣價;拼成的人拿到的折扣不大,沒有拼車的動力。 調(diào)整之后,拼成才打折,滴滴省了無效補貼的冤枉錢,補貼就很有針對性了,優(yōu)惠幅度也就可以增大。 但滴滴完全可以把省下來的無效補貼捂在自己的錢袋不拿出來,他們?yōu)槭裁丛敢饨o乘客低折扣? 從動機出發(fā),為了增加收入,滴滴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是不給用戶這么低的拼車折扣,從單個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二是通過較低的折扣吸引更多的乘客拼車,讓車上盡可能的坐滿三個人。 滴滴選的是第二種,顯然這是更合理的。 因為平臺不僅同樣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緩解高峰期打車難,提升體驗,司機可以多完單,乘客可以少出錢,三方都可以受益。 做平臺,應該盡量去讓大家共贏,單方面討好一方的結(jié)果,最終是誰都討不到好。 我們回頭講下造成抽成率降低的第二個因素。那就是車上不總是有兩個或者是三個乘客??纯瓷厦娴哪莻€示意圖,滴滴只有在B1B2這一段收的是兩個乘客的錢,在其他的路程上,只收了一個人的錢,而且這個錢還是打折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你從上海打車到杭州,確實是找到拼友了,但那位拼友是從他們小區(qū)東門到小區(qū)西門。 滴滴收雙份錢的路程特別短,而你在整個180公里的路程上,都享受了7折,滴滴虧大了。 所以回到上面所說的,滴滴的低折扣,就是為了更多的人用拼車,讓車上同時有兩三個人的時間延長。 第三個因素,是司機和乘客的計價體系是完全分離的,在拼車計費的時候,乘客的費用都是按照單獨乘快車的最優(yōu)路線來計算的一口價,繞路部分。 但在接拼友的時候,路況不可能總是完美的,那么就會出現(xiàn)繞路的情況,而繞路的部分,司機一樣在計費。 簡單來說,繞路的時候,乘客不付錢,但司機還在收錢,繞路的這部分,是滴滴在出錢補貼。 在理解了這個邏輯以后,情況其實是非常明顯的,司機繞路越遠,平臺賺的就越少。 結(jié)合第二個因素來看,對滴滴來說,最理想的場景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基本上不可能實現(xiàn)的真空球形雞:幾個拼友的起始點完全一樣。 為了增加收入,滴滴有動力讓司機少繞路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指責滴滴故意繞路其實從利益上是說不通的,因為故意繞路損人不利己。 商業(yè)行為,更多的要看利益分配。 當然,上面的一通分析并不是說滴滴拼車業(yè)務不賺錢,不賺錢的事情誰做呢,對吧。 只是說滴滴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簡單且心黑,不經(jīng)計算就下結(jié)論,武斷了。 拼車這個業(yè)務形態(tài)肯定會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我們上面算的只是滴滴拼成兩人的情況,且簡化了很多的條件,只要能拼成更多的人,實現(xiàn)乘客之間更長的共乘里程,讓車上有兩個人甚至三個人的時間更長,同時規(guī)劃更合理的路線,都會讓滴滴的經(jīng)濟收益大大提高,這是源于技術(shù)帶來的效率提升。 講白了,算法越好,效率越高,越能賺到錢。 5 在一般的打車過程里,錢的總量是有限的。 司機拿到的錢是乘客給的。 司機多拿錢,就意味著乘客要多給錢。 乘客想省錢,就意味著司機要少拿錢。 這是一個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里,其實是不存在所謂的平衡策略,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 乘客很難體諒司機,司機也很難體諒乘客。 兩者在業(yè)務上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guān)系,但是在利益上卻是完全的競爭關(guān)系。 很多傳統(tǒng)的司乘矛盾,也是源于這個零和博弈的模型。 乘客付著快車的錢,卻想要專車服務,希望司機搬行李,開關(guān)門。 司機心里想,我做好我的本分工作就好了,憑什么伺候你。 但是拼車打破了這個模型,把零和博弈變成了正和博弈。 為什么叫正和博弈?是因為每個參與的個體,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收益。 司機賺了更多的錢,心情好了,愿意提高服務水平。 乘客付了更少的錢,不提出過分要求了。 平臺的盈利空間也增大了。 這在傳統(tǒng)的網(wǎng)約車業(yè)務中,看起來像變魔術(shù)一樣。 這是因為,出行服務的本質(zhì)是讓乘客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到達目的地,到達的方式是否舒適是附加服務。 所以把車輛拆分成座位來出售,成為了可能。 原本燒一份油、花一份時間,司機只能完成一單。而在共享的這部分里程里,是可以理解為司機在同時完成兩單甚至三單的。 這就是拼車業(yè)務的利益余量。 為了實現(xiàn)出行上的利益余量,參與者需要在一些非核心的元素上進行妥協(xié)。 比如在拼車里,乘客需要對所需時間有一定讓步,對去接拼友而產(chǎn)生的繞路,也需要有一定的讓步。 甚至滴滴現(xiàn)在把這些內(nèi)部規(guī)則公布出來,也是為了促進這個平衡。 因為博弈中的利益余量越大,平衡就越容易達成。而滴滴公開了自身的核心業(yè)務邏輯,就是在讓渡一部分自身利益給司機和乘客。 在這個發(fā)布會前,滴滴其實就向司機科普過一部分邏輯,當然和用戶一樣,很多司機也沒有太懂。 但是司機懂了五分,乘客懂了五分,就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礎,最起碼不會覺得平臺是天天閑著沒事兒就像使壞。 理解和信任,才是拼車真正的核心邏輯。 而平臺雖然在短期內(nèi)退讓了一步,但是長遠來看,培養(yǎng)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卻能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回報。 12月3日的全民拼車日,甚至包括最初的一口價定價標準,其實都和培養(yǎng)用戶習慣有關(guān)。 對滴滴來說,讓用戶養(yǎng)成用拼車的習慣,讓拼車業(yè)務盡快發(fā)展起來,這非常重要。 甚至比賺多少錢都更重要。 6 就算滴滴已經(jīng)把核心邏輯公開了,通過讓渡自身利益通過了更多的利益余量,但是要在司乘雙方的矛盾之中達成平衡,仍然需要長時間的溝通。 出行服務,不論你做的好不好,都會有很多槽點,這確實是一個負體驗服務。 用戶不會為你做得好主動夸你(心理覺得理所應當),但一定會為你做的不好產(chǎn)生反感,任何具有公共基礎屬性的業(yè)務都是這樣的特點。 滴滴被罵的最多的原因,是我對你的服務感覺不爽,我又不知道你在提供服務時是怎么做的,那我肯定要懷疑你別有用心。 再進一步,就上升為對價值觀的質(zhì)疑了。 就像男朋友總不讓女朋友看自己的手機,女朋友懷疑你心中有鬼,這很自然。 最安全的做法,是把手機拿給她看。 對企業(yè)來說,就是開放透明。 還有什么比公開自己的賬務算法和產(chǎn)品邏輯更透明的呢? 主動放棄黑盒優(yōu)勢,也就意味著讓陰謀論失去了發(fā)育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間。 讓大眾知道平臺的局限與無奈,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壞事。 滴滴這次的思路是很正確的: 先讓信息透明化,然后再謀求理解,而不是什么都不告訴用戶,卻要求別人體諒,這不合理。 實際上不光是拼車,滴滴在很多方面也是在努力對外公開的。 像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nèi),網(wǎng)約車車中發(fā)生了多少起車內(nèi)沖突,醉酒乘客打車,出現(xiàn)多少酒后糾紛,滴滴接到了多少乘客失聯(lián)投訴,結(jié)果都是什么樣的,甚至最敏感的性騷擾話題,這些問題滴滴都官方做出過回應,沒捂蓋子,也沒掩耳盜鈴。 不能說這就有多好了,但是至少是坦誠了。 不諱疾忌醫(yī),就有把問題解決的可能性。 企業(yè)不該高高在上,而應該站在大眾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大眾也不應該去刻意要求企業(yè)做到那些無法實現(xiàn)的東西。 而且客觀的說,滴滴作為一家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商業(yè)公司,確實挺難。 因為公共服務和商業(yè)行為,某些程度上就是對立的。 絕大多數(shù)公共服務,都是貼錢的,是拿補貼的。 而滴滴面臨的挑戰(zhàn)是,沒有補貼,還要承擔公共服務的責任。 所以只能一方面拼命提高效率,保證商業(yè)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公共出行的公平性,這很難,但這是滴滴自己選的路,所以要竭盡全力走下去。 現(xiàn)在這家公司愿意把自己的難處講出來,我覺得挺好,徹底透明化,大家都輕松。 畢竟數(shù)據(jù)比什么都有說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