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11:11劉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長劍而定天下。他曾經(jīng)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戰(zhàn)必勝、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韓信;安撫百姓、籌措軍糧、坐鎮(zhèn)后方,他不如蕭何。沒有“漢初三杰”——韓信、蕭何、張良,也就沒有大漢江山。但韓信也好,蕭何也罷,都不如張良知心。
張良與劉邦,相遇相知,仿佛是上天注定的緣分。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后,天下掀起反秦浪潮,張良也聚集了100多個青年起事。張良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偶然遇到了劉邦。此時的劉邦,帶著數(shù)千人,正在下邳一帶游蕩。張良突然說:邦哥,要不咱倆聊聊。劉邦:那聊聊就聊聊~
張良講起了《太公兵法》,一下就俘獲了劉邦的心。兵法、詭計、行軍布陣、錦囊妙計,再加上張良的學識風趣,泗水亭長劉邦直接聽呆了。張良講了很久,發(fā)現(xiàn)劉邦和其他義軍頭領(lǐng)不一樣——他雖是白丁,卻真聽得懂。于是,張良也不投奔景駒了,直接跟了劉邦。
劉邦占領(lǐng)咸陽后,看到秦朝皇宮內(nèi),數(shù)以千計的車馬、金銀、玉器、美女、園林,馬上進入了醉生夢死的狀態(tài)。樊噲多次勸諫,劉邦就是不聽。財迷心竅、色令智昏,多少人敗在這里?張良說道:“秦朝無道,你沛公才能安居于此。可現(xiàn)在剛剛占領(lǐng)秦朝都城,您就也要驕奢淫逸嗎”?
沉醉在溫柔鄉(xiāng)中的劉邦,聽了張良的一席話,徹底驚醒了。他離開了珠光寶氣的咸陽城,來到了荒無人煙的霸上。霸上陣陣冷風,提醒著劉邦要時刻清醒。
項羽準備攻打劉邦,項伯是張良老友,勸張良離開劉邦大軍。張良要求劉邦,隆重款待項伯,一壇壇酒水下肚后,劉邦與項伯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然后,在項伯的求情下,劉邦有驚無險的成了漢王,躲過了項羽的致命一擊。
劉邦與項羽,作戰(zhàn)連連敗績,決定在關(guān)東找?guī)褪郑匣锶簹椨稹?/span>張良建議:九江王英布,梁地的彭越,和劉邦手下的韓信,都可以獨當一面。聯(lián)合了這三人,項羽必敗無疑。張良的“下邑之謀”,從戰(zhàn)略層面上,將項羽逼到了死胡同,決定了楚國滅亡的大趨勢。 項羽力能扛鼎,那能扛起天下嗎?楚人驍勇,那能敵得過天下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孤獨的“西楚霸王”,最終烏江自刎了。一人之力、一國之力,可以超凡,但絕不能脫俗。楚漢之爭,漢勝在盟友眾多,楚敗在盟友盡失,項羽輸在戰(zhàn)略。
漢軍入關(guān)中之后,張良就“病了”,一年多閉門不出,整天辟谷修道。當然,張良的身體一直不好,但一病能病一年嗎?當然不能,張良擔心的是劉邦年邁,選儲君的站隊問題。
劉邦想廢了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儲君。呂后嚇壞了,不知道怎么辦,有人給了呂后建議:“留侯張良,善于出謀劃策,陛下對他信賴有加,您去找他走動走動”。
張良“病了”多年,還是沒有躲過去,他的名氣太大了。于是,實在躲不過去的張良,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劉邦一看,自己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被太子請了出來。明白太子得人心,就放棄了廢掉他的想法。畢竟,怎么說都是自己的兒子,一碗水可以端不平,但你也不能歪到全灑了,劉邦最終放棄了劉如意。
劉邦死后,呂后對張良保下太子,是感念在心的。看著因不食五谷,日漸消瘦的張良。呂后眼眶含淚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韶華數(shù)十年,先生何苦為難自己呢”?張良推不掉呂后的盛情,就當著她的面,吃完一頓飯離開了。
先是劉邦青睞,后是呂后感念,張良完全可以高官厚祿,為何就是不愿留下?這和張良的出身有關(guān),他的爺爺、父親,做了韓國五代相國。但后來,秦國滅了韓國,年紀輕輕的張良,就經(jīng)歷了亡國滅家之仇。
秦滅韓國時,張良還是個孩子。可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財,都要報亡國之仇。后來,張良花重金,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張良失敗了,過了十幾年隱姓埋名的日子,后來就是遇到劉邦的那一幕。五代韓相,什么榮華富貴沒見過?韓國滅亡,什么國仇家恨沒經(jīng)歷過?刺殺秦皇,什么樣的兇險沒嘗試過?輔佐劉邦,什么大風大浪沒見夠? 洗盡鉛華的張良,對世間的富貴尊榮,早沒了興趣。張良和劉邦、蕭何,是不一樣的,那些人是一生在寫奮斗史。可張良的父親,就是韓國相國,他的一生不是不斷上升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圓畫為滿,是會回到原點的。所以,將世間凡俗,都經(jīng)歷了一遍的張良,最終選擇隱世。 張良放棄了榮華富貴,選擇了隱世修道,張良之后也逐步遠離仕途。東漢年間,張良10世孫張道陵,創(chuàng)建了正一道,成為了道教的祖師爺。2000年來,張良后人,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緣。直至今日,張良后人傳到了60多代,還在道教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張良的智慧,成就了張家2000年的傳承。張良的功績不大嗎?但他什么都不求。劉邦生前,張良閉門修道;劉邦死了,張良云游天下;呂后報恩,張良辭別隱世。正是這份智慧,成就了張良后人,2000多年的平靜生活。 韓相之子,到國破家亡,再到亡命天涯;然后偶遇劉邦,成就大漢,功成身退。張良的一生,就是一個圓,一個完美的循環(huán)。擁有太多、失去太多、得到太多,最后張良選擇放棄一切,換來了后人2000多年的平平安安。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張良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智慧成就了2000年的傳承。韓信、劉邦、蕭何,一個個風華絕代的人物,都化為了大地的塵埃。他們的皇位、家業(yè)、富貴,也早成了過眼云煙。這一切,不又是一個圓,一個新的循壞嗎? 權(quán)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恒的。張良有大智慧,他及早跳出了這個圓,選擇刻畫一條2000年的直線。直線雖無華,但勝在平穩(wěn),而又綿長不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