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線段和最值的進階玩法——2019年重慶中考數(shù)學B卷第26題 線段和最值最初出現(xiàn)的位置是在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軸對稱章節(jié),著名的將軍飲馬問題。初中階段從純幾何角度,解決此類問題的依據(jù)主要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垂線段最短”這兩個定理,而線段和最值,基本都會轉(zhuǎn)化成兩點間距離或垂線段長度。 題目 在平面直角坐標素中,拋物線y=-√3/4x2+√3/2x+2√3與x軸交于A,B兩點(點A在點B右側(cè)),與y軸交于點C,頂點為D,對稱軸與x軸交于點Q。 (1)如圖1,連接AC,BC,若點P為直線BC上方拋物線上一動點,過點P作PE∥y軸交BC于點E,作PF⊥BC于點F,過點B作BG∥AC交y軸于點G,點H、K分別在對稱軸和y軸上運動,連接PH,HK。當△PEF的周長最大時,求PH+HK+√3/2KG的最小值及點H的坐標; (2)如圖2,將拋物線沿射線AC方向平移,當拋物線經(jīng)過原點O時停止平移,此時拋物線頂點記為D',N為直線DQ上一點,連接D',C,N,△D'CN能否構(gòu)成等腰三角形?若能,直接寫出滿足條件的點N的坐標;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解析: (1)不可否認,此小題并不如一般壓軸題那樣友好,閱讀理解的難點在兩處,首先是“當△PEF的周長最大時”,其次是線段和中的那個√3/2KG。 △PEF的周長何時最大? 不要孤立地看它的三邊,而要看整個三角形,根據(jù)題目中描述的作法,PE、PF、EF長度雖然隨點P而變化,但三角形形狀卻沒有發(fā)生改變,觀察到這一點,便可聯(lián)想到它是否和圖中某個三角形形狀相同,于是我們看到了△BOC,EF在BC上,PE與OC平行,PF與BC垂直。 △BOC形狀確定嗎? 答案是肯定的,拋物線解析式已知,我們可以先求出圖中A、B、C、D四點坐標,作為準備工作。將拋物線解析式從一般式化為頂點式為y=-√3/4(x-1)2+9√3/4,再化為交點式為y=-√3/4(x+2)(x-4),求出A(-2,0),B(4,0),C(0,2√3),D(1,9√3/4),再證明出△PEF∽△BOC,因此△PEF周長最大時,只要某條邊最長即可,顯然PE的長度最好表示。 設P(m,-√3/4m2+√3/2m+2√3),根據(jù)前面求得點B和點C坐標,得到直線BC的解析式為y=-√3/2x+2√3,所以點E坐標為(m,-√3/2m+2√3),則PE=-√3/4m2+√3/2m+2√3-(-√3/2m+2√3)=-√3/4m2+√3m=-√3/4(m-2)2+√3,即當m=2時,PE有最大值,所以P(2,2√3)。 形狀確定的三角形,周長最值可轉(zhuǎn)化成其中一條邊的最值,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誠如是也。 下面來解決第二個難點,√3/2KG如何轉(zhuǎn)化成某條線段。 我們在學習三角函數(shù)時,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長直角邊和斜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恰好是√3:2的關(guān)系,由此聯(lián)想到,構(gòu)造一個以KG為斜邊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那條長直角邊不正是我們需要轉(zhuǎn)化的結(jié)果嗎? 過點K作KM∥AC,過點G作GM⊥KM,如下圖: 于是在Rt△KMG中,∠MKG=30°,因此KM=√3/2KG,現(xiàn)在我們再來觀察結(jié)論中的線段和,變成了PH+HK+KM,其中點P已經(jīng)是定點,而點G也是定點,連帶著GM所在直線為定直線,聯(lián)想到點到直線的距離,即垂線段最短,當P、H、K、M在點P到直線GM的垂線段上時,它們的和最小,如下圖: PM的斜率與直線AC相同,而在前面準備工作中,我們可以求出AC的解析式為y=√3x+2√3,因此可求得PM的解析式為y=√3x,咦?恰好經(jīng)過原點,K與O重合,意外發(fā)現(xiàn)。剩下的計算就簡單多了,PM=OP+KM,OP易求,為4,KM=√3/2KG=6,于是PM=10,此時點H坐標為(1,√3); (2)此小題的閱讀理解難點在于拋物線沿射線AC方向平移,在沒有學習向量的初中生來看,拋物線的平移可以看成頂點平移帶動整個拋物線,因此可以只關(guān)心頂點如何平移,即理解成頂點D沿射線AC方向平移。 沿AC方向又是什么鬼? 不妨過點D作AC的平行線,點D'一定在這條直線上,以方便我們表示,直線DD'可求得為y=√3x+5√3/4,于是D'(d,√3d+5√3/4),平移后的拋物線頂點式為y=-√3/4(x-d)2+√3d+5√3/4,既然它經(jīng)過原點,就把(0,0)代入,求得d=-1或5,顯然d=-1不符合,于是D'(5,25√3/4),如下圖: 至此,問題轉(zhuǎn)化成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兩定點為C和D',則線段CD'面臨為腰或為底兩種選擇,下面我們利用尺規(guī)作圖來探索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在此之前先求出CD'2=1267/16: ①以點C為圓心,CD'為半徑作弧,交對稱軸x=1于N點,可以看出,這樣的N點有兩個,當作CN⊥DQ時,這兩個點關(guān)于CN軸對稱,所以只需求其中一個即可,如下圖: 在Rt△CNN1中,CN12=CD'2=1267/16,而CN=1,可求得NN12=1251/16,于是得到N1(1,(8√3+3√139)/4),同理得到N2(1,(8√3-3√139)/4); ②以點D'為圓心,CD'為半徑作弧,交對稱軸x=1于N點,可以看出這樣的N點同樣也有兩個,分別是N3和N4,當作D'N⊥DQ時,它們關(guān)于D'N軸對稱,仍然只需求其中一個即可,如下圖: 同樣利用Rt△D'NN3,過程不再重復,結(jié)果為N3(1,(25√3+√1011)/4),N4(1,(25√3-√1011)/4); ③作線段CD'的垂直平分線,交x=1于N點,如下圖: 利用解析法或幾何法均可較容易得到,只是計算結(jié)果數(shù)字偏大,為N5(1,641√3/136); 綜上所述,滿足條件的N點有5個,分別為N1(1,(8√3+3√139)/4),N2(1,(8√3-3√139)/4),N3(1,(25√3+√1011)/4),N4(1,(25√3-√1011)/4),N5(1,641√3/136) 解題反思 考題源于教材,從最基本的兩條線段和最值(利用軸對稱)發(fā)展成三條線段和最值,再將其中一條線段拓展成倍數(shù)關(guān)系,雖然思維難度增大,但核心依然是線段和最值。對于拋物線平移,揪住最根本的頂點,了解它的動向,自然對整個拋物線平移了如指掌。而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探索,則和平時尺規(guī)作圖是否認真學習息息相關(guān)。當然,最后一題,在計算結(jié)果中,數(shù)字較大,對學生計算能力有一定要求,也打破了壓軸題結(jié)果數(shù)字太“常規(guī)”的限制。 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在于,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根植于每節(jié)課,從學生長遠利益來看,夯實基礎比花樣百出的解法套路更值得投入,常規(guī)常法依然是解題教學的重中之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