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生于龍門,耕牧于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我最初讀到《太史公自序》里這幾句話時,也是個少年?!褒堥T”“河山”都是氣勢磅礴的地理詞匯,對于生長在江南,推門只見小山小水的我而言,太史公故里的雄壯山川實在太過遙遠。司馬遷“二十而南游江、淮”,我則是弱冠之后,負笈北上,定居京中,這些年里來去關中和三晉不知多少回,卻一直沒有機會造訪韓城。去年秋冬,我給中央美院的學生開讀書班,首選《史記》,每周二的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跟著司馬遷的文字,在歷史的時空中漫天神游。 今年十月間,中華書局邀請我參加“伯鴻書香獎《史記》主題游”,主要目的地就是韓城,我當即應允。事有湊巧,六月份的時候,我和仇鹿鳴主編的《問彼嵩洛:中原訪古行記》在中華書局出版,那是我們十來位從事中古研究的青年學人,在嵩山、洛陽一帶訪古尋蹤的考察成果,大概就此被書局的朋友認為是個玩家,適合帶出門。承蒙信任,我們一起策劃了這次活動的具體路線,雖然時間很短,但基本上涵蓋了韓城最主要的古跡名勝。 11月8號,大家從各地匯聚西安,晚上在酒店舉行了一個破冰儀式,我見到了其他幾位受邀的專家,中華書局的工作團隊以及多位熱愛歷史、喜讀《史記》的幸運讀者。11月9號一早,大巴車從西安出發(fā),向東北方向駛?cè)ィ易⒁獾剿叩木├ジ咚俅笾沦N著關中盆地北緣,一路經(jīng)過的富平、蒲城等縣分布有多座唐代帝陵,它們正是選址北山山系的南麓,斜向的一字排開。韓城處在關中盆地的東北角上,從更大的地理空間看,它又正好位于黃土高原與關中盆地的過渡區(qū),東邊的黃河從晉陜大峽谷奔出,在此河床變寬、水流放緩,是通往晉中南的天然津渡,1937年9月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選擇的渡河地點正是在韓城芝川鎮(zhèn)的渡口。這些條件使得韓城成為扼守關中盆地的重要門戶。陜西省地圖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分析各地物產(chǎn),有一句講到“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龍門是他的家鄉(xiāng),而碣石一般認為在今天的秦皇島一帶,如果在兩點之間畫出一條向北微弧的線,便會發(fā)現(xiàn)這大致相當于中國北方農(nóng)耕區(qū)與半農(nóng)半牧區(qū)的分界線,因此這條線以北所出的確實多為畜牧業(yè)產(chǎn)品。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線不是依據(jù)“山川形便”,比如從太行山脈的北段橫著穿過,而是基于經(jīng)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視角,這是司馬遷的厲害之處。我們在韓城的第一站,便是司馬遷墓與祠,它位于韓城城區(qū)以南芝川鎮(zhèn)韓奕坡,來之前我看資料知道需要爬山才能拜謁太史公,但以為不過是關中常見的那種黃土塬,跑幾步也就上去了。到了跟前,才發(fā)現(xiàn)真是一座山,雖然說不上巍峨,但斷崖千仞,蒼松掛壁,恍如移來華岳一小峰。登山道路一曲三折,越石橋,過山門,穿牌坊,在霧氣中一步步走近司馬遷,如朝天上宮闕。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認定這處墓祠建于西晉永嘉年間,實地所見當然看不到那么古老的遺存,不知道歷史上有無地點的變動,但高居山頂?shù)膶嫷钚沃乒艠悖瑢嫷钋胺浇ㄓ兴拿骈_敞的獻殿,這種格局很容易讓人想起太原晉祠,后者的圣母殿是北宋建筑,獻殿是金代建筑,我在廊下看到一通治平元年(1064)的詩碑,作者是韓城知縣李奎,可以佐證至晚在北宋,韓奕坡已被視為太史公的魂歸之處,而李奎當年所見的情景是“荒祠鄰后土,孤冢壓黃河”,祠廟從興建到廢傾恐怕會有相當長的過程,那么韓奕坡成為紀念地的時間大概會更早一些。最有意思的是,整組建筑群坐西朝東,不同常規(guī),究其原因還是依山就勢,訪客沿著陡峭的山坡攀爬而上,氣喘吁吁,就能感到這樣的大人物不是那么容易見到,更重要的是,若是天氣晴好,站在山頂還可東望黃河。宋之問夸贊杭州靈隱寺的地勢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韓奕坡上的司馬遷墓祠從造景上說,同樣也是大手筆。在司馬遷祠眺望黃河方向 | 朱思宇 攝 韓城以北的梁帶村遺址是我們訪古的第二站。在2004年之前,韓城人說到梁帶村,大概印象里就是黃河西岸臺地上一個傳統(tǒng)村落,外地人恐怕根本沒有聽過這個小地名。那一年的盜墓活動驚擾了一處地下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墓地,此后經(jīng)過考古學家多年工作,明確梁帶村遺址是以個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的周代大型墓地,共發(fā)現(xiàn)兩周時期的墓葬103座,車馬坑17座。根據(jù)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確定這里是芮國的高等級墓葬群,其中不乏屬于芮侯和王后級別的大型墓葬。
我們的車直接開到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前,一下車就把我驚到了,眼前這座現(xiàn)代化博物館,論規(guī)模不亞于某些省級館。館內(nèi)的展陳條件也很好,梁帶村墓地出土的大批青銅器、玉器、金器、車馬器都在這里展出,被認為是芮侯墓的27號墓出土的七鼎六簋和八鐘十磬,不僅讓人近距離感受芮國貴族當年鐘鳴鼎食的生活,而且能體察郁郁乎文哉的周禮如何藏之于器。同樣讓我感興趣的是,芮國對于司馬遷來說也是歷史,雖然他未曾有機會見到這些深埋地下的重器,但打小從父老口中大概沒少聽到過列國故事吧。除了家學以外,生長在如此厚重的地方,這對司馬遷日后成為史圣也有所助益吧。 梁帶村芮國墓地27號墓出土的七鼎六簋 | 趙蘭 攝韓城在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主要得益于保存完整的老城格局,古城建制可以追到隋唐,目前所見主要是明清以來形成的歷史街區(qū)。因為產(chǎn)煤,韓城經(jīng)濟發(fā)展起步較早,是陜西省第一個縣級市,也可以說中國北方的工業(yè)強縣,所以在不同人的眼里,韓城有著不同的面孔,當?shù)爻鲎廛囁緳C告訴我,現(xiàn)在韓城有不少外來人口,基本都是與煤炭生意有關。這種情況讓我想起洛陽,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洛陽是古都,這當然不錯,但實際上宋代以后的洛陽已經(jīng)走向衰敗,新中國建立后被作為國家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建設的,1953年啟動的“一五”計劃156個重點工程中,有六項落戶洛陽,我在洛陽考察時,特意去澗西區(qū)轉(zhuǎn)了一圈,在那里看到了著名的一拖廠以及周邊的工人新村,嚴謹、齊整、宏闊的街區(qū)面貌,堪稱新中國工業(yè)區(qū)的典型樣板,所以工業(yè)才是洛陽最拿得出手的名片。有了錢,韓城的城建工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幸運的是,當?shù)卣窃诶铣且员苯ㄔO新城區(qū),有效保護了老城。我們9號住在韓城老城區(qū),在夜色中游走街巷,既看到連片的老房子,靜默不語的毓秀橋,也看到了最近復建的過于夸張的南城門。10號上午,大家起了個早,首先去參觀文廟,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韓城文廟占地廣大,殿宇森森,最后一進藏經(jīng)閣更是位于高臺之上,氣勢雄偉,完全不同于我以前去過的那些縣級文廟。聯(lián)想到在司馬遷墓祠里看到歷代重修的碑刻如林,不難想見韓城到了明清依然是文風昌盛,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司馬遷的榜樣作用吧。除了文廟和其北的城隍廟這兩個中國古代城市的官方信仰標配外,我在老城里還見到建于元代的慶善寺大佛殿,奉祀關老爺?shù)臇|營廟、北營廟,藥圣孫思邈祠,紀念“趙氏孤兒”三人組趙武、程嬰、公孫杵臼的九(音同“救”)郎廟,此外還有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小小縣城里存在如此多元的信仰空間,反映韓城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應該一直有大量流動人口,并且集聚了相當?shù)呢敻弧?/span> 要體會到這一點,韓城以北九公里的黨家村是最好的去處。在關中地區(qū),從歷史影響和保存狀況來說,黨家村都是首屈一指的古村,成為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黨家村最盛的時期是在清嘉慶至咸豐年間,當?shù)卮迕裢獬鰪氖履静馁Q(mào)易,將賺到的銀兩源源不斷地運回故鄉(xiāng),村中翻舊蓋新,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形成了今日我們見到的宛如迷宮的村落布局。因為受到山坳空間的限制,村中每座四合院都不算宏闊,但外墻極高,門庭森嚴,都稱得上是大戶人家,如今這些院落大多仍有后人居住,展示了活態(tài)遺產(chǎn)。 黨家村 | 朱思宇 攝 這次因為時間緊張,沒能再走幾十里前往龍門一睹黃河沖出峽谷的風姿,看一看太史公也曾見過的風景,但兩天的行走已經(jīng)讓我在此刻再翻讀《史記》,多了一份親切。這讓我想起1935年郁達夫在游覽揚州后,給好友林語堂去信勸其留在上海繼續(xù)做黃粱夢,因為揚州已經(jīng)“只剩了一個歷史上的剝制的虛殼,內(nèi)容便什么也沒有了”,而林氏回應說那些在書上總能看到的名字,一定要去看看,如此“以后讀書時心中才有個大略山川形勢。即使平山堂已是一楹一牖,也必見識見識。”這深得我心。我在《問彼嵩洛》的后記里寫過一句話:“讀書與旅行,皆不可辜負”,考察會將紙上的文字變得立體,也會在歷史現(xiàn)場獲取新知。 (耿朔,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史記》主題游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