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姬姓古國,其中心區(qū)域位于漢東地區(qū)的今隨州市。據(jù)史料記載,隨國是漢東第一大國,與楚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后成為楚國附庸國,最終為楚所滅。
隨國一帶經過夏商先期開發(fā),生產發(fā)達,文化先進。隨州境內的古文化遺址揭示當時的社會布局:臨河高地,據(jù)險而守,由村寨、貴族塢壘、都城組成梯次社會布局。這種布局,與今天的村、鎮(zhèn)、市(縣)相似。 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還有一個姜姓隨國?!对托兆搿贰半S”下引《風俗通》:“炎帝裔隨侯之后。”李白《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說:“漢東之國,圣人所出。神農之后,季良(梁)為大賢?!薄堵肥贰o甲》亦謂“隨侯,炎裔”,是為“姜姓”。 姬姓曾國由于文獻無載,其疆域也只有根據(jù)出土文物考查。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曾國有銘銅器共12批,其年代從東周初到戰(zhàn)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到兩周之際。據(jù)此判斷姬姓曾國立國于西周早期,滅亡于戰(zhàn)國中期偏晚。分布范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為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而姬姓隨國立國的時間,雖然文獻無明載,但從《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的記載分析,至遲西周晚期已有其國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國的時間或許更早一些。而滅亡的時間,據(jù)《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的記載分析,姬姓隨國至少春秋末年還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經歷287年。而考慮到此時隨還與楚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其國祚當會延遲至戰(zhàn)國初。如果按隨國、曾國為一國二名之說,隨國歷史長達450余年。 隨國封于何時,史無明載,但據(jù)“安州六器”,不會晚于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jù)“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并于唐國整治軍隊,昭王的這次軍事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反證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但隨著楚國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對隨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蹲髠?桓公六年》隨國始而修政備戰(zhàn),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隨人被迫同楚人訂立盟約。及至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國勢衰落。此后,隨國“世服于楚,不通中國”,成為名副其實楚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lián)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于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 戰(zhàn)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兒子惠王以楚人最為珍重的禮樂器編鐘相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zhàn)國早期隨楚關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郊發(fā)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約相當于國君一級。此墓下葬時間在戰(zhàn)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晚于擂鼓墩二號墓下葬年代的曾姬無恤壺,鑄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宣王當不會滅其祖母故國。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發(fā)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號墓和六號墓為楚墓,時代為國中期,十三號墓的下限到戰(zhàn)國中期與晚期相交之際。1984年隨州安居又發(fā)現(xiàn)一座時代為戰(zhàn)國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現(xiàn)于隨國城郊甚至國君陵區(qū)之內,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這無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楚人已占有隨都,隨國已不復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328年前后。 周王朝為了加強對荊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陸續(xù)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即所謂“漢陽諸姬”。隨國即為“漢陽諸姬”中的一個諸侯國。隨(今湖北隨州市境),《世本》:“隨國,姬姓,不知始封者為誰?!痹诜谒饔颍?、穆時期,不斷攻打荊楚,隨亦被徙封于江淮漢水之間。隨國國力最強,是漢東大國,并為漢陽諸姬盟國之首。 姬姓隨國封邑寬廣,大致以隨棗走廊為中心,北抵新野,東鄰應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隨國世代沿襲“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內政外交方略,在春秋早期屢抗楚鋒,成為抵御楚國東進北伐、問鼎中原的前沿堡壘。 楚武王三次攻打隨國都未成功,公元前690年隨楚之戰(zhàn),楚武王病死軍中,不得不結盟退兵。此后楚人繞開隨國鋒芒,轉而攻占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 春秋中期以后,“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隨的周邊鄰國,完成了對隨棗走廊的戰(zhàn)略包圍。隨國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轉為親楚附楚,成為楚的戰(zhàn)略同盟。公元前506年,楚昭王避難于隨。 隨最終為楚所并,確切時間未知。 關于曾國和隨國是兩個國家,還是一國兩名,學界有激烈的討論。不少人認為“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也有歷史學家提出曾和隨是“一國兩名”。后來,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在其撰寫的《曾國之謎》中,首倡“曾隨合一”說,該學說在如今學術界占主導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