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公管學院青年教師蒙克 今天(2019年11月29日),距離我在5月底完成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已過去了整整半年。但即便是在半年之后,我現(xiàn)在的心情仍像當時那般激動,不僅是因為剛剛聆聽了各位領導和老師關于教學的精彩發(fā)言,更是因為這些發(fā)言激起了我對于自身教學經(jīng)歷的萬千思緒。 我自2015年底正式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以來,教過不少課:我既教過線下課程,也上過網(wǎng)絡課程;既教過中國人,也教過外國人;既經(jīng)歷過新課一開就選課人數(shù)太多需要擴容的得意,也經(jīng)歷過只有7個人選課擔心有人退課從而課程取消沒有課上的窘境。 幾年來匆匆忙忙忙到現(xiàn)在,從來沒有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教學,直到這次教學大賽。雖然這次大賽不可謂不緊張、不可謂不忙碌,但卻正是在這次比賽中,我才真正開始領悟到了一些關于大學教學的認識。在此,我將這點認識與各位做一個分享,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的這點認識,其實很簡單: 我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定義為盡力幫助同學們 “讀三本書,織兩張網(wǎng),做一個人”。 所謂“讀三本書” 這個典故來自藝術史學家約翰·羅斯金的《圣馬可的駐蹕地:威尼斯史》。他強調(diào),偉大的民族將自己的自傳寫在三本書上: 第一,功績之書——這個民族都做過什么; 第二,言論之書——他們都進行過什么樣的思考,留下過什么樣的言辭; 第三,藝術之書——他們的建筑、繪畫、雕塑以及樂曲,等等。 羅斯金認為,要刻畫并理解一個民族的靈魂,對這三本書的閱讀缺一不可。 然而長久以來,我們的大學教育,由于學科的細分,往往都是孤立地將三者傳授。于是,為克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都會盡力將三者結合起來,或者至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我希望同學們: 不僅知道一個民族做過什么,還要知曉這個民族自己如何看待和描繪這些往事; 不僅知道詩人和哲學家說過什么,還要清楚這些智者的話語是受哪些壯舉的啟發(fā); 不僅要看到繪畫和建筑、聽到音樂,還要對催生這些藝術的社會和思想環(huán)境多加了解。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起對歷史事實和社會現(xiàn)象的全面認識,抵御碎片化信息時代常常陷入的片面和瑣碎。 所謂“織兩張網(wǎng)” 僅僅讀書,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我們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作為教師,總是希望能夠傳授給學生捕魚的能力。而要捕魚,就要有網(wǎng)。因此,讀三本書后,要織兩張網(wǎng)。 第一張網(wǎng),是“無縫之網(wǎng)”。正如英國法學家梅特蘭所言:“人類歷史是一張無縫之網(wǎng)”。 所謂“無縫”,強調(diào)的是人類行為和經(jīng)驗的普遍聯(lián)系——政治與經(jīng)濟、文化與宗教,這些領域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 因此,在閱讀了一個民族在功績、言辭和藝術等方面所書寫的自傳之后,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養(yǎng)成一種將各個因素聯(lián)系起來、全面思考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不是將社會進行片面的、孤立的理解。 第二張網(wǎng),是“意義之網(wǎng)”。它來自人類學家格爾茨在《文化的解釋》中的名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織造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 的確,人類所處環(huán)境中的萬事萬物,小到一張桌子,大到國家制度,對于人類不僅具有客觀功能性,它還會被我們賦予主觀意義。 比如,此時我們身處的報告廳,對于我這樣第一次來到這里的人,這里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報告廳;但對于廣大師生,諸位在這里一定經(jīng)歷過許多非凡的典禮和儀式,無數(shù)的重要時刻都在這里發(fā)生,從而使得它的意義非同一般。 可見,同樣的事物對于不同的人,意義不一樣。意識到不同人群所織造的差異巨大的意義之網(wǎng),是一種能夠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想他人所想的共情能力。這種能力,在社會的多樣性增強、社會共識亟待建設的今天,極為可貴。 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讀了三本書、織了兩張網(wǎng)之后,最終我希望幫助自己的學生去思考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知道,“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落腳點。那么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具有什么樣價值觀的人? 我粗淺的認識,如果順著之前“讀書”“織網(wǎng)”的邏輯,如此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應該是一個對世界各民族、尤其是中國獨特的發(fā)展道路有著充分理解和寬容的人;是一個能夠全面、客觀地對當今社會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不會被片面的輿論牽著鼻子走的人;是一個能夠與他人產(chǎn)生共情、致力于尋找社會共識、從而推進有利于中國社會的共同事業(yè)的人。 總而言之,他將如錢穆先生所期待的那樣,對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有著“溫情與敬意”,并在同情式理解的基礎上,投身于這個民族下一步的偉大發(fā)展和建設之中。 一些思考 有心的老師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讀三本書,織兩張網(wǎng),做一個人”,我的這點粗淺認識,正好是從一個一線青年教師的角度,對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這個理念的闡發(fā)和理解。 唯一的區(qū)別僅在于:“三位一體”的理念是從最頂層的價值層面開始的設計,而我的認識,則是從最基礎的知識傳授內(nèi)容出發(fā),相當于我對這個理念如何落地的一個思路。 “三位一體”的理念,我從入職后就常聽到,但只有這次的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也就是被大家稱為青教賽的參賽經(jīng)歷,才讓我開始琢磨到底應該怎么落實。 因此,青教賽是什么?用我的教練——梅賜琪老師的話,“青教賽是一個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高精尖平臺”。 科研活動的高精尖平臺,有國家實驗室、有研發(fā)基地、有創(chuàng)新群體,等等。那么教學活動的高精尖平臺呢?那就是青教賽。這是一個由最有激情的年輕教師參加、最有奉獻精神的教練指導、最專業(yè)的專家評委和最有力的組織保障支撐起來的平臺。 因此,在我這次演講的最后,請允許我向這個平臺的組織者、專家評委、教練和參賽選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感謝,謝謝你們讓我領略到了最前沿的教學理念和實踐,讓我得到了最寶貴的成長。 人物簡介 蒙克,博士,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助理教授。2008年獲北京大學管理學學士(元培學院,政府管理方向), 2009年獲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政府系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型)理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 in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2015年獲牛津大學社會政策系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al Policy),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jīng)濟學(CPE & IPE)、國際關系、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 。2018年獲得清華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二等獎,2019年獲得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名。 內(nèi)容來源 | 蒙克在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閉幕式上的發(fā)言 文章來源 | “清華本科教學”公號 (ID:gh_f4b38352a0e4) 圖片來源 | 清華大學公管學院網(wǎng)站 編輯 | 趙姝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