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拱?zhàn)場的復雜程度,估計把從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加在一起都趕不上,一種癌癥,一個亞型,甚至多一個基因突變,就是全新的天地。 一套招數(shù)用到老,肯定是不行的。進入了免疫治療時代,醫(yī)生們更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既要把現(xiàn)有的成功方案用好,還要在它們的基礎上,不斷追尋治療效果的最大化。 有了倚天劍屠龍刀,就得練出一套蓋世武功來配套嘛。在最近的《細胞》上,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就為三陰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療指引了新的方向。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在三陰性乳腺癌中,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的濾泡輔助性T細胞(Tfh),會調節(jié)B細胞產(chǎn)生抗體,這些抗體對免疫治療的療效至關重要[1]!研究同時還為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建立了更科學的動物模型。 就喜歡《細胞》這種一張圖總結全文內容的風格,多直觀 在乳腺癌的四大亞型當中,三陰性乳腺癌現(xiàn)在不僅是最致命的,也是攻堅難度最大的。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藥用不上,治療方案長期停留在化療時代,轉移性晚期患者的4年生存率,僅僅只有11%[2]。 ??杏补穷^的免疫治療,也算是寄托“全村的希望”了。2018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上,IMpassion130試驗的結果被公布,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的治療,成為了最先破冰的勇者。 不過從試驗數(shù)據(jù)來看,這套免疫+化療的聯(lián)合方案,獲益主要集中在PD-L1陽性的患者身上[3-4],這也是最終被FDA批準的適應癥范圍。但只靠一個PD-L1檢測做選擇,肯定會漏掉一些同樣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患者。 怎么才能更精細地指導免疫治療呢?腫瘤突變負荷(TMB),肯定是最先被想到的生化標記物,不過此前在三陰性乳腺癌上,關于TMB的數(shù)據(jù)量比較有限,其它的生化標記物研究就更少了。 測TMB也許還可以給其他治療開路,比如PARP抑制劑 (圖片來源:Pixabay) 缺數(shù)據(jù),從實驗中找就是了。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團隊決定做一下深挖,先驗證TMB的價值,如果能摟草打兔子,找到新的標記物就更好了。 但初步實驗卻顯示,在現(xiàn)有的三陰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上,免疫治療的客觀緩解率只有14%,還不到臨床試驗的四分之一!這可實在奇怪了,一般都是動物實驗的數(shù)據(jù)到人體臨床打折扣,這怎么反著來的? 研究團隊比較了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過往使用的小鼠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系的TMB水平,其實要比人體上的癌細胞低很多,免疫治療找不到新抗原,才無從下手。也許三陰性乳腺癌長年缺少新療法,就是因為舊的細胞系不合適吧。 沒辦法,從基礎做起吧。重新建立TMB更貼近人體水平的小鼠癌細胞系之后,研究團隊才看到了免疫治療的好效果。為了尋找其它的標記物,研究團隊就做了個基因測序,分析響應免疫治療的腫瘤,存在怎樣的基因特征。 測序顯示的一大特征,是CD8+T細胞相關的抗腫瘤免疫激活,這并不稀奇。但另一大特征就有意思了:B細胞/T細胞/IgG共調控基因(B Cell/T Cell co-cluster)的顯著上調。這種特征,還出現(xiàn)在了幾項臨床試驗的患者測序結果中。 右邊就是共調控基因的表達上調 都知道抗腫瘤免疫是T細胞主導的,B細胞來此何干呢?為什么又會是共調控基因表達上調呢?要搞清楚這些,得先知道免疫細胞們的來路。 單細胞測序的結果顯示,隨著CD8+T細胞在免疫治療前后一起擴增的B細胞,基因表達特征與產(chǎn)生抗體的漿細胞類似,而擴增的CD4+輔助性T細胞,亞型則是以濾泡輔助性T細胞為主。 B細胞和濾泡輔助性T細胞,此前都算是在免疫治療中不被重視的角色。前段時間,奇點糕們給1型輔助性T細胞正過名,這次會不會也是一樣的劇情呢? 選擇性抑制不同類型免疫細胞,就能弄清楚它們各自的作用了。研究團隊用相應單抗進行的實驗顯示,抑制掉濾泡輔助性T細胞或者B細胞的影響,比直接抑制CD8+T細胞更大,抗腫瘤免疫應答可能完全消失! 單抗抑制(前綴a)CD4/CD8/CD19或20,分別對應抑制濾泡調節(jié)性T細胞/CD8+T細胞/B細胞的功能,對比不治療和免疫治療,就能看出影響差異了 進一步的實驗,讓研究團隊理清了整個免疫應答的過程:三陰性乳腺癌中,原本有大量抑制抗腫瘤免疫的調節(jié)性T細胞,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下,弱勢的濾泡輔助性T細胞翻身當了主人,這當中白介素21(IL-21)是關鍵的信號分子。 接下來,濾泡輔助性T細胞會發(fā)揮激活B細胞的作用,并且讓它們發(fā)生類別轉換,趨向漿細胞的功能,生成IgG抗體,這就和前面的基因表達改變吻合。 而如果抑制了B細胞生成這些抗體,免疫治療的效果就會嚴重受限啦,這也是首次有研究證實,B細胞的生成抗體,對抗腫瘤免疫應答起著關鍵的作用。 總體來說,這次的研究一方面是給B細胞和濾泡輔助性T細胞正了名,再次強調了免疫治療里,免疫細胞“一個都不能少”的特點。開發(fā)激活B細胞,或者是促進抗體生成的手段,說不定就能走出一條免疫治療的新路。 另外一方面,研究團隊找到的基因特征和IL-21,都可以作為后續(xù)指導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生化標記物??蓜e小看生化標記物的應用,要知道在三陰性乳腺癌上,免疫治療的破冰才剛剛開了個頭呢。 大眼瞪小眼數(shù)據(jù)可上不去,還是得埋頭苦干才行 (圖片來源:FreeRange) 今年的ESMO年會上,派姆單抗也就是K藥,在KEYNOTE-522試驗的新輔助治療/輔助治療上也交出了不錯的數(shù)據(jù)。而和IMpassion130試驗不同,這項試驗的獲益是跨亞組的,PD-L1陽性和陰性組都能見效[5]。 所以面對日新月異的免疫治療,要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還是得不斷學習,像奇點糕們一樣天天充電才行。話說回來,免疫治療可是我們《醫(yī)學知識50講》的重磅內容,不來多聽聽多學學嗎?客官請~ 編輯神叨叨 全體奇點糕嘔心瀝血嘔心瀝血嘔心瀝血打造的重磅音頻課程《醫(yī)學趨勢50講》終于上線了。我們一口氣幫你同步了全球醫(yī)學前沿領域最重磅的進展。只需500分鐘,讓你徹底搞懂最重磅的醫(yī)學前沿進展。 課程亮點如下: 1、全面:一網(wǎng)打盡最重磅的醫(yī)學前沿進展。 在這套《醫(yī)學趨勢50講》中,我們囊括了免疫治療、干細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測序,抗癌新藥研發(fā)等15個重要的前沿領域,幫你將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成果一舉收入囊中。 2、緊跟趨勢:幫你無縫同步全球認知。 奇點跨學科專業(yè)知識團隊,依靠強大的自有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每天跟蹤全球3000多本醫(y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期刊,實時把握醫(yī)學前沿科技最強勁的脈搏。和全球認知同步,你不需要費心費力,我們把全球脈動送到你的耳邊。 3、有趣易懂:不用絞盡腦汁,就能理解全球醫(yī)學頂尖難題。 醫(y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往往晦澀難懂,再加上語言的隔閡,導致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這一次,我們幫你把艱深晦澀的前沿學術調制成清新爽口的科學小品,讓你在享受科學之美的同時,輕輕松松理解醫(yī)學頂尖難題。和全球最聰明的大腦思考同樣的問題,你也可以。 參考資料: 1.Hollern D P, Xu N, Thennavan A, et al. B Cells and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Mediate Response to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High Mutation Burden Mous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J]. Cell, 2019, 179(5): 1191-1206. e21. 2.Howlader N, Cronin K A, Kurian A W, et al. Differences in breast cancer survival by molecular subtyp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18, 27(6): 619-626. 3.Schmid P, Adams S, Rugo H S, et al. Atezolizumab and nab-paclitaxel in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 379(22): 2108-2121. 4.Emens L A, Loi S, Rugo H S, et al. Abstract GS1-04: IMpassion130: Efficacy in immune biomarker subgroups from the global,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 of atezolizumab + nab-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v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Cancer Research, 2019, 79(4 Supplement): GS1-04. 5.Schmid P, Cortés J, Dent R, et al. LBA8_PR KEYNOTE-522: Phase III study of pembrolizumab (pembro)+ chemotherapy (chemo) vs placebo (pbo)+ chemo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llowed by pembro vs pbo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J]. Annals of Oncology, 2019, 30(Supplement_5): mdz394. 003. 頭圖來源:德國癌癥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