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能夠坦然順應的智慧。 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我們無法預知的狀態(tài),任何不測和變化,心情也都會受影響,讓自我處在忐忑不安的狀態(tài)之中,我們需要沉靜的去面對,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有一種坦然和順應。 俗話說“心隨境轉”,一個人的內(nèi)心通常會因為外界的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所以當外在一旦出現(xiàn)波動的時候,內(nèi)心的情緒就會出現(xiàn)紊亂。 而對于人生來說,很多錯誤都來源于情緒激動的時候,比如說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做出一些不該做的決定。 所以,在人生中把握好關鍵的節(jié)點,在情緒波動的時候,也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于控制自己的心性,讓自己有一個穩(wěn)妥的狀態(tài),不會被情緒阻擋了內(nèi)心。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yǎng),定云止水中,有鳶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學者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喧鬧和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心緒,這就是因為修煉沒有成熟,導致自身功力不夠,精神依舊混亂,應該不斷的提高修養(yǎng)。如果能夠在云水靜止的環(huán)境中看到鷹躍的場面,即便是狂風暴雨中,也有風平浪靜的安靜景象,這便是最高的境界。 當順境和逆境不斷交替的時候,人的情緒會發(fā)生一定的起伏,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在這一些情緒起伏之中,能相對控制到適度和合理,才不會讓人生受到情緒影響。 蘇軾是宋代的大學士,有很深的文學造詣,他的思想也有很高的覺悟。 他被貶到江北的時候,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有很多的交集,兩個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有一天,蘇軾做了五言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寫完詩之后他再三朗誦,覺得含義深刻,有一種大智慧在其中,蘇軾就覺得佛印也一定非常欣賞這首詩,就想把這首詩交給佛印,想讓佛印夸夸自己,就派了一個書童,把詩稿送到佛印那里,書童說明這件事情之后,就把詩稿交給了佛印。 佛印看了之后,微微一笑,在書稿背面寫了兩個字。 書童回到家,蘇軾滿心歡喜地打開信封,先驚后怒,原來佛印在背面寫了兩個字“狗屁”,蘇軾是既生氣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坐立不安,索性坐船跑到江對岸。 蘇軾找到佛印,生氣地對佛印說:“你我關系不錯,怎么這樣侮辱我呢?” 佛印就說:“我怎么會是侮辱你呢,你自稱八風吹不動,怎么一個“屁”就把你給吹過來了。 蘇軾頓時就明白了佛印的意思,就感到非常羞愧。 如果有一顆清凈的心,不生是非分別,即便外物出現(xiàn)變化,也能夠安穩(wěn)如山,自在如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智慧。 對于人生來說,順境和逆境其實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只是你看見的不同。 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時也不要過于沮喪,這才有真正的灑脫和境界,面對任何事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便是一種狀態(tài)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