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從小一直是乖小孩,突然有一天開始叛逆。 我就是這樣的人,高考一結束,就去理發(fā)店染了個黃毛。 從此就感覺剎不住車,經常一抽風就挑戰(zhàn)高難度色系,什么奶奶灰、櫻花粉、霧霾藍我都染過…… 也不是為了追求標新立異,就感覺平淡無奇的人生需要一點色彩。 但每次回家被我爸媽看到,他們恨不得全都一根一根揪下來。 幸好我常年北漂,他們只能在微信上轉我《震驚!染發(fā)竟會引起這些癌癥》,勸我回頭是岸。 不止是我爸媽這種中年人會擔心,連我身邊很多年輕朋友也會問: “你染這么多顏色,不怕致癌嗎?聽說會導致白血病?!?/p> 每次聽到我都很無語:染發(fā)劑怎么會致癌? 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我就邀請雙鴨山大學基礎醫(yī)學碩士金田心,來把染發(fā)劑致癌的問題說清楚。 1 染發(fā)劑怎么給你變色的 染過發(fā)的朋友們,尤其是染過淺色頭發(fā)的資深老司機們,都應該知道: 染發(fā)前,Tony老師會先給你來個“漂發(fā)”,目的是除去你原來深色的發(fā)色。 “漂發(fā)”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用氧化劑把你的頭發(fā)顏色氧化掉,類似“漂白水”與“84消毒液”。 “漂”到的頭發(fā)部分就會褪色,而且不會再恢復了,因此我們稱之為“永久型染發(fā)劑”。 而第二步,就是用“染料”給你染上你想要的顏色,這一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染發(fā)”[1]。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顏色可能會被你慢慢洗掉,所以,它也叫“半永久型染發(fā)劑”。 而還有一種非常樸素而方便的染發(fā)方式,就是使用染發(fā)噴霧之類的東西來給頭發(fā)染色。 這種染發(fā)劑通常當天洗個頭就被洗掉了,我們叫它“臨時染發(fā)劑”。 所以,今天我們的重點是前兩種:永久和半永久染發(fā)劑會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 2 潛在致癌成分不可怕 無論是永久型還是半永久型染發(fā)劑,它們的潛在核心致癌成分都是芳香胺類,也叫做苯胺類化合物[1][2][3]。 本著對廣大愛美男孩和女孩負責的精神,研究人員們早就用苯胺做過體外和動物實驗。結論是: 沒有證據可以直接證明苯胺的致癌性[3]。 先看體外實驗。 體外實驗,也就是細胞試驗,就是看苯胺會不會讓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因為細胞基因的突變就是癌癥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實驗人員把苯胺分別放進非哺乳動物和哺乳動物的細胞中培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 苯胺在非哺乳動物細胞(細菌、真菌)體系中確實誘發(fā)了基因的點突變,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顯示的突變作用非常弱。 而且,足以誘發(fā)非哺乳動物細胞和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突變的苯胺,也是在一個非常高的濃度條件下。 有的苯胺濃度甚至高出了常規(guī)高濃度10mM的6倍。 這么高的濃度,已經不止是苯胺本身會誘發(fā)基因突變了,在這樣一個高濃度下由于滲透作用等別的因素改變也足以誘發(fā)突變,并且這些影響甚至已經大于苯胺自身的影響了。 在這樣的濃度下,一些已被證實沒有遺傳毒性的化合物,如葡萄糖,氯化鈉,DMSO和聚乙二醇等,都可能會誘發(fā)基因突變。 這就好像一個人一口氣喝了10L的水,因為水改變的滲透壓等其他問題引發(fā)了身體的不適,這個時候因為劑量本身的影響是遠遠大于水本身的影響。 但我們總不能理直氣壯的說“這水有毒!”吧。 所以,我們也不能理直氣壯的得出“苯胺本身誘發(fā)突變”這個結論。 再看動物實驗。 研究人員分別給小鼠、大鼠喂養(yǎng)了不同濃度的鹽酸苯胺,實驗長達90天[4]。 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長期喂養(yǎng)高劑量苯胺,苯胺確實有誘發(fā)基因突變的潛力,但誘發(fā)突變的數(shù)量遠遠少于沒有誘發(fā)的數(shù)量的。 并且在實驗中小鼠大鼠時是按照每千克體重喂養(yǎng)470 毫克 ,一日兩次的量來喂養(yǎng),而根據小鼠與人用藥量換算,差不多是一個60kg的人一次要吃10公斤的量。 所以,這個劑量所帶來的基因突變跟體外實驗一樣,你不能確定它到底是苯胺誘發(fā)的突變,還是高濃度引起其他問題帶來的突變。 所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苯胺的致癌性評估結論是: 截止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動物實驗證明它的致癌性。 當然,這些體內體外研究中使用的都是高濃度苯胺,雖然證明苯胺致癌性的力度不大,但是苯胺類的潛在致癌性不能徹底排除[3]。 這個結論,大概就跟咖啡也屬于潛在致癌物一樣。 那我們日常接觸到染發(fā)劑時,苯胺真的能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嗎? 3 一次染發(fā)傷害到底多大 染發(fā)的你,無論是接觸染發(fā)劑的次數(shù),還是使用染發(fā)劑的量,在Tony老師面前都不值一提。 作為日常高頻率接觸染發(fā)劑的人群,Tony老師們的身體狀況對染發(fā)劑的致癌研究非常有意義。 于是研究人員們開始對大量的Tony老師進行調查統(tǒng)計與分析[2]: 結果發(fā)現(xiàn),Tony老師們確實比一般人患癌癥的風險更高,尤其是膀胱癌、多發(fā)性骨髓癌和咽喉癌等等。 然鵝!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并沒有把Tony老師患癌風險高,歸因到染發(fā)劑身上。 因為Tony老師的工作環(huán)境中,除了染發(fā)劑,還存在著超過5000種其它的化學物質,如甲醛等[5][6]。 如果你只是自己偶爾染個發(fā)[3],沒有證據表明,染發(fā)劑會增加你患癌的風險。 如果你只是自己偶爾染個發(fā),到底會吸收多少苯胺呢? 我們使用染發(fā)劑,皮膚就是最主要的接觸途徑。 所以,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含有被碳14特殊標記過的苯胺染發(fā)劑,來檢測染發(fā)劑被頭皮吸收的量。 偉大的志愿者們,為了人類的健康,獻出了自己的頭發(fā)和身體[1]。 他們用了碳14特殊標記過的苯胺染發(fā)劑后,頭皮所吸收的量均未超過1%。 這說明,人體皮膚吸收的染發(fā)劑量非常非常少。 而在另一項同樣的頭皮吸收試驗中,還檢測了48小時后志愿者尿液中所含的特殊標記苯胺代謝物的含量。 結果發(fā)現(xiàn),代謝物水平已經降到了0.25%~0.04%的水平。 這說明,透過皮膚吸收的苯胺是可以被人體代謝排出的。 染發(fā)劑里的那點苯胺,對我們身體來說是安全的[1]。 所以! 不論是從染發(fā)劑里苯胺類本身的致癌性,還是個人使用量、吸收量來看,染發(fā)劑與致癌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愛美的朋友們可以放心去染發(fā)啦~ 當然還是要選靠譜的Tony老師與合格的染發(fā)劑。 最后,我并不是在鼓勵你馬上就去染個彩虹頭喔,畢竟染發(fā)對頭發(fā)發(fā)質的傷害是存在的。 因為我們頭發(fā)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他們通過二硫鍵相互牽手連接起彼此,共同抵抗外界的傷害。 而染發(fā)劑,尤其是漂發(fā)的氧化劑,會氧化這些蛋白質,二硫鍵也不能再手牽手,角蛋白就會慢慢流失[7]。 然后你的發(fā)質就受損了,比如干枯、分叉、掉發(fā)…… 我建議,禿頭少女們跟我一樣,買頂假發(fā)來滿足那顆”葬愛“的心嗚嗚嗚~~~ 本文文獻及科學性已經 牛津大學臨床醫(yī)學研究生趙英希 審核 參考文獻 [1]Anon. Occupational exposures of hairdressers and barbers and personal use of hair colourants,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 , 1993, vol. 57 (pg. 43-118) http://citeseerx.ist./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6806350B8812F1B8A64FC0F9C0776655?doi=10.1.1.379.2777&rep=rep1&type=pdf [2]Bahi Takkouche, Carlos Regueira-Méndez, Agustín Montes-Martínez, Risk of cancer among hairdressers and related workers: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38, Issue 6, December 2009, Pages 1512–1531. https:///10.1093/ije/dyp283 [3]Takkouche B, Etminan M, Montes-Martínez A. Personal Use of Hair Dyes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 JAMA. 2005;293(20):2516–2525. doi:10.1001/jama.293.20.2516 https:///journals/jama/fullarticle/200959 [4]Bomhard, EA.Herbold, BA.Genotoxic activities of aniline and its metaboli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arcinogenicity of aniline in the spleen of rats[J].SO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2005(35):1040-8444.DI 10.1080/10408440500442384. https://www./doi/full/10.1080/10408440500442384 [5]Baan R , Straif K , Grosse Y , et al. Carcinogenicity of some aromatic amines, organic dyes, and related exposures[J]. The Lancet Oncology, 2008, 9(4):322-323. https://www./science/article/pii/S1470204508700895#bib1 [6]IARC.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ume 99. Some aromatic amines, organic dyes, and related exposures. 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n press). https://oehha./media/downloads/proposition-65/crnr/comments/mono99.pdf [7]Bloch, L. D,Goshiyama, A. M,Dario, M. F.Chem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s damage Caucasian and Afro-ethnic hair fibre: analytical and image assays.SO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9(33):10.1111/jdv.15761. |
|
來自: hercules028 > 《醫(yī)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