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出自《傷寒論》,為溫陽利水的基礎方。此方可治陽虛水泛而引起的一些病證,如小便不利、四肢骨節(jié)疼痛、惡寒肢冷等。以上這些病證發(fā)生時,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就能想到用真武湯治療,那心悸呢?治療心悸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炙甘草湯,而往往會忽視真武湯。真武湯治心悸,見于《傷寒論》第82條。心悸欲落,一起來聽余國俊教授講解江爾遜先生是怎么妙用真武湯的吧。 大家知道,《傷寒論》真武湯方證原文有兩條。第82條載:“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钡?16條載:“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span>古今醫(yī)家一致認為,真武湯方證之基本病機為陽虛水泛——腎陽虛衰,水邪泛濫。 但江老(江爾遜)1971年在峨邊縣治療一例心悸欲落(西醫(yī)診斷為陣發(fā)性心動過速)患者,彝族婦女,28歲,既無發(fā)熱惡寒之表證,又未犯發(fā)汗太過傷腎陽之誡,唯覺陣陣心悸欲落,發(fā)病時全身震顫,不能自已,臥床月余。入院后,經(jīng)西醫(yī)治療數(shù)日無效。 一日夜半,心悸大作,家人急呼搶救。恰逢江老下放在峨邊彝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工作,火速趕至病房。見患者蜷臥床上,厚覆被褥,全身顫抖,抖得床欄也搖搖晃晃。詢之,自覺不畏寒。江老思考片刻,腦海中浮現(xiàn)真武湯方證的特殊癥征,“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于是遵照方證對應原則,信手拈來真武湯加龍骨、牡蠣,當夜連服兩次,震顫停止。守方數(shù)劑,心悸、震顫未嘗發(fā)作。 如果恪守真武湯方證的基本病機,陽虛水泛,而不是按照方證對應原則,有是證用是方,如何遣選真武湯? 如果不用真武湯,用什么方?療效又如何? 條條道路通羅馬,但不是每一條都是捷徑。此證用真武湯獲得高效,用其他方就不一定獲得高效,不是嗎? 我下面還要說一些題外話。據(jù)說幾年前,在一次全國性的經(jīng)方學術研討會議上,有一位特邀專家做了關于真武湯方證的專題學術報告。報告完畢有一位聽眾提問說:“真武湯方證后注說,‘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請問真武湯去了附子,還叫真武湯嗎? 據(jù)說特邀專家被難住了。 大家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好吧,暫時沒有考慮好,我先來回答,供大家參考。我認為還叫真武湯。 為什么呢?因為附子不是真武湯的君藥。大家知道,真武湯原方的藥物排列順序和用量是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大家仔細看,君藥明明是排在首位的茯苓嘛。茯苓的作用是什么?健脾利濕嘛。或者說茯苓與白術同為君藥,也是健脾利濕。芍藥三兩,和營止痛;生姜三兩,溫胃散水;炮附子一枚,20g左右量最輕,溫陽散寒,少火生氣而已。 以藥析方,以方測證,真武湯方證的基本病機是不是脾腎陽虛、水邪內(nèi)停?而脾腎陽虛是不是以脾陽虛為主,腎陽虛為次呢?請大家翻閱一下,清代左季云的《傷寒論類方匯參》書中,把真武湯歸入理中湯類方,是頗具卓見的。 古今真武湯方證醫(yī)案,有不少把附子加重成為君藥,據(jù)說療效不錯。我們也請問:真武湯方證中,附子不是君藥,若把附子用量加重成為君藥,這還是真武湯嗎? 關于真武湯的臨床運用,因其適應范圍廣,運用機會多,古今醫(yī)案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有兩點值得喚起注意。 第一,脾腎陽虛、水邪內(nèi)阻之證,獨用真武湯效果欠佳。若水腫甚者,須合五苓散,桂枝改用肉桂,搗細藥水吞服。若效果仍不佳,再加杏仁、紫蘇葉、防風。陳修園說“杏蘇防,代麻黃”,三者代麻黃宣暢肺氣,開通玄府。 第二,因真武湯中有芍藥和營通絡,故治脾腎陽虛、寒凝內(nèi)痛之證效佳。江老恩師陳鼎三治療臍下痛,主用真武湯。如1951年秋,江老因公涉水,又食生冷之后,小腹劇痛,痛引睪丸,遂驗證恩師經(jīng)驗。服真武湯一劑,幾小時后疼痛漸止。而陳鼎三治臍中痛,即神闕穴中痛,徑用真武湯重加胡蘆巴,效驗堪夸。 看了余國俊教授的講解,是不是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一篇文章不過癮嗎?這里有一整本余國俊教授的講課實錄,記述了余教授在美國講中醫(yī)的點點滴滴。 聽名家講課,哪一課都不能錯過!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掃碼試讀電子書 本書擷取當代著名中醫(yī)臨床家余國俊2015年春天在美國講學內(nèi)容的精華,并以“美國加州中醫(yī)藥大學中文博士班講課實錄”和“世界傳統(tǒng)醫(yī)學聯(lián)盟高級班臨床實證講座實錄”兩部分清晰地還原了講學實況。全書醫(yī)理深入淺出,醫(yī)案示人以巧;語言輕松活潑,不乏幽默風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再版對全書做了修訂,并加入了作者2019年3月再次赴美講學的報道作為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