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是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點畫運筆方法,到現(xiàn)在仍然是學(xué)書法的人入門時要掌握的。都說“永字八法”是書法的基礎(chǔ),想學(xué)書法的你知道多少呢? 很多人學(xué)習(xí)書法基本先學(xué)習(xí)楷書,楷書練習(xí)過程中學(xué)習(xí)點畫是最必要的途徑。王羲之對點畫的重要性曾作過一個比喻:“倘或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肱(胳膊),不可不慎?!笨梢?,掌握好點畫的基本功是學(xué)習(xí)楷書的第一關(guān)。 下面我們就用“永”字八法來展開點畫的練習(xí)。 筆畫有千萬,都生于一點。從筆法角度說,無論何種字體都要以點法為根基。側(cè)是點;引而伸之就是”直”;直畫橫寫就是勒;豎寫為努;趯為鉤;策為挑;折寫為曲尺;掠就是長撇,啄為短撇;磔是捺。“永”字八法基本上概括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在篆、隸、楷、草四體中,楷書的點畫寫法是最多的,點有很多種,橫也有長橫、短橫、腰細(xì)橫等多種寫法。這八筆寫法弄通了,舉一反三,一切筆法也就貫通了。 下面分別來講“永”字八法的八個筆畫,并且列舉每一筆畫的詳細(xì)分類。 點法點多在上,要與下畫相應(yīng),有顧盼之意,如“廣” '之” '唐”等字用之。 曾頭點 也稱為“相向點” “羊角點”,指“曾” '善” '堂”等字頭。應(yīng)該上開下合,才顯得舒展,左筆作向右點,右筆作短撇。 其腳點 也稱為“相背點”,指“頁” '其”等字下“八”的寫法,應(yīng)該上合下開,以使其穩(wěn)定。左筆作啄勢短撇,右筆作點。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圓法》云: '其腳,相背貴橫,上合下開。 水旁點 右邊字筆畫少的水旁點應(yīng)該寫得長。右邊字筆畫多者水旁點應(yīng)該寫得短。上點出鋒要與下點起筆相應(yīng),使其脈絡(luò)相連,下點出鋒成挑,與右旁呼應(yīng),如“江” '流”等字“ 氵”的寫法,要求各點之間,應(yīng)分陰陽向背的變化。 開三點 指“系”旁下三點及“焉” '鳥”等繁體字偏旁省點的寫法。用于一旁者,須一點起勢,一點帶下,一點回應(yīng);用于兩邊者,右多一點,左點宜長。 合三點 一般用于字的上部。左點向右,中點帶下,右點成短撇與左點相呼應(yīng),如“受”。 開四點 四點連寫,用于字的下方。其寫法:左點稍長往左側(cè)以應(yīng)右,中二點稍短略向右側(cè),右點稍長右側(cè)以應(yīng)左。又稱“懸珠點”,或?qū)懗梢稽c起勢,兩點帶下,一點回應(yīng),稱為“聯(lián)飛點”。聯(lián)飛點是排點的一種,寫行書“杰” '然”等字下四點時,作連綿相顧不斷之狀。 橫法也稱為“勒法”,如以韁勒馬,有愈收愈緊之意。橫畫不能寫得太平,要讓它在不平的線條中呈現(xiàn)出平衡的感覺。運筆要澀,有提按,要生動,逐步頓挫,含蓄有力。所謂如“千里陣云”。 “永”字八法中把短橫引伸為長橫。具體寫法:方起(或斜方),圓收,中鋒行筆。落筆時,筆鋒從右向左作一般逆行姿勢,即'欲右先左” (可虛可實,用虛寫成的是露鋒,用實寫成的是藏鋒)。 筆管略向左方傾斜,根據(jù)橫畫直落筆的原理,畫一短的直線,然后略提筆調(diào)鋒,中鋒行筆,運行至中段時筆鋒稍收略提,收筆時將筆提起,迅速向左回收,即“有往必收”。 凹橫 中間凹下,帶仰勢,畫稍短。一字幾橫,上橫多用此畫,如“五” '亞”等字。 凸橫 畫長,兩端筋骨剛勁外露,首尾稍低。中間略細(xì)而拱,宛若覆舟。常用于字的中部為“橫擔(dān)”,用于下部以“截上”,如“玄” '蓋”等字。 平橫 起筆、收筆不重按,行筆不提起,腰粗平。一字?jǐn)?shù)橫,用于上部、中部或底部的短橫,常用此畫,如“三” '王”。重疊三橫畫的寫法,強(qiáng)調(diào)無論是真、行、草均要求有變化。 左尖橫 用于字的右面。起筆不重按,左尖,與左邊筆畫相接貫氣;收筆按筆較重,以應(yīng)左,如”村” '行”等字。清蔣和《書法正宗·點畫全圖·平畫法》云:'左尖,畫有宜用左尖者,凡接左向右處用之。如“寸, '才,之在右旁是也?!?/p> 右尖橫 用于字的左面。起筆重按,收筆較輕,成右尖形。與右邊筆畫相接貫氣,并與右邊呼應(yīng),如'材” '打”等字。 豎法也稱“努法”,如挽弓,要用力。豎不能寫得太直,要有曲線,在曲線中顯示出挺拔的力量。所謂“努過直則力敗“。運筆和橫畫相似,只是方向不一樣。漢字橫多豎少,豎是字的骨干,要寫得勁挺。 豎畫具體寫法:先將筆鋒由下向上逆行一段(同橫畫相似,可虛可實),這叫“逆鋒而起”。比直接落筆要含蓄。落筆后再將鋒調(diào)正,使筆鋒從向右變?yōu)橄蛳逻\行,達(dá)到一定長度時,將鋒略提(不離紙),微微向左迅速回上(即無垂不縮)。如果收筆時出鋒,在筆畫之外取勢空收,就成“懸針”。 下圓豎(垂露) 豎的形狀亦多變化,大體可分“下圓豎”和“下尖豎”兩種,二者均系自下而上運筆。所不同者,下圓豎下端為圓形、藏鋒;下尖豎下端尖形、露鋒。下圓豎端莊正直,亦稱“直豎”,下端圓如露珠,似露水下垂,故有“垂露”之稱。 下圓豎寫法是:橫入筆鋒(豎以橫起),逆鋒起筆(欲下先上),頓駐轉(zhuǎn)鋒,提筆中鋒直下,至末端頓駐回鋒向上收筆。寫豎用筆欲疾,疾則力勁。如此,則筋強(qiáng)力足,正直不倚。起筆須用力,方能正直到底,否則,豎雖短亦不直,豎應(yīng)正直,但不可若以尺畫線呈筆直狀。 腰粗豎 又稱“鐵柱”,因其形若鐵柱,故名,亦為下圓豎的一種。居字中而下不出頭,或只上出頭,用勁筆寫,粗而稍短,如“王”“生”等。 上尖豎 下圓豎的一種,居字左下的短豎,宣上尖稍斜,以接上應(yīng)右,如”白””何”等字。 相向豎 下圓豎的一種。左右有豎而中間筆畫較多,呈全包圍結(jié)構(gòu)或半包圍結(jié)構(gòu)者,宜左右相向彎曲,作拱輯之情狀,即兩豎同時相向的寫法,如“固”“幽”等字。 相背豎 下圓豎的一種。凡字左右有豎而中間畫少者,或兩豎居中,兩旁均有筆畫者,兩豎相背,左略細(xì)短,右稍粗長。與相向豎相反。如“山”“業(yè)”等字。 下尖豎(懸針) 其勢若針之懸芒鋒,故亦稱“懸針”,其畫極為正直,不稍彎曲,其寫法是:寫豎畫時,運筆至下端,不用頓轉(zhuǎn),而是提筆作收,筆鋒露出,則成尖形。 曲腳豎 曲腳豎的寫法是:起筆時像寫豎一樣,欲下先上,藏鋒入筆,然后中鋒下行,寫到下面要曲筆時,速度放慢,仍然用中鋒,沿弧線向右運筆,到筆畫終點時向上提筆,向右下轉(zhuǎn)鋒,最后回鋒收筆,注意這個曲腳豎的弧線要寫出內(nèi)在的張力。 鉤法也稱“趯法”,寫鉤畫時在豎畫結(jié)尾先駐鋒,然后突然提筆,積聚指尖力量,將鋒尖順勢鉤出?!般^”是其他筆畫的附著物,要寫得“健”“銳”。健,指整個鉤要飽滿健壯;銳,指出鋒要尖。 豎鉤 又名“中鉤”,是最常用的鉤法,依實際需要,向左鉤或向右鉤。用于字的右下者,豎稍彎,鉤斜長以包左:居于字中者,兩旁配以撇、捺或點,豎直構(gòu)短,以使端莊;居于下部之中者,兩旁無畫相配,鉤稍長而稍平,托起上面筆畫,使之穩(wěn)重,稱“托鉤”,如“寺”“朱”“寧”等、亦稱“蠆尾勢”。 彎鉤 起筆尖細(xì),彎曲而不失重心,如“乎”“貓”。亦稱“綽鉤勢”。 橫下鉤 簡稱“橫鉤”,鉤與下相應(yīng),似鳥視胸,如“室” '買”等字,這是一種十分常用的鉤法,其要點在于將橫畫和鉤畫完美結(jié)合來寫。 上向鉤 豎彎稍細(xì),下平鉤伸,狀如浮鵝,故又稱“浮鵝鉤”,如“己”“勉”等字,浮鵝鉤上段須直,下略帶平收。 斜向鉤 亦稱“背趯法”,即“戈法”,又稱“斜鉤”,如“戲” '武”等字的斜向鉤,寫這個鉤時應(yīng)該避免鉤的筆畫身彎力弱。 內(nèi)向鉤 又曰“臥鉤”,亦稱“彎筍勢”,須防斜而身歪,宣略向內(nèi)彎,如“心” '必”成相抱回環(huán)之勢。 曲抱鉤 鉤稍斜曲,稱“橫折彎鉤”,以包左,如“匈” '禹”。寫這個鉤的時候要注意把橫折寫好,寫出環(huán)抱的筆勢,還要筆畫有筋骨,斜曲的角度要適宜,鉤出的角度也要把握好。 背拋鉤 背拋鉤作彎勢,以呼應(yīng)左面,如“夙” '迅”。上面轉(zhuǎn)角須出,中間細(xì)宕,下拋出超起。 藏鋒鉤 如果一字多鉤,實際書寫時只有主筆方才用鉤,其余要用藏鋒,如“劃”“越”。藏鋒構(gòu)分為平藏鋒鉤和直藏鋒鉤兩種,其實這種藏鋒鉤己經(jīng)不能算是鉤,只能算是曲腳豎,古人將它列為藏鋒鉤。 耳鉤 指邑耳偏旁(偏旁在右)的寫法,與“雙包”法同。耳鉤要圓轉(zhuǎn)行筆,兩尖相接,如“鄧”“鄭”。 挑法也稱“策法”。如策馬之鞭,挑畫快且鋒利,線條飽滿,收筆疾速。具體寫法是:落筆似橫畫,順勢鋪毫遂轉(zhuǎn)鋒,往右上方全力挑出,直至挑畫尖端提筆。 右上挑 又名“橫挑”,或曰“平挑”,勢稍平,如“土” '王” 等偏旁用之, '地” '物”等字用之,挑的用筆要快而有力。 橫折挑 指言字旁,寫橫折挑時,橫折之豎要稍細(xì)而微曲,當(dāng)筆毫行至末端時,即往右下按筆,再轉(zhuǎn)鋒挑出,如“許”“討”等字。 豎挑 寫豎挑時要注意:豎至末端,先往右下投筆,然后轉(zhuǎn)鋒向右上挑出,如“民”“農(nóng)”等字。 撇法
以上都是說寫撇運筆,應(yīng)以輕捷峻利取勢。撇在字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形勢多樣,有長,有短,有稍平,有較直,有略帶弧形,有彎頭,有卷尾,有腰粗,有腰細(xì)??傊?,其末端均向左出鋒,呈尖形。 “永”字八法中第六筆長撇稱“掠”,第七筆短撇稱“啄”,撇與捺如字之兩翼,要左右呼應(yīng)相稱。撇是向左伸展之筆法,一般較捺為細(xì),尾部略肥而揚,姿態(tài)舒展。 長撇法 也稱“掠法”,如飛鳥下翔,要快而勢銳,線條忌單薄。下段要豐實,力要送到尖端,如木梳梳發(fā),用力均勻,送到發(fā)梢。 短撇法 也稱“啄法”,如鳥之啄物,迅疾有力,以準(zhǔn)而快為勝。寫法是起筆逆入,很快地略一頓筆,就勢向左下撇出,用筆要點在蓄力短、出鋒快,筆勢要騰凌爽利。 平撇 撇在字的上部,與橫相連或相應(yīng),宜平,與下配合。取勢當(dāng)先從尖處起,后部不垂下,如“重“”受””采“。 長弧撇 撇在字的中心,與捺相接或相交,宜直下筆而彎出之,長弧撇亦名“卷撇” (右向左之外如卷,當(dāng)以輕勁取勝)。凡上段須略帶豎意,下段乘勢撇出,末鋒飛起,微仰如篦之掠發(fā),如“大”“使”“央”等用之。 短弧撇 尖起曲抱,與戈捺相配,如“戈” “久” “戊”等字用之。短弧撤亦名”曲抱撇”。 卷尾撇 撇在左,回鋒卷尾作收,與右斜鉤相應(yīng),可不出鋒,如“鳳” “成”等。 蘭葉撇 與上畫相接的長撇,宜上尖以接上,如“序” “居”。蘭葉撇亦似“鉤鐮勢”,成鉤鐮之形。如“月”“舟”等字用之。 彎頭撇 起筆重按而彎頭,以補(bǔ)空處,如”存” “雄”等字。 捺法也稱“磔法”,似一把斜角刀,或者人的長腳。捺的筆法來源于隸書,要“一波三折”,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要“束得緊”,則含蓄有力;折向右上時,頸部要“提得起”,就是要細(xì)些;折下捺時,要“按得下“,就是要按得重些,筆毛盡量鋪開:捺腳右揚時,要“收得起”,并有暢快之感。 直捺 直捺,謂之縱波。須先蹲鋒,乘勢徐行至尾而略帶卷意。須與左撇相配合。凡蹲鋒徐行,勢力開展,意足頓出,后遒勁而左顧,則其刀自足矣,運筆時向右下行筆,直如刀削,如“夫” “泉”“大”等字用之。 平捺 又稱“橫捺”,謂之橫波。法分五停,開始則首搶略頓,中駐,下拖,末駐,尾仰。凡起處似作仰畫,不蹲以鋒,旁裹空蹲,三面力到,順指而下,力滿微駐,仰出三過,如水波之起伏,始稱佳妙,如“達(dá)” “道” '通”。 側(cè)捺 既無若橫捺之載上,又不若豎捺之趨下,側(cè)在中間,不平不直,如“起”“定”。 弧捺 起筆稍輕,略帶弧形,如“人” “今”。 反捺 凡字有三捺者,其一用反捺。一字一捺,在上或在下,可改“長點”(亦稱“直反捺”),如“翁”“英”,捺在左,收以讓右,藏鋒作點,捺被包圍,亦收為點。如“郊”“因”等字。 短捺 亦曰“磔”,或曰:微直日磔,橫過曰波。 曲反捺 這是帶有轉(zhuǎn)折用筆的一個捺,落筆時是按照寫撇的方法,但是并不撇出,反而轉(zhuǎn)向折筆,向右按反捺的用筆寫成。因為有曲折,所以稱之為“曲反捺“。 折法折是將橫和豎連接起來的方形轉(zhuǎn)角,似一根軟鐵折過來,折畫寫法:關(guān)鍵在轉(zhuǎn)角處要提筆換鋒,初學(xué)宜分兩筆來寫,可斷而再起,或提而再按,不要頓得太重。 橫折 又名“右折”,用以包左,如“國”“因”“日”“見” “曰”等字,橫折,亦名“曲尺勢”。 豎折 又名“左折“,此豎折有兩種:一種轉(zhuǎn)折處為方形稱為“豎折“,一種轉(zhuǎn)折處為圓形稱為“豎轉(zhuǎn)”,豎折起筆與豎相同,行筆至轉(zhuǎn)折處稍往左挫,再往右下按筆,然后折鋒向右運行,收筆如橫畫,如“兇” “葛”等字。豎轉(zhuǎn),豎至末端,略提轉(zhuǎn)鋒向右運行,常與“撇”相配,不包右。如“西”“亡”等字。 撇折 又名“斜折”,此撇折有兩種,一種折鋒以后是橫,另一種折鋒以后是提,折鋒以后是橫者,收筆藏鋒,常與橫、豎交搭運用;折鋒以后是提者,露鋒挑出?!跋怠迸杂弥?,或提與點接,如“紅”“在”“夫”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