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依教創(chuàng)立于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它的最高宗旨時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 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在新興宗教里也發(fā)展得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于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qū)。 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作為祈禱與沉思的聚會場所,最近似于教堂、神殿或清真寺角色的巴哈伊信仰建筑莫過于靈曦堂。 非洲烏干達坎帕拉的巴哈伊靈曦堂——建成于1961年 然而它們還具有其他一些功能,按巴哈伊信仰的創(chuàng)始人巴哈歐拉的構想,各地的靈曦堂在將來會成為社區(qū)精神生活的焦點及其人文關懷的體現。每一座靈曦堂都將成為社區(qū)生活的焦點,同時也是社會、科學、教育和慈善服務的中心。 德國法蘭克福巴哈伊靈曦堂——建成于1964年 在信仰發(fā)展的現階段,巴哈伊著重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社區(qū)生活的社會與靈性機構,而非熱衷于在每一個社區(qū)建造物質的建筑。然而這些已建造的靈曦堂屹立如燈塔,召喚著世人進入一種嶄新模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 巴拿馬的巴拿馬城巴哈伊靈曦堂——竣工于1972年 各靈曦堂皆有其獨特的設計風格,但又遵從象征團結的建筑原則要求。所有巴哈伊靈曦堂都必須有九個面和一個中央穹頂。 所有的巴哈伊靈曦堂都對各種宗教的信徒開放。那里沒有布道、儀式或牧師。 到目前為止,已建有八座靈曦堂——每個大洲至少有一座(位于土庫曼斯坦的已被毀壞),這是巴哈伊信仰在全球進展的一個象征。 薩摩亞巴哈伊靈曦堂——竣工于1984年 分別在美國芝加哥(北美洲)、烏干達坎帕拉(非洲)、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巴拿馬巴拿馬城(南美洲)、澳大利亞悉尼(大洋洲)、印度新德里(亞洲)、 薩摩亞(大洋洲) 和智利圣地亞哥(南美洲),每個洲至少有一座。 美國,伊利諾斯州威爾梅特西方第一座靈曦堂完建成于1953年,位于美國芝加哥以北密歇根湖畔的伊利諾伊州威爾梅特市。 建筑的外墻是由白色的普通水泥和混凝土,以及白色潔凈的石英骨料覆蓋的。建筑獲得了多項設計獎項,是芝加哥地區(qū)出色的地標建筑。 1978年,威爾米特靈曦堂被加入了美國國家歷史遺存名錄2007年4月30日,威爾米特靈曦堂代表芝加哥都市區(qū),被伊利諾伊旅游局評為伊利諾伊州的七大奇跡之一。 它金碧輝煌的圓拱頂和精美絕倫的裝飾結合了東西方的建筑風格,這些年來它已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參觀者。 內設并沒有安放任何壁畫、雕像等,唯獨在穹頂處寫有他的名字。所有的靈曦堂建筑都非常恢宏,芝加哥分處不外如是。 大廳高42米,穹頂直徑27.5米。大廳可容納1192人。靈曦堂每天向游客免費開放。 在廳內唯一的裝飾符號是在穹頂正中央巨大的巴哈伊信仰符號,寫的是阿拉伯字“巴哈歐拉”,即巴哈伊教創(chuàng)始人。 靈曦堂內外僅有的裝飾藝術是相互交叉的線條組成的圖案,沒有人物或地點的畫像。以外拱柱建筑上的雕花符號為例。這九根柱子上的窗格裝飾,是這座建筑外部最具裝飾性的元素。 它實際是由世界上幾大主要的被承認的宗教標志互相纏繞而成的。仔細辨認可見:基督教的十字架,猶太教的六角星,伊斯蘭 的星月, 佛教的“卍”(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使用了幾千年的吉祥符號)字符,拜火教的火等等。 在建造一個由地方到國家和國際的管理議事會的過程中,巴哈歐拉的追隨者已創(chuàng)造出一個范圍廣闊而多元化的世界性團體──以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活動方式為其標志 ── 為合作、和諧與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模式。在一個如此分崩離析的世界里,這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成就。 威爾米特靈曦堂是現存最老的靈曦堂,被巴哈伊信徒稱作“西部母堂”,正式名稱為“北美洲巴哈伊靈曦堂”。 悉尼巴哈伊靈曦堂悉尼巴哈伊靈曦堂位于北郊英格塞的一片森林高地,1961年9月17日建成,1965年向公眾開放。 悉尼巴哈伊靈曦堂,設計風格獨具一格,白色圓頂塔式結構,三層九面,穹頂高聳,像征著在造物主庇蔭之下,全人類和所有宗教團結合一。 靈曦堂高38米,最寬處直徑為20米,占地面積380,000平方米,置身于周邊美麗的綠樹花叢之中,給人一種圣潔高雅、肅穆壯觀的印象,在悉尼北部屬地標性建筑。 鏤空的拱頂劃分為九頁花瓣,下接九扇大窗在第二層,又配以九個柱頭,底層是九個落地大門(窗),門(窗)上有六個九角星,左右配以雅致的花紋圖案。 大門之間的石質角柱雕刻著美麗的花紋圖案。門旁都擺著鮮花盆景。每座大門外是九個扇型展開的花壇。所有的建筑元素都以“九”為單元,寓意人們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象征了人類的多樣性及其本質的一體性。 精致的網眼外墻是用經過創(chuàng)新鑄造的石英水晶和白色混凝土鑲板拼成,數百塊用掛鉤固定在上部結構的鋼鐵鑲板,每一塊都經過細心測量尺寸后,安裝在恰好的位置。 印度新德里蓮花寺蓮花寺坐落在印度的德里,建筑師為 Fariborz Sahba,于 1986 年竣工。印度蓮花寺是一座由里至外共由三層白色大理石包圍起來的巨大的巴哈伊靈曦堂。 該結構是由蓮花形成,大多以蓮花寺之名稱之,堪稱當代建筑仿生學的最明顯的例子。 印度德里靈曦堂九扇門開向中心的大廳,高34.27米,底座直徑74米,可容納2,500人。 這座運用幾何原理精密計算出的蓮花寺,由三層花瓣(大理石無支撐的混凝土板)組成,由 27 瓣各自獨立的大理石花瓣,排成三層,每層九邊構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huán)的清水池,建筑彷彿浮在環(huán)繞其周的占地105,000平方米的九個池塘之上。下沉式的大型水池,配上湖藍底色,水光倒影,意境幽然獨特。 “花瓣”是對空間的組織組成,分為三類:入口的花瓣,花瓣,和內部的花瓣。入口的花瓣(共九個),將每個復雜的九側的入口。外側花瓣作為屋頂的附屬空間,輔以內部花瓣形成的主要崇拜空間。這些內部花瓣的方法,但不要在崇拜空間尖滿足和覆蓋著巨大的玻璃和鋼天窗。 寺中無一柱,空氣清新,沒有崇拜物,只有光滑地板上的一排排白色大石長椅。 蓮花是印度的國花,也被印度教和佛教奉之為圣花,圣潔美好。蓮花寺以其承載的文化和設計者巧具匠心的設計,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計的游客前來參觀。 晚間,廟宇在白色燈光的照射下,猶如黑暗中漂浮水上的燈花。白天,俯覽蓮花寺,在底座上的九個水池的襯托下,廟宇既有宗教和民族特色,又不失一種現代感。 蓮花寺是新德里的地標建筑,人們都稱之為坐落新德里的“悉尼歌劇院”。 智利巴哈伊靈曦堂位于智利圣地亞哥的靈曦堂完成于2016年,稱之為“光之殿堂”,是巴哈伊社區(qū)委托建造的八座大陸神廟中的最后一座。占地面積1200㎡,由加拿大設計師Siamak Hariri負責,建筑甶九個半透明的'翅膀'組成直接從地面升起,抬頭向上觀看穹頂天窗。 游客將在由半透明的葡萄牙大理石所圍合的空間中體驗到光之變化。日落時分穹頂內的捕捉的光線逐漸變化為白色、鋃色、赭石、紫色。 建筑師Siamak Hariri的設計方案從80多個國家180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由于巴哈伊宗教部門要求這個寺廟能有400年壽命,這也確實挑戰(zhàn)了設計師們的極限。 項目落成后如同一朵擁有九片花瓣的巨型花朵,獲得了許多頂級建筑獎項,包括OAA設計卓越獎,AIA創(chuàng)新獎,RAIC創(chuàng)新獎,《世界建筑新聞》年度最佳建筑等...... 首要問題是建筑處于地震多發(fā)區(qū),雖然它外表看起來很輕盈,其實它的構造卻是很扎實厚重的。結構上采取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工程技術來適應地面運動時由側向水平荷載導致的彎曲。 每個曲面都狀如樹葉,以鋼鐵結構為主脈絡,分出若干小分支,支撐著內外表層。上部的鋼結構優(yōu)美地彎曲著,鋼結構置于混凝土的底座上,混凝土底座和寺廟的地基之間有防震墊。 建筑大約有850 個鋼結構組成的,每一個不同的長度,都需要一個獨特的節(jié)點連接。外墻覆蓋層由專為該項目幵發(fā)的玻璃面板組成,而內部是半透明的大理石。 想造一個能「發(fā)光」的建筑,難度可想而知,整個項目依靠先進的工程解決方案、尖端的材料創(chuàng)新以及計算機化的制造方法才得以實現。為了滿足室內的高采光需求。新技術與新材料在這座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應用。 選擇用32毫米厚花瓣形玻璃部件做外表面。為了滿足多變的結構特性,Hariri 團隊專門為此建造了一套雕塑建筑系統(tǒng),使用機器創(chuàng)造高度不規(guī)則的有機玻璃的形狀。內部選擇了葡萄牙大理石相結合,營造出潔白溫潤的質感。 結構設計錯綜復雜的集合形狀、高精度的裝配、地震的威脅以及從未在建筑上應用過的材料都對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9000 個鋼構件,2000 個鋼節(jié)點,鋼柱和梁組成的結構架在混凝土環(huán)上,下方便是彈性隔震器,旨在吸收地面運動,減少地震帶來的傷害。 圣殿周圍的景觀設計也十分震撼,九條蜿蜒的道路迎接著各個方向的信徒,與建筑主體形成無聲的應和。 在全球,迄今已有120個以上的場地被預留將來建造靈曦堂。它的經費是由印度及世界各地的巴哈伊志愿者捐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