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10/2105:15漢文帝霸陵的考證與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這位皇帝第一個提出了薄葬觀,反對厚葬。 據(jù)《史記》,他臨死前這么說的:“當(dāng)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yè),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p> 這位皇帝,就是創(chuàng)造中國封建社會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劉恒,史稱“漢文帝”。 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在未央宮去世,享年46歲——23歲當(dāng)皇帝,當(dāng)皇帝23年,天意還是巧合?死后僅7天時間,漢文帝便速葬于霸陵。 霸陵,離當(dāng)年的長安城有70里。 西漢皇帝有即位次年即選址營建自己陵墓的風(fēng)俗,漢文帝也是這樣。其墓為什么叫霸陵?《史記集解》引東漢人應(yīng)劭的說法稱,“因山為藏,不復(fù)起墳,山下川流不遏絕也,就其水名以為陵號?!?/p> 原來,漢文帝的陵墓臨近灞水。 據(jù)史書,霸陵不論是營建,還是下葬,均是按“節(jié)葬”要求來處理的。《史記·孝文帝本紀(jì)》記載,霸陵隨葬品,“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一改以往厚葬風(fēng)俗,隨葬品都是瓦器,沒有金銀財寶。漢文帝為什么會這樣?其有節(jié)約社會財富、改革葬制之用意,但最現(xiàn)實也是首要的目的,是反盜墓——這一反盜墓思維,被后來的魏晉皇家所繼承。 漢文帝為何要這樣想?應(yīng)該與以前張釋之的一番話有直接關(guān)系。 霸陵建好后,有一次漢文帝帶著他最喜歡的妃子慎夫人和一班臣僚,去視察陵墓。據(jù)《史記·張釋之傳》,漢文帝站上陵墓北邊遠(yuǎn)望,指著去新豐的路對慎夫人說,“這就是向你老家邯郫去的路?!?/p> 漢文帝說這話什么意思?緣于慎夫人是河北邯鄲人,她色藝雙佳,尤擅鼓瑟。漢文帝當(dāng)時來了興致,讓慎夫人鼓瑟,他隨著音樂唱和了起來。慎夫人觸景生情,可能想家了,情意綿綿的瑟聲中透露著凄慘悲傷。 唱罷,漢文帝似乎也傷感了,竟然想到了盜墓。 他回過頭來對群臣說:“拿北山上的石頭做棺的外槨,把綜麻綿絮剁細(xì),用漆粘合著塞在石槨的縫隙間,難道還能打得開嗎?”左右都隨聲附和說,“是”。 剛提拔為中郎將的張釋之走上前,說了大實話,大概意思這樣:如果墓面有能夠引起貪欲的東西,言下之意如果隨葬金銀財寶,即使是封閉住南山,也還是有空隙的,能打開的。假如里面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漢文帝對張釋之的說法很是贊賞,覺得有道理,后將張釋之提升為廷尉。 在陵墓外觀設(shè)計上,霸陵也相當(dāng)?shù)驼{(diào),即“不治墳”,意思是陵墓沒有巨大的封土堆。直到今天,哪怕是民墳都有封土的,最差也會堆個“饅頭包”。但漢文帝卻不要封土,如何做到的?因山為藏! 這種陵墓的營造方法,是充分利地山體優(yōu)勢,鑿山為穴,將山體開鑿出一個空洞,將放棺材、隨葬品的地宮設(shè)計在山洞中。下葬以后,山體、地貌不會有任何變化,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所以史書記載,“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p> 這一種葬法,叫“依山為陵”,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崖洞墓,這是漢文帝在中國皇家陵墓制度上的一大新創(chuàng)舉,霸陵也是漢朝帝王陵中惟一一座依山為陵的陵墓。漢文帝這種營造陵墓的方式,又可稱為“霸陵模式”。 在漢文帝之后,霸陵模式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兩種主要營造方式之一。雖然漢朝帝陵中只有一座霸陵是這樣,但在各地封王墓,有條件的都采用霸陵模式,在山中造墓。如江蘇徐州的楚王墓、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墓、山東曲阜的魯王墓,都是建在山體內(nèi)。 另一種帝王陵墓?fàn)I造方式是挖地為穴,封土為陵,將地宮深埋于地下。這類陵墓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秦始皇帝嬴政的陵墓為代表,故可能稱為“秦陵模式”。 秦陵模式是中國帝王陵最傳統(tǒng)的營造方式,先秦時期的王公大墓也都是這類形式,西漢開國皇帝、漢文帝的老爸、高祖劉邦的長陵,便是這樣營造的。 霸陵模式雖然在漢朝沒有興起,但在800年后,卻成為唐朝帝王陵的最主要營造方式。 大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橋陵、唐玄宗的泰陵、康肅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順宗的豐陵、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文宗的章陵、唐宣宗的貞陵、唐懿宗的簡陵等14座陵墓,全都是鑿山為穴,依山為陵。 只有唐高祖的獻陵、唐敬宗的莊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僖宗的靖陵等4座陵墓,仍是挖地為穴的封土大墓,依然采用秦陵模式。 霸陵模式的出現(xiàn),與反盜墓設(shè)計要求有密切的關(guān)系。秦陵模式既然地宮挖在地下,但再深也容易挖開,畢竟是泥土。而將陵墓建在山體里,相當(dāng)堅固,盜墓的難度和成本無疑大大增加,一般盜墓者只能望陵興嘆。 漢文帝在營造霸陵時“不治墳”,公開說法是想不勞民傷財,即所謂“欲為省,毋煩民”。實際上這是漂亮話,依山為陵的成本,所動用的民力,遠(yuǎn)大于挖地封土墓。其真正目的,我想還是他與張釋之在霸陵現(xiàn)場所表達的,不希望被人打開,希望更為堅固! 但是,漢文帝的反盜墓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雖然在漢末盜墓最兇的時候沒有被盜,雖然一時有人相信霸陵沒啥值錢的隨葬品,但之后還是有盜墓者光顧了。 霸陵在西晉后期的亂世之秋,被盜墓者掘開了。應(yīng)驗了魏文帝曹丕所說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 宋人羅泌《路史》卷四十六“女英”條提到此事:“故魏晉群盜發(fā)掘陵堬,而霸陵獨得不抇[hú]。至元康間,三秦人尹桓解武,始發(fā)霸、杜二陵。潛闥之中,金玉燦陳?!?/p> “元康”是西晉惠帝的年號。另據(jù)《資治通鑒綱目書法》,霸陵被盜發(fā)生在晉愍帝司馬鄴當(dāng)皇帝時,盜墓者從中盜出了大量的隨葬寶物,即所謂“金帛甚多”。 盜墓事件的發(fā)生,也證實漢文帝的薄葬、節(jié)葬,所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一說,純是忽悠盜墓者的。 漢文帝為什么要這樣?傳統(tǒng)史家認(rèn)為,這不是漢文帝的本意,而是繼位的太子、漢景帝劉啟不忍心讓父親下葬太寒酸,故未能遵從漢文帝遺囑,“薄葬之制景帝未嘗果從也?!?/p> 而陜西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認(rèn)為,霸陵模式可能錯了——漢文帝的陵墓可能不是依山為陵,極可能仍是傳統(tǒng)的秦陵模式。 200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灞橋區(qū)江村東側(cè),發(fā)掘了一座西漢時期大型墓葬,此墓位于竇皇后陵西側(cè)約1000米。當(dāng)時有學(xué)者推測,此墓葬可能是漢文帝與竇的皇后惟一愛女館陶長公主的墓。 但現(xiàn)在,圈內(nèi)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認(rèn)為江村大墓是漢文帝的霸陵,而不是現(xiàn)在霸橋區(qū)席王街辦毛窯院村附近、當(dāng)?shù)厝朔Q“鳳凰嘴”的那座霸陵。 因為,江村大墓位置非常,規(guī)模宏大、隨葬坑很多,規(guī)格遠(yuǎn)超西漢諸侯王墓的等級。對照分析,江村大墓的墓主不可能是館陶長公主,能葬在這里的,最大的可能只有漢文帝本人。 雖然這一觀點并不能肯定,也無鐵證,但江村大墓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考古圈認(rèn)可。 2019年10月公布的國務(wù)院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名單中,將江村大墓并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帝陵”體系中,加以重點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