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日本出版了一本《中國建筑史》,作者斷言:
這個斷言深深刺痛了梁思成。 他和林徽因決定率領考察隊頻頻走出北京,尋找那些瀕臨滅絕的古建筑。 從1932年到1937年初,他們實地考察了137個縣市,1823座古建筑,卻遲遲未發(fā)現(xiàn)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木結構建筑。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來到山西臺懷鎮(zhèn)西南兩百余公里的豆村。轉過山道,他們遠遠望見一個隱藏在連綿山巒下的古寺。 佛光寺大殿 這座古寺,就是晚唐時期所建的佛光寺,在山野叢林中屹立了一千余年。 而它千年不倒的秘密,得益于古代中國木建筑、家具的結構方式——榫卯。 在過去,大到寺廟宮殿,小到兒童玩具,都有榫卯結構的身影。 榫卯結構把建筑中的柱、梁、枋、墊板等基本構件連接起來,把木質家具中的各個部件鏈接起來。 這個靈活又天衣無縫的關節(jié),越是承受巨大的壓力,越會牢牢地“鎖”在一起。 紫禁城模型的地震模擬測試 1月6日,“枘鑿萬端—中國榫卯活性傳承藝術研究(北京站)特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四展廳揭幕,展示傳統(tǒng)榫卯工藝及在現(xiàn)當代的活化利用。 讓觀眾近距離感受這一集傳統(tǒng)力學、美學、哲學、藝術于一身的智慧,揭開中國古代建筑保存千年的秘密。 特展500平方米的展區(qū),分“回望傳統(tǒng)”和“當代傳承”兩大展區(qū)。 回望傳統(tǒng) 展廳中,一組組或大或小的榫卯結構建筑模型和家具模型,讓觀眾把榫卯結構的“秘密”看得清清楚楚。 展墻上的圖片,介紹了榫卯結構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為觀眾展現(xiàn)榫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代傳承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靈魂,也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 比如日常所用的紅木家具,就由一件件凹凸結合的構建組成。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靈感,也來自于傳統(tǒng)木結構的形式。 除此之外,當代藝術家也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樣。有榫卯結構的木質玩具; 風格獨特的家居裝飾; 魯班鎖、魯班球益智游戲; 甚至還有榫卯嘻哈樂隊; 榫卯還被編入現(xiàn)代舞,用空間裝置,表現(xiàn)舞者的內在靈魂,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 一動一靜,一榫一卯,一轉一折。 讓古人開榫鑿卯的傳統(tǒng),實現(xiàn)與當代的深層對話。 游客體驗 家住海淀的一對夫婦,特意坐地鐵趕早過來,體驗這次特展。 他們說:“以前不是很明白榫卯結構,看了之后才了解了一些。我們那輩人常見這些東西,現(xiàn)在的藝術家還玩出了新花樣。中國古人真厲害,現(xiàn)在也是?!?/span>
展覽信息 時間:2019年1月6日-26日,為期20天,此后將在河南、河北、天津、深圳等地巡回展出。 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4展廳(即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qū))。 票價:免費 。 主辦方: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海淀區(qū)委宣傳部和北方工業(yè)大學共同主辦。 |
|
來自: 繁星1 > 《傳統(tǒng)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