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轉(zhuǎn)移文章(20190709) 去年到北京后,聽的講座、看的書,差不多有一半或以上涉及歷史學、考古學,考古的成果可以促進歷史的研究,因而書中時常會有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內(nèi)容出現(xiàn)。見得多了,就產(chǎn)生一種沖動,想把這些文化遺址梳理一下,至少是按時間順序排排序。這工作想想不是太難,可一著手,搞了幾天幾個月,越搞越復雜,估計可以作為一個專門研究課題。單按時間順序,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這樣排下來,稍微細分一下,舊石器與新石器之間還可以有中石器、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又可分為早、中、晚三期,青銅器時代也一樣;各個時期也不是很明顯,還會有交叉;并且遺址的年代,盡管已經(jīng)有C14測定,很多表述還是不一致;同一遺址,往往還有不同時代的文明,下層代表早期,中層代表中期,上層代表晚期。更復雜的是,文化與年代并不一一對應,還應與人的生活方式、使用工具等相結(jié)合認定;就算今天,不同地區(qū)先進與落后程度也不一樣,某些地方可能還存在土著文化。不同的遺址是否可以歸納為同一類文明現(xiàn)象,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另外,出現(xiàn)的地區(qū)不一樣,粗分也有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其他地區(qū)(東北地區(qū)、華南地區(qū)等)文化;黃河流域又有上游、中游、下游之分,長江流域也可以分為巴蜀文化區(qū)、楚文化區(qū)及吳越文化區(qū)。古文化遺址的發(fā)掘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深入,不同年代的參考資料會有很大的差異。我還專門為此買了兩本書(《沉睡的文明》《古文化遺址》),但像我這樣既不懂歷史更不懂考古的人,來做這個題目,也真是太不自量力了。因此好幾次準備放棄,但又實在心有不甘。 下面簡單作些列舉(排列的先后順序未必正確,因為遺址時間跨度大,古代同一時期會有很多文明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文化遺址為主,其他地區(qū)不多,且對各個文化的涵義基本不進行介紹。因沒有系統(tǒng)研究,參考資料不全面且非常零亂,錯漏之多在所難免,不管它了。(好像完成任務一樣,這樣就可放開了,一笑)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巫山人(重慶),200萬年前;“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類化石 繁昌人(安徽),約200萬年前,繁昌人字洞遺址(1998年發(fā)現(xiàn)) 西侯度人(山西),180萬年前; 元謀人(云南),170萬年前; 藍田人(陜西),藍田文化分二處,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115萬年前,陳家窩猿人距今50-59萬年前;也有學者建議把后者單列為“陳家窩亞種” 鄖縣人(湖北),100萬年前; 北京人(周口店),40-70萬年前;晚期約23萬年 金牛山人(遼寧),28萬年前; 大荔人(陜西),15-20萬年前; 長陽人(湖北), 19萬年前; 和縣人(安徽),15-19萬年前; 丁村人(山西),10萬年前;早期智人 麗江人(云南),5-10萬年前;晚期智人 河套人(內(nèi)蒙古),3-5萬年前;晚期智人 資陽人(四川)、漢陽人(湖北),1-5萬年前;晚期智人 山頂洞人(北京),1.5-3萬年前;晚期智人 現(xiàn)在國際上流行一種說法,中國的古人類(舊石器早期,智人出現(xiàn)以前)不是現(xiàn)代中國人的祖先,他們早就滅絕了;早期智人的祖先是另外從非洲遷移過來的一支人類。不過這種說法尚無定論,中國很多專家學者仍然認為中國古人類(如北京人)是延續(xù)的。 細石器文化(距今7000-10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fā)現(xiàn)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陜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不列舉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黃河流域: 南莊頭文化(河北),9700-10500年; 裴李崗文化(河南),8000年前 后李文化(山東),7500-8500年 老官臺文化(陜西)、大地灣文化(甘肅),8000年前 賈湖文化(河南),8000年前,也屬于裴李崗文化類型 磁山文化(河北),7000年前 仰韶文化(河南),母系社會,6000-7000年前;陜西的半坡遺址、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陜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后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 大汶口文化(山東),早期母系社會,中晚期父系社會,4000-7000年前;北辛文化遺址位于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zhèn)北辛村,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fā)展的源頭,發(fā)掘中獲得的含碳標本經(jīng)同位素C14測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 龍山文化(山東),45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 陶寺文化(山西),4000年前;是探索夏文化起源的“眾矢之的” 齊家文化(甘肅),4000年左右 二里頭文化(河南),距今3700-4100年,為夏代文化遺址。夏文化的探索,是從早于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尋找;多數(shù)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對象。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于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已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不少學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遺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現(xiàn),已進入商代紀年,應屬商文化范疇;大家對第一、二期遺存是夏文化的認識比較一致) 馬家窯文化(甘肅)、辛店文化(甘肅),距今3000多年;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包括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與馬家窯同時期、同地點還有辛店文化 長江流域: 玉蟾巖文化(湖南),12000年前 彭頭山文化(湖南),8300-9000年 跨湖橋文化(浙江),7000-8000年 城背溪文化(湖北),7000年前 龍虬莊文化(江蘇),5000-7000年 河姆渡文化(浙江),5000-7000年前 雕龍碑文化(湖北),約6200年 馬家濱文化(浙江),約6000年 湯家崗文化(湖南),6000年前 大溪文化(重慶),5000-6000年前 北陰陽營文化(江蘇),5000-6000年 崧澤文化(上海),4900-5800年 凌家灘文化(安徽),5000年前 良渚文化(浙江),4200-5300年前 筑衛(wèi)城文化(江西),5000年前 薛家崗文化(安徽),5000年前 屈家?guī)X文化(湖北),4000-5000年 寶墩文化(四川),4000-5000年;成都平原古城址群 三星堆文化(四川),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續(xù)至距今3000年左右;可能是古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石家河文化(湖北),4000─4600年 東北地區(qū): 興隆洼文化(內(nèi)蒙古),約8000年 左家山文化(吉林),4800-7000年 新樂文化(遼寧),約7000年 小珠山文化(遼寧),4000-7000年 趙寶溝文化(內(nèi)蒙古),6000年前 紅山文化(遼寧),5000年前 偏堡子文化(遼寧),4500-5000年 小河沿文化(內(nèi)蒙古),4500-5000年 華南地區(qū): 頂獅山文化(廣西),7000-9000年 咸頭嶺文化(廣東),6000-7000年 石峽文化(廣東),4000-5000年 曇石山文化(福建),4000-5000年前,閩江流域 其他地區(qū):卡若文化(西藏),4000--5000年 青銅器文化(距今2700-3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二里崗文化是以河南鄭州二里崗遺址商代文化遺存而命名的文化類型,又稱二里崗期商文化,是一種介于二里頭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間的青銅時代早期文化。二里崗遺址又稱鄭州商城遺址,總共分四期。二里崗文化的絕對年代晚于偃師二里頭遺址(夏中后時期文化)以及偃師商城遺址(先商或早商文化),而早于安陽殷墟遺址的晚商文化。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因發(fā)掘甲骨文而聞名于世。 西周時代遺址:豐鎬遺址(陜西);琉璃河遺址(北京),燕國都城 春秋戰(zhàn)國遺址:山西侯馬遺址,湖北銅綠山遺址(大冶);秦國雍城遺址(陜西),趙國邯鄲故城(河北),燕下都遺址(河北),齊國故城臨淄(山東) 長江流域的成都金沙文明(有著名的太陽神鳥),距今約2600—3200年,金沙遺址主體文化遺存的時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也屬于青銅器文化時期 鐵器文化:出現(xiàn)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fā)現(xiàn)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wèi)輝市固圍村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fā)現(xiàn)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秦咸陽城遺址(陜西),阿房宮,秦始皇陵 漢朝三宮遺址(陜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馬王堆遺址(湖南):漢朝 樓蘭古國遺址(新疆):樓蘭,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唐朝大明宮遺址(陜西) 遼代都城遺址(內(nèi)蒙古):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 北宋東京遺址(河南) …… 夏商周時代一向是考古學者的注重點,以前有“古不考三代(夏商周)以下”的說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最多,據(jù)說超過一萬處(好像新昌也有新石器時代文物),被發(fā)掘的也已有數(shù)百處。不過今天,秦朝統(tǒng)一后至元明年間,也已成為考古學研究的內(nèi)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