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話講傷寒 學習《傷寒論》一般都要經過從不懂到懂、從膚淺到深入、從表面到核心、從字面到靈魂這樣一個發(fā)展軌跡,需要經歷漫長時間的磨礪,主要的階段有三個: 第一階段:看不懂。叫你拿本《傷寒論》來看,不是讓你去看被拆解的《傷寒論》教材,而是讓你把原文拿來看,在沒有注解輔助的前提下,基本上你是很難看懂的,這是每一個中醫(yī)學子初次接觸《傷寒論》的第一印象。其文字簡奧晦澀,看兩眼你就不想繼續(xù)了,因為實在是枯燥乏味得很,就算是想認認真真地把原文看完也會很困難,因為你會卡殼、會停頓,遠不如看小說那般游刃有余。要想把整本《傷寒論》都看下來,那可真是需要一些定力和興趣。 第二階段:云山霧罩。當你耐著性子、咬牙堅持翻看注解,若能完整的將整本書都看下來,那就會對《傷寒論》有一個整體印象: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從古至今注解、評說《傷寒論》的人海了去了,也不知道你看的是哪家的,這里面魚龍混雜,即便是所謂的名家、大家,也不一定就把每一個問題都解釋得很清楚。看的注解越多、越雜,對某些條文、詞句就越會產生困惑,不知道該聽誰的好。不過,能夠產生困惑已經說明在進步,因為這是思考的結果。 第三階段:盲人摸象。繼續(xù)不斷地翻看原文和各家的注解,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條文比較容易理解,而更多的條文則是需要借助注解才能把文意梳理清楚。隨著思考的增多,會對部分條文產生自己的理解,這些理解可能會不同于看過的那些注解,不過這些理解還只是破碎的、片段式的,暫時還沒有辦法把它們完全貫通。 跨過前面這三個普遍共有的階段之后,就開始進入個性化階段,每個人思考問題角度的不同、知識儲備的差異及意志品質的差別決定了各自不同的學術走向。 不管怎樣學習和理解《傷寒論》,也不管經歷了怎樣的個性化階段,誰也無法回避看書之后的一個重要階段: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書看懂、看明白是一回事,在臨床上能不能靈活應用則是另外一回事。特別是治病這種活兒,不是你以為有效就真的有效的,還需要經歷長時間臨床上的摸爬滾打才能練出真功夫。只有將理論運用到醫(yī)學實踐當中,才會對《傷寒論》中提及的理、法、方、藥有更加深刻的領會,才能成為真正有療效的中醫(yī),而療效永遠是醫(yī)師追求的目標。這個階段實際上是對理論學習的升華,是伴隨一名中醫(yī)師整個職業(yè)生涯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深入臨床,才能將《傷寒論》這樣的中醫(yī)經典著作的指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幫助中醫(yī)師早日成才。優(yōu)秀的中醫(yī)師多了,療效好的病例數(shù)量和比率就會上升,人民的健康就會得到更高質量的保證。對一名普通醫(yī)師來說,只要看得好病就會對自己的醫(yī)術有信心,只要從業(yè)的中醫(yī)師都有了信心,我們這個行業(yè)就能振興! |
|
來自: 明悟好學 > 《中醫(y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