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在連年不斷的紛戰(zhàn)之中,曹操能由弱到強,最后稱王,這與身邊的謀士是分不開的。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鼎足三雄之中,曹操身邊的謀士最多,著名的有荀彧、荀攸、賈詡、戲志才、郭嘉、程昱、劉曄、蔣濟、鐘繇、華歆、王朗、董昭等。戲志才死得比較早,獻過什么計不知道,《三國演義》里沒出現(xiàn),只在《三國志》中有一句記載。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對三國人物偶有品評。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裴松之最佩服的應當是“二荀”,即荀彧和荀攸,最看不上的當屬賈詡。對于陳壽把賈詡與二荀放在同一傳里,裴松之表示質疑,認為“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這里,裴松之把荀攸比作夜光珠,把賈詡比作蒸燭(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優(yōu)劣于此可見。 裴松之為什么如此輕薄賈詡呢?是其謀略不如二荀嗎?非也。從“質則異”三字不難看出,裴松之是從人品上推崇二荀,而否定賈詡的。 二荀的人品高在什么地方?從《三國志》中的這句話可見一斑:“彧及攸并貴重,皆謙沖節(jié)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余財?!?/strong>裴松之作注引《彧別傳》里有一句話稱荀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咸宗焉?!薄度龂尽防镉涊d曹操對曹丕說:“荀公達(攸),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笨梢?,二荀之德在當時是備受稱贊的。 而賈詡之德失在何處呢?據(jù)《三國志》記載來看,他有兩點確實做得不好。 一是為董卓效力。董卓禍亂京都時,荀彧請求外出當?shù)胤焦?,然后借機跑了。荀攸則是與幾個人密謀刺殺董卓,事發(fā)被抓,碰巧董卓被呂布干掉,荀攸遂被釋放。可是賈詡不一樣。董卓進入洛陽后,賈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又遷討虜校尉。董卓邪逆,明者皆棄奔而討之,但賈詡卻為之效力,可見其德之不高。 二是授計李傕、郭汜等打回長安,劫持天子,由此造成第二次大劫難。董卓遷都長安,后來被殺。長安之外的群賊無首,李傕等人本欲解散,哪里來哪里去。裴松之稱此為“元惡既梟,天地始開”。然而,賈詡卻授計李傕等人“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他這一計功成萬骨枯,長安城慘遭蹂躪,漢天子差點餓死。裴松之評論說,“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一何大哉!”這個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古人云,時窮節(jié)乃見。當殘暴的董卓作亂之時,天下志士仁人或明或暗,皆欲除之,賈詡卻悖道而行,其德真難與二荀相列,難怪裴松之看不上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