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可侵犯的皇權,再往下就要算傳承不絕的世家大族了。世家大族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從萌芽到發(fā)展直到衰亡,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世家大族的經(jīng)濟萌芽于西漢末年,其正式走上前臺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則正式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世家大族產(chǎn)生的一個經(jīng)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按照“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說法,世家大族的產(chǎn)生首先要有經(jīng)濟基礎,正是因為有了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才為世家大族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自給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是世家大族形成的經(jīng)濟基礎,這種經(jīng)濟形勢萌芽于西漢中后期的田莊經(jīng)濟,在東漢時期得到了普遍發(fā)展。依據(jù)《后漢書·馬援傳》的記載,這種莊園經(jīng)濟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作為東漢的開國功臣,馬援成為了大莊園主,歸附于其身邊的賓客就有上百家,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我想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四公子養(yǎng)士,他們手下門客上千,但還只是個例,并不能稱之為一種經(jīng)濟形勢,但到了東漢時期,類似于馬援這種規(guī)模的莊園主已經(jīng)很多,他們可以閉門自守,不僅擁有土地,還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成為了影響政治格局舉足輕重的力量。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的滅亡,其原因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對于劉氏和孫氏的放棄,因為換個老板還可以繼續(xù)生活,就源于他們不是靠老板吃飯,而屬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蜀漢、東吳政權對他們來講,不過的短期加盟連鎖罷了,現(xiàn)在總店經(jīng)營不善倒閉,那我們就改換門庭,對于他們自己的利益不會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影響。 對于東漢時期的田莊經(jīng)濟,在《四民月令》一書中有十分詳盡的記載,《四民月令》是東漢后期崔寔創(chuàng)作的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著,該書的內容記錄了東漢晚期世族地主莊園經(jīng)濟一年十二個月的家庭事務的計劃安排,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莊園地主如何經(jīng)營莊園經(jīng)濟的指導手冊??梢娗f園經(jīng)濟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經(jīng)濟形勢,并已經(jīng)可以形成這方面的專著來進行總結和說明了。因此,皇帝盡管高高在上,但其下面的經(jīng)濟基礎卻是莊園經(jīng)濟,背后的政治力量則是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的兩個出身:官僚和商人。世家大族的第一種出身是中央集權統(tǒng)治機構中的官僚。 中國古代國家的統(tǒng)治權是嚴格集中的,所有最高的權力最后都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專制的君主要壓制貴族的勢力發(fā)展,造成絕對的權力,就必須提拔一部分自有平民和低級別的貴族來組成官僚集團,以統(tǒng)治整個國家,實現(xiàn)其集權于一身的目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諸侯通過提拔士人的方式,來作為自己官僚機構的骨干。這樣一來貴族的政治勢力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謂的世卿就被弱化了,嚴格集中制的官僚體系也就從此形成了,在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所謂的布衣卿相的說法,其實就是這種嚴格集中的官僚體系建立背景下的產(chǎn)物。 秦漢時期,伴隨著國家的開疆拓土,需要管理的對象變得眾多而復雜,因此官僚機構也越來越復雜和龐大。那么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官吏來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從漢武帝開始,因為對外推崇儒術,因此官僚們也多是以經(jīng)術起家,他們不僅授徒講學,注冊在籍的門生成千上萬,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而且往往由于他們的子孫會繼承自己的家學,因此,必然會形成一種累積世代公卿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血脈傳承、家業(yè)永固”?;氐浆F(xiàn)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我們想讓自己的家族發(fā)展,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條件的保障,更需要能夠傳承的家學,從世家大族的發(fā)展史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有益的啟示。 這里先糾正一個概念,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對于袁紹家族的認識一直是“四世三公”,而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袁紹不是“四世三公”而是“四世五公”,其家世背景就源于其汝南袁氏,其中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也官至司空,到了袁安的孫子輩袁湯也做到了司空、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也是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又為太傅,因此臧洪稱袁氏為“四世五公”。與汝南袁氏相比,我們做熟知的楊修則來自于東漢弘農楊氏,其中楊震官至太尉,他的兒子楊秉也做到了太尉,楊秉的兒子被賜官位至司空、司徒,到了楊修的父親楊彪也官至司空、司徒、太尉,從楊震開始到楊彪,四代人皆為三公,因此弘農楊氏可以稱之為“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因此他們才對于“閹宦出身”的曹操嗤之以鼻。 這些世族門閥在東漢中葉以后就逐漸出現(xiàn)了,到了曹魏初期,由于九品官人之法的實行,州郡大小中正皆由當?shù)氐氖兰掖笞鍋頁?,九品的評定之權自然就掌握在了他們手中,于是官員的選拔和提升,都是憑借著資歷,久而久之朝堂之上的人皆出自與世家大族,這對于世族的勢力發(fā)展來講自然是好事,他們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維護,但是對于皇權來講卻不是件好事,世族勢力的壯大,直接削弱了皇權。這就為曹魏后期,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司馬懿聯(lián)合世家大族勢力消滅以曹爽為代表的曹氏宗室勢力埋下了禍根。 提到三國時期的謀士,就離不開一個關鍵的地名:潁川。很多著名的謀士就出自于潁川,這是有其背后原因的。潁川最著名的世家大族荀氏,荀彧、荀攸皆為曹操手下重要的謀士,其祖上就官至司空,這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基礎,因此荀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能成為累世不衰的名門望族;陳群這個曹丕的托孤重臣,他也是潁川人,他的父親陳紀官至九卿,他的爺爺官至太丘長,所以到了陳群這一輩就官至司空了,這和其父輩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我們僅僅通過曹魏的重臣家庭背景分析,就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幾乎壟斷了朝堂,由于曹丕對世家大族的妥協(xié)和九品中正制的持續(xù)推行,這些世家大族累世富貴,長盛不衰也就成為了客觀情況,因為他們既有家族的傳承又有國家層面制度上的傾斜。 世家大族的第二種出身是由商人轉化來的。 提到成功的商人,很多人會想到“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卻是呂不韋通過一場政治投資,讓自己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但是和世家大族相比,他還僅僅停留在戰(zhàn)國四公子養(yǎng)士自立的程度,因為沒有傳承,導致呂不韋的榮耀一世而衰,而不是像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一樣,歷經(jīng)幾世風雨飄搖而不衰,成為影響中國古代政治格局和左右歷史進程的重要力量。 從漢武帝以后,國家將鹽鐵等重要的生產(chǎn)事業(yè)收歸官府運營之后,商人們就無法插手這些暴利行業(yè)了,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那么商人們手里的資金投到什么地方去呢?他們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聚焦到了土地上,既然國家推行“重農抑商”的策略,我們就順應形勢,轉換下觀念,做土地的買賣盡管和鹽鐵買賣相比算不上暴利,但總歸是有利可圖,且可以上其持有。于是商人們通過土地的兼并,把他們的財富最后集中在了土地上,這些商人在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之后,他們就不是原來的商人了,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土地所有者。 提一個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人物糜竺,這位為劉備提供了創(chuàng)業(yè)的大量經(jīng)濟資助的人就是商人出身,他具體富裕到了什么程度呢?
后來糜竺做了徐州牧陶謙的別駕從事,后臺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并且為了幫助自己的妹夫,給予了大量的物質資助,在糜竺的身上,我依稀看到了呂不韋的影子,糜氏家族在蜀漢也成為了世家大族,完成了從商人到世家大族的身份轉化過程。
后來劉備奪取荊州,又從荊州入蜀,都把糜竺做為上賓對待,并不是因為謀略或者武勇,而是因為糜竺是自己的財神爺,沒有糜竺的支持,自己連個起兵的家底都沒有。由此我想到了糜竺之弟糜芳投降東吳之事,很多人不理解他為什么要投降,對于糜芳而言,他并不是什么重臣或者奸臣,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商人,商人的特性之一就是逐利,依據(jù)利益來做出判斷是他們的本性,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糜芳沒有救援關羽,也沒有堅守待援,而是選擇繳械投降了。 對于世家大族的發(fā)展,作為皇帝是有所覺察和警惕的,漢高祖劉邦就曾經(jīng)下令讓六國的舊氏族貴族遷徙到關中之地,漢武帝也曾經(jīng)下令讓這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不得群居,并將他們遷徙到茂陵一帶,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人口充實,更重要的就是通過這種手段來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從而達到強化皇權的目的。 世家大族和皇權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觸怒了皇權而被滅族的人士中也不乏世家大族,如被曹操誅殺的孔融、楊修就是東漢末年世家大族的代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