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典詩詞,你會發(fā)現(xiàn),詩人對大雁的描寫,是常常和長空、霜月、衰柳、殘垣、玉露、微云、大漠、邊塞等意象放在一起的。 杜甫的“鴻飛冥冥日月白,清風(fēng)葉赤天雨霜”,范仲淹的“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徐昌圖的“回頭煙柳漸重重。淡云孤雁遠(yuǎn),寒日暮天紅”,李均的“雁過秋空夜未央,隔窗煙月鎖蓮塘”,這樣的描寫,有的是想表現(xiàn)某種思念之情,有的則是渲染氣氛,抒發(fā)一種幽微的情懷。讀這樣的詩篇,我常常會沉浸其中,目移神游,思緒翩翩,腦際就情不自禁地劃過秋空中那一聲聲的雁鳴。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據(jù)說衡陽有一座“回雁峰”,南飛的大雁至此,即停止下來過冬了。也就是說,大雁要在南方待較長的一段時間??善婀值氖?,古詩詞中極少有描寫大雁南方生活的詩篇。難道大雁被南方的青山秀水陶醉了?難道大雁們都成了“小家碧玉”,含蓄了它們那高亢的鳴聲?或者干脆成了“大家閨秀”,足不出戶了?因之,也就不能感動詩人們,詩人們也就不再為它們歌唱了? 總之,烙在我印象中的,還是北方的大雁,特別是小時候飛過我眼中的大雁。 中秋過后,田地里的莊稼漸漸收割完畢,剩下一地白茬。草木干枯,衰草連天,風(fēng)起處,間或飄起一團(tuán)蓬絮,刮走了空中飄浮的游絲。野地的果樹上,偶或綴著幾個干果,在涼風(fēng)中抖著,大地呈現(xiàn)出一派蒼涼和蕭瑟。河水沉淀了夏日的塵泥,變清了,變涼了,河底的礫石歷歷可見,掬水在手,有一種冽冽的感覺。秋,涼到了心頭。仰望長空,天更藍(lán),更遠(yuǎn),幾塊白云懸在空中,動也不動,悠遠(yuǎn)的玄想,仿佛是一種瀕死的寂寞。一切都失去了勃勃的生機(jī),作起了冬的準(zhǔn)備。 這時,嘎的一聲,遙遠(yuǎn)處傳來了一聲雁鳴。嘎,嘎……一聲接一聲,叫聲越來越近,聲音愈來愈高,像是誰按響了由低音到高音的琴鍵,嘹亮在高遠(yuǎn)的天空中。南飛的大雁過來了。 村子里的老人抬頭 望天:“過雁了。”聲音拉得很長,一臉的驚喜,跟著就是驚喜之后的悵惘。 雁陣驚寒,冬天就要到來了。秋去冬來,季候嬗變,人面對大自然的運(yùn)行規(guī)律, 除了對生命的無奈和感嘆外,還能做什么——驀然的驚喜之后,將是長長的寒冬。 而有些時候,不是“雁陣驚寒”,竟是“雁鳴驚心”。那是一個霜后的早晨,田野中的風(fēng),涼涼的,低洼處的紅薯,葉子已被 秋霜打蔫了。我正于野外跑步運(yùn)動,霍然 就聽到了雁的鳴叫聲,那是一種急促而又 凄涼的尖叫。抬頭望天,并沒有看到雁群,細(xì)細(xì)尋覓,終于在高高的藍(lán)天上看到了一只孤雁。深遠(yuǎn)的秋空,殘月西掛,它正孤獨(dú)地飛行在霜天之下,它的翅膀扇動得很快, 撲閃撲閃……急急地向前趕,叫聲則一聲 緊似一聲,有一種焦灼,有一種孤獨(dú),有一種絕望。 此情此景,迅疾就使我想到了古人在 詩文中,常寫到的一個詞——“斷鴻”(失群 的孤雁)。這一個“斷”字,不正是描寫的此種景象嗎? 杜牧的“寒燈思舊事,斷雁(鴻)驚愁 眠”,柳永的“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辛棄疾的“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 游子”……怎一個“斷”字了得?一個“斷”字,寫盡了雁的孤獨(dú),更寫盡了人的孤獨(dú)的思念、憂愁的等待,和落寞的懷想。 更有詩人崔涂,有《孤雁》一詩,即寫了孤雁飛行路途的艱難,更喻示了人生道路的不盡坎坷。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dú)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云低暗度,關(guān)月冷相隨。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p> 秋空之下,斷鴻聲里,幾多孤獨(dú),幾多愁?!皵帏櫋保讶怀蔀橐粋€文化語碼,寄寓著游子的孤獨(dú)寂寞,寄寓著游子的思念牽掛。 摘自:2019年10月29日《 松江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