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認為首飾是我們的裝飾,它一定需要有炫目的色彩,是燦爛的黃,或者鮮艷的綠,或者深邃的藍等等。它一定采用的是昂貴的材質,昂貴的黃金,稀有的鉆石,溫和的美玉,華光四射的藍寶或者紅寶等等。它一定是有美好的吉祥的寓意,比如富貴,長壽,美好的愛情,平安,等等。 我們可以說不,或者我們可以懷疑,為什么要一定。 我們的首飾可以是樸素的,可以是含蓄的,它的材質不一定珍貴,色彩不一定華麗,也沒有很美好的祝愿,但它擁有我們的情感,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我們真誠的勞作,在講述一個一個的故事,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直面痛苦的記憶,或者它用最樸素的話語打動我們,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得到安靜,怎樣面對苦難,怎樣珍惜眼前的幸福,怎樣面對變化無常的生活。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生命的長度在不停的縮短,我們都是不甘心虛度光陰的人,我們用智慧和勞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一個的故事,關于生命,關于環(huán)境,關于傷害,關于愛情,關于……你是那個聽我講故事的人。 體悟智慧之美 ——張瀟娟 古人說美,按照最早的說法是指“羊大”為美,當我們處于倉頡造字的年代,美不單指視覺感受的美麗,更大意義上是指滿足生活的基本欲望。首先是食物的滿足,食物是持續(xù)人類生命的基本要素,所以當一只大羊擺在饑腸轆轆的人們面前時,“美”這個詞誕生了。 現代社會依然有人沿用“美”作為寬泛的形容詞,例如秦人即現在陜西人的方言,當遇到可贊賞的事物時,依然會用“美得很”來贊賞,當然更多的關于“美”的形容則是針對于視覺感受到的欣喜和舒適感。嬌艷的面容,窈窕的身姿,華麗的服飾,遼闊的草原,高聳的塔樓,旭日東升的氣勢磅礴,飛雪飄飄的銀裝素裹等等。凡是能引起視覺愉悅的內容都可以用美來進行稱贊。 美可以分很多種,這里主要說材質之美和智慧之美。高山有巍峨險峻之自然美,人們在山上采石伐木,制成了舒適的住宅,則利用了智慧之美。雪白的棉花和晶瑩的蠶絲之自然美,經過人們多種程序的制造了舒適華麗的衣衫,多種程序的建立和應用則是智慧之美。泥土沉寂厚重之自然美,經過拉坯成型,烈火焚燒成為光潔雅致的瓷器,那是制瓷人千百年形成的智慧美的結晶,鉆石的原石并不是那么璀璨奪目,但經過設計者們的多方位切割而價值連城,這也是智慧之美閃爍的光芒。 當我們處于信息時代,飛機在天上飛翔,高鐵飛速的運行,電腦手機已經普及。人們享受著高科技的信息生活方式,這是人類千百年智慧積累的成果。我們在談論當代社會先進的同時,懷念古時代原始樸素的單純之美,更加贊嘆智慧之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方便快捷舒適。 材質之美是一種恒定,價值的高低取決于資源的多少。當鉆石翡翠觸目所及時,那種高貴亦成為一種廉價,當白玉黃金遍地都是,那種奢華也會成為庸俗的代表。當世界只存在一塊小小的鐵片,那這鐵片也一定會被稱之為國之重寶。當我擁有世間唯一的一塊青石,那我有可能是最富有的富翁。 其實,鉆石翡翠、白玉、黃金、鐵片、青石,這些都沒有變化,無論它的多少,鉆石始終是鉆石,鐵片始終是鐵片,物理結構是一樣的。什么在變?是人們的思想在變化,是時間在變化,在整個變化中,我們最不敢也不能忘記的是智慧賦予物體的靈魂。哪怕是最平常的材質,我們賦予了它真誠的智慧之美,它也會成為一種不朽的高貴。 首飾設計的智慧之美尤其重要,任何人不要妄圖通過我佩戴首飾材質的昂貴來顯示你的富有,也沒有人在脖子下面墜一塊五百克的金磚來顯示他有大筆的金錢或者來顯示他多么與眾不同,有品位的人也許在手腕處佩戴一塊經過削切的木頭也能彰顯自己樸素的魅力,這里面則包含了更多的智慧之美。 真誠的智慧是讓人感動的,或者簡約大氣,或者璀璨奪目,或者華麗繁復,或者狂野奔放。通過形體的千變萬化和材質的堅硬柔軟,像樂曲中美麗的高音觸動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yōu)橹鸷?,而愛不釋手,形成這美麗的過程。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認知,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也許只是線條中一毫米的轉折也飽含了作者真摯的感情。當這樣一件感動大家的作品呈現,它是黃金、白玉、石頭、麻繩,又有什么重要與否。作品之美在于智慧時的感動,而不在于材質的高低。 我們忙于工作,忙于應酬,忙于談話交際,忙于飲宴取樂,沒有時間讓我們暫時孤獨。而人,卻是需要孤獨的。孤獨了才能思考,思考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丑與美,得與失,才能回憶與暢想。設計師們是孤獨的,手持一杯清茶,或燃一支香煙,把智慧之門打開,思考花開的燦爛,思考月落的寂寥,思考時間與空間,思考生命與永恒,思考的過程是沉靜的憂傷,是漫長的漆黑的夜的孤獨,等待黎明的朝陽,如同孕中的女子,沉靜的期待新的生命的誕生、成長。由于思考的痛苦才能產生作品的美麗,其中的味道非親臨不能體會。 由于思考而成就的智慧之美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卻用金錢來體現,這是我們的無奈,石頭過百年依然是一塊石頭,白銀過百年依然是一塊白銀,我們把人類的智慧給了他們,把我們的感情給了他們,那他們便也有了生命,延續(xù)著我們的記憶。體現著我們的美麗,我們將來也許不在,但我們的智慧得以永存,那請感恩智慧之美。 作品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