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乘高鐵抵達(dá)蘇州時,已近傍晚。在拙政園附近幽深、恬靜的小巷中找了一家干凈的客棧住下。小學(xué)讀書時,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使我對寒山寺神往已久,故安置停妥后便用手機導(dǎo)航步行前往寒山寺。 天空飄著綿綿細(xì)雨,然深秋的蘇州無一點蕭瑟之感,只是百物似乎更老熟深沉了一些。煙雨蒙蒙中的粉墻黛瓦、油紙傘下的石橋還可見,但“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的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風(fēng)景已被林立的高樓和如流的車輛取代。待我步行至寒山寺時,山門已閉。寒山寺周邊人煙稠密,店面多,霓虹燈下五顏六色的廣告、招牌、幌子、彩傘,不一而足,一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繁華景象,與張繼描述的意境剛好相反。 寒山寺位于蘇州古城閶門外七里的大運河?xùn)|側(cè),楓橋之畔,坐落平地,四周附近沒有山。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子曾駐于此,故更名寒山寺,也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jì)公和尚出家的地方。初讀《楓橋夜泊》,以為寺在一座清幽叫寒山的山上,寺距離橋有一段路程,白天江面水天一色,波瀾壯闊,風(fēng)帆點點,沙鷗翔集,入夜鐘聲悠悠,漁火點點,秋來則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 古詩中的“寒山體”就來自高僧寒山子,其詩通俗、白話,但看似明白如話,實則另有一番禪味。寒山體流傳于禪宗叢林,宋以后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和摹擬。弘一大師圓寂前,郭沫若馳書請求法書,弘一寫《寒山詩》為贈:“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論,教我如何說!”落款是“沫若居士澄覽”。郭氏復(fù)書致謝,稱弘一為“澄覽大師”。高僧寒山有個著名公案,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寺門朝西開。寺廟的山門大都是朝南的,這是為什么呢?傳說云:“一是為了和西方佛祖心心相??;二是京杭運河在寒山寺的西面,為了方便京杭大運河坐船來寺里燒香客人上下船方便;三是可以防止發(fā)生火災(zāi)時取京杭大運河的河水?!焙剿碌狞S墻照壁,上書“寒山寺”三字,雄渾剛勁,赫然醒目。山門兩旁幾株老樹,枝干迂回盤旋,郁郁蔥蔥,古樸典雅。 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河水湛清,在橋上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里的船,船上的人,風(fēng)景很好。在江村橋上看寒山寺,殿宇層巒復(fù)疊,飛檐斗拱翼然若飛,梵宇僧樓,與那蒼翠的古樹,高下相間。聽不到誦經(jīng)的樂曲和鐘磬聲音,偶有河中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古樹搖曳中,寒山寺多了些沉寂。 運河水緩緩流動,路邊的燈光昏昏欲睡,沒有月色,沒有漁火,也沒有鐘聲,有的是千年的古寺、歲月的不再。河里停泊著十幾條“舊漁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據(jù)說出于此地。張繼赴考失意,乘船到姑蘇城外時,已近黃昏,唐代規(guī)制,地方城門未時關(guān)閉,因而無法入城,只好泊船至此棲宿。詩人將旅途深愁落寞的胸臆,與楓橋之夜景融為一體,讀來蕩氣回腸,如空谷足音,留下永恒的絕響。寒山寺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國的讀書人很少沒有讀過《楓橋夜泊》的。寒山寺和張繼這個名字分不開了。張繼一生做過什么事,大家不去理會,只知道他寫了《楓橋夜泊》,好像他這一輩子就寫了這首詩。寒山寺因為張繼的一首詩而不朽,而張繼又因為寒山寺而不朽。若無張繼的《楓橋夜泊》,不會有那么多人知道寒山寺,有那么多人對它向往。短短四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讓寒山寺和張繼名聞天下。真是“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時榮”。 因為第二天要去其他景點,無緣進(jìn)入寺內(nèi)看看文徵明、俞樾、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的碑文殘片,留了一些遺憾。 再見吧,寒山寺。 供稿:申時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