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本質,探索前進之路”,歡迎來到“華山大眾傳染病學50講”,讓我們每周學習一個傳染病案例,通過一年的時間輕松掌握常見的傳染病知識。 在歷史上,宗教活動和傳染病的傳播流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向前追溯可以提到十字軍東征時,返回家鄉(xiāng)的士兵把鼠疫從中東地區(qū)帶回了歐洲,導致歐洲人口幾乎減少了一半。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病原體,通過宗教活動,迅速傳遍了世界,并且造成了著名的“非洲腦膜炎地帶”。我們還是從案例開始看起。 美國,2000年 據(jù)報道,2000年有1.1萬名朝圣者從美國前往沙特阿拉伯朝覲(麥加朝圣),該朝圣之旅于2000年3月17日結束。2000年4月9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得到了一些歐洲國家的國家公共衛(wèi)生機構的通知。麥加朝圣者返回的朝圣者及其密切接觸中出現(xiàn)了腦膜炎病例(沙特阿拉伯據(jù)報道有199例)。朝覲是一年一度的伊斯蘭朝圣之旅,朝圣地沙特阿拉伯麥加,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城市,也是對穆斯林的強制性宗教義務,必須由在身體和經(jīng)濟上有能力承擔一切義務的所有成年穆斯林一生至少執(zhí)行一次旅途。 截至2000年4月20日,紐約市衛(wèi)生部已報告3例腦膜炎病例。其中一個腦膜炎病例中明顯出現(xiàn)皮疹。一名患者是返回的朝圣者,他已經(jīng)接種了腦膜炎球菌四價多糖疫苗,該疫苗通常對腦膜炎奈瑟菌的血清群A具有免疫力。第二例是回國朝圣者的家庭接觸者,該朝圣者沒有出現(xiàn)這種疾病的癥狀。第三位患者沒有參加朝圣,也沒有去麥加旅行的家庭成員或其他近親。但是,在疾病發(fā)作前5天,患者可能已經(jīng)與返回的朝圣者或其家人發(fā)生過接觸。這三名患者沒有確定的共同朋友或組織。對這三名患者進行了采樣并進行實驗室測試以鑒定病原體——腦膜炎奈瑟菌。沙特阿拉伯自從1987年受到血清群A與朝覲有關的腦膜炎球菌疾病的暴發(fā)后,開始要求所有朝圣者使用腦膜炎球菌疫苗免疫。但是,疫苗的配方因國家/地區(qū)而異。大多數(shù)美國朝圣者都可能接種了覆蓋血清A,C,Y和W-135的四價多糖疫苗,因為它是美國唯一部署的腦膜炎球菌疫苗。腦膜炎球菌血清群A和C的多糖疫苗的臨床效率為85%至100%。盡管尚未證明有臨床保護作用,但用W-135多糖疫苗接種可誘導機體產(chǎn)生具有殺菌作用的抗體。另外,多糖疫苗不能防止或消除病原體在鼻咽中的攜帶狀態(tài)和因此造成的傳播。您預計病原體是哪種血清型(根據(jù)疫苗有效性的信息)? 描述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的體征和癥狀。 如果不治療,疾病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您如何治療上述的三個病例? 您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預防紐約腦膜炎的暴發(fā)? 在下一次朝覲期間,您對前往沙特阿拉伯的旅行者有何建議? 腦膜炎奈瑟菌(又稱腦膜炎球菌)感染對受到感染的人來說,可以是一個可怕的經(jīng)歷。腦膜炎球菌腦膜炎(又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容易感染既往健康的年輕人。該病進展非常迅速,可以在數(shù)小時內致死。其臨床表現(xiàn)包括重度休克、皮下出血、牙齦出血、四肢血管的血栓形成、譫妄以及導致在24小時內死亡的昏迷。如果感染未得到適當治療,則死亡率非常高;即便是成功治療的病例,長期后遺癥也可以很嚴重。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腦膜炎球菌病的死亡率和發(fā)病率幾乎沒有變化,主要是因為不能有效治療常由該菌內毒素誘導的循環(huán)衰竭。腦膜炎奈瑟菌可造成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在整個人群普遍易感時,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暴發(fā)。雖然這些最嚴重的疫情最近主要發(fā)生在欠發(fā)達的地區(qū),但在生活水平很高的歐洲和北美地區(qū)也有疫情發(fā)生。由于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病例的減少,腦膜炎奈瑟菌現(xiàn)已成為美國腦膜炎的第二大病因。腦膜炎球菌感染的大多數(shù)病例是兒童和青少年。在整個歷史中,腦膜炎的癥狀在古代文獻中都有描述,甚至希波克拉底在他的作品中都描述了腦部炎癥。第一次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的暴發(fā)是在1805年的日內瓦,在非洲第一次是在1840年暴發(fā)的。當時流行的“瘴氣理論”將這種疾病的傳播歸因于“空氣不良”,人們認為這不是傳染性的。John Abercrombi在發(fā)展對腦膜炎的認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他的神經(jīng)病理學教科書中,他是最早使用“腦膜炎”一詞的人之一,直到1828年這項工作之后,該術語才被普遍使用。直到1882年,才從受感染患者的腦脊液中分離出引起這種疾病的病原體。1887年,荷蘭生物學家Anton Vaykselbaum首次將細菌感染作為腦膜炎的病因。該生物體可攜帶于健康個體的鼻咽中的事實于1890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到19世紀末,人們已經(jīng)知道了幾種細菌,但是只有在患者已經(jīng)死亡后才能識別它們。Heinrich Quincke(1842-1922年)改變了這種情況。Quincke是第一個描述在患者還活著的情況下如何使用空心針獲取腦脊液的腰椎穿刺進行診斷的方法。在1805年的日內瓦流行病期間,使用催吐藥治療患者,以催吐嘔吐物,奎寧酒并通過水blood進行放血。人們認為通過放血和嘔吐減少體內的液體量將減輕炎癥的壓力。同樣,在將腰椎穿刺用于診斷之前,在19世紀末期,治療性地使用了引流脊髓液以減輕“過多液體”的壓力。盡管在19世紀末期診斷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1909年,鑒定了腦膜炎球菌的免疫學上不同的血清型。這為Flexner在1913年建立的血清療法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初廣泛流行的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期間,德國的Georg Jochmann和紐約的Simon Simon都在尋找預防腦膜炎的方法。他們都產(chǎn)生了免疫血清或抗血清,其中含有來自注射了引起腦膜炎的細菌的動物的特異性抗體。這似乎可以預防腦膜炎并具有治療作用。將馬抗血清直接注射到腦脊髓液中成為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并且是第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它挽救了許多生命。1935年,磺胺類藥物成為治療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的首選治療方法?;前奉愃幬锉瓤寡灞阋?,風險低。到1941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fā)現(xiàn)青霉素后,不再推薦使用抗血清,青霉素是第一種常用的抗生素。這標志著抗生素時代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記錄到幾次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的爆發(fā),尤其是在軍事人員中。關于青霉素治療的大量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患者的第一批報道來自美國陸軍,這種療法非常有效。一份報告描述了71名士兵中的一次爆發(fā)。用青霉素治療后,只有一人死亡。青霉素在二戰(zhàn)期間挽救了大量美軍士兵的生命 在1960年代,磺胺類藥物變得無效,因為細菌對藥物的抵抗力增強了。實際上,不是引入抗生素,而是耐藥性的發(fā)展使磺胺類藥物治療腦膜炎的時代終結了?,F(xiàn)在,對于許多醫(yī)療保健專業(yè)人員而言,抗微生物耐藥性已成為首要任務,這就提出了這種治療將持續(xù)多長時間的問題。腦膜炎奈瑟菌是一種細菌性病原體,是革蘭陰性雙球菌,具有抗吞噬作用的莢膜。腦膜炎球菌可根據(jù)不同的莢膜多糖細分為血清群。八個血清群最常引起人類感染(A,B,C,X,Y,Z,W135和L)。 腦膜炎球菌被認為是一種不易培養(yǎng)的細菌。從臨床部位(如血液和腦脊液)獲取標本后,在處理樣品時必須格外小心。該生物極易受冷,高pH和干燥的影響。因此,必須迅速處理標本。應當進行腰穿檢查以檢查腦脊液并進行革蘭染色。腦膜炎奈瑟菌僅感染人類。腦膜炎球菌感染的病理生物學與鼻咽定植和多種毒力因子有關。腦膜炎奈瑟菌在鼻咽表面定植是發(fā)生全身感染的先決條件。腦膜炎奈瑟菌利用多種毒力因子粘附和侵襲人類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并逃避人類免疫反應。迄今為止已確定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急性腦膜炎球菌病最常表現(xiàn)為3種綜合征: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腦膜炎伴腦膜炎球菌血癥,以及不伴腦膜炎臨床證據(jù)的腦膜炎球菌血癥。腦膜炎奈瑟菌所致腦膜炎的典型初始表現(xiàn)包括平素體健的患者突然出現(xiàn)發(fā)熱、惡心、嘔吐、頭痛、注意集中力下降和肌痛。肌痛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鑒別癥狀,偶爾可出現(xiàn)非常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通常比病毒性流感中的肌痛更嚴重。疾病進展通常相當迅速,可在數(shù)小時內從健康轉變?yōu)閲乐丶膊 ?/section>腦膜炎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為了做出診斷,需要對該病保持高度懷疑并仔細尋找疾病線索,特別是在本地沒有發(fā)生流行的情況下。生命體征常顯示為血壓降低和脈搏加快。應加強搜尋瘀點和瘀斑。體格檢查還應包括腦膜刺激征,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然而,缺乏腦膜炎體征并不能排除全身性腦膜炎球菌感染的診斷。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和腦膜炎球菌血癥常導致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暴發(fā)性紫癜。在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患者就診時或更多是在疾病恢復期有可能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包括免疫復合物相關的并發(fā)癥,如關節(jié)炎、胸膜炎、血管炎和心包炎。 在非洲、亞洲部分地區(qū)、南美洲和前蘇聯(lián)的腦膜炎大規(guī)模流行非常常見。這些流行最常由腦膜炎奈瑟菌血清A群引起,偶爾是腦膜炎奈瑟菌血清C群。流行腦膜炎球菌感染發(fā)生有不規(guī)則的間隔,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謂的“腦膜炎地帶”,通常為7到10年。在這些流行率情況可高達1/1000年總人群,兩歲以下的兒童為1/100。非洲腦膜炎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個地區(qū),那里的腦膜炎發(fā)病率很高。它由(從西到東),岡比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紹,幾內亞,馬里,布基納法索,加納,尼日爾,尼日利亞,喀麥隆,乍得,中非共和國,蘇丹,南蘇丹,烏干達,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 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WHO)的通報,2015年,血清C群腦膜炎奈瑟菌在非洲腦膜炎流行地帶引起的最大規(guī)模的腦膜炎疫情發(fā)生,有8500例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疑似病例,其中包括573例死亡病例。B群腦膜炎球菌病在2000年和2015年之間的全球發(fā)病率顯示,在大多數(shù)國家每年發(fā)病率小于2/10,000人,在此相對低發(fā)病率的國家中,不同國家之間差異大。發(fā)病率明顯高的國家和地區(qū)有澳大利亞、歐洲、北美和南美;中國和印度僅有散發(fā)病例報告,除了南非之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幾乎沒有此病報告。以美國為代表,四價疫苗接種使得B群成為最常見血清群 W135群是一種不常見的腦膜炎球菌血清群,其最大的感染暴發(fā)是在2000年和2001年從沙特阿拉伯麥加返回的朝圣者中,有400多名病例。在亞洲、歐洲的幾個國家和美國檢測到相關病例。在美國出現(xiàn)3例,1例為返回的朝圣者,2例為朝圣者的接觸者。中國曾是A群腦膜炎球菌病腦膜炎球菌病高發(fā)國家,記載發(fā)生過5次全國性A群腦膜炎球菌病流行,各省份均有腦膜炎球菌病病例報告。20世紀80年代隨著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guī)劃并廣泛使用,腦膜炎球菌病發(fā)病率大幅下降。中國安徽省2003年至2005年暴發(fā)了新的血清群C群腦膜炎球菌病(72例中有10例暴發(fā))。分子鑒定發(fā)現(xiàn)此菌株(序列類型-4821)不屬于任何之前報道的序列類型,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毒力的譜系。2010年以來,腦膜炎球菌病報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安徽、四川、貴州和廣東等省份,主要流行和病例發(fā)生季節(jié)為冬春季。各年齡組人群均有腦膜炎球菌病病例報告,主要發(fā)生在<15歲人群。<5歲兒童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尤其是6月齡至2歲的嬰幼兒。不同菌群腦膜炎球菌病病例構成隨時間呈明顯變遷趨勢,A群腦膜炎球菌病病例構成總體呈減少趨勢,C群腦膜炎球菌病病例構成呈先增加后減少趨勢,B、W群和其他群(包括未分群)腦膜炎球菌病病例的構成則呈上升趨勢。腦膜炎球菌被認為是一個呼吸道病原體,最有可能是通過氣溶膠傳播。很明顯,在欠發(fā)達國家發(fā)病率高,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貧困和擁擠、惡劣的衛(wèi)生條件以及營養(yǎng)不良所致。群體免疫和與流行株相關的特殊毒力特性等因素導致感染的快速傳播。從一個東非和中非流行的克隆株分析表明此流行菌株大約7年之前在中亞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蔓延到沙特阿拉伯,然后通過從麥加朝圣者帶到非洲。當時許多從麥加回來的美國朝圣者被發(fā)現(xiàn)鼻咽部攜帶有這種流行菌株。鼻咽部腦膜炎球菌攜帶在該病原體傳播中的重要性和疾病的發(fā)展是從新兵入伍的經(jīng)驗中被認識的。在接種疫苗之前,美軍新兵營地腦膜炎球菌病流行感染是一個主要問題。在整個19世紀,在克里米亞和美國內戰(zhàn)的記錄,可以發(fā)現(xiàn)新兵的特別易感。新兵中的腦膜炎球菌流行是軍事動員的主要后果。結果,軍方參加了許多有關腦膜炎球菌疾病的重要研究,包括化學預防和免疫學方法的發(fā)展以預防感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軍意識到在流行病發(fā)生之前和期間,攜帶這種毒株的頻率增加了。隨著磺胺類藥物作為腦膜炎球菌疾病的早期抗菌藥物的問世,美國軍方對磺胺類藥物進行了化學預防,從而大大降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新兵的疾病發(fā)病率。戰(zhàn)爭結束后,青霉素G的供應極大地改善了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和敗血癥的治療,導致死亡率大幅下降。1963年,首次對磺胺類藥物產(chǎn)生抗藥性的報道出現(xiàn)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德堡,其中包括軍事人員?;酋0凡辉倌芸刂票茄蕚鞑?。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一些新兵訓練中心的腦膜炎球菌感染發(fā)生率達到了流行水平。美國軍方繼續(xù)進行化學預防,從而確定了利福平和米諾環(huán)素為有效藥物。美國軍隊在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疫苗的開發(fā)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疫苗成功地預防了新兵中的腦膜炎球菌疾病。 自從進行疫苗接種以來,1972年美國所有新兵都接種含有A群、C群、Y群和W135群多糖的四價疫苗,此后流行未再發(fā)生。在一項英國2507名大學生進行的研究中,在秋季學期腦膜炎球菌帶菌率有大幅上升。在學校的第一個星期(10月初),鼻帶菌率從7%上升到23%,那些住宿學生鼻帶菌率從10月初的14%上升到12月的34%。2000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ACIP)建議,大學應告知所有學生及其父母有關腦膜炎球菌疾病的風險和疫苗的可獲得性。播散性腦膜炎球菌感染診斷的金標準是從通常無菌的體液中分離出腦膜炎奈瑟菌,例如血液或腦脊液,較少情況下可以從例如滑液、胸腔積液或心包積液中分離到細菌。通過培養(yǎng)分離致病菌可以確定感染的病因并能夠進行抗生素敏感試驗。皮膚病灶的革蘭染色和培養(yǎng)可提高診斷檢出率。由于腦膜炎球菌感染的結果與開始抗菌和支持療法的速度有關,因此采取了許多方法來減少診斷時間。在凝集試驗中使用特定的抗莢膜抗血清可以用于腦膜炎奈瑟菌感染的早期床旁診斷。對于診斷腦膜炎球菌感染,聚合酶鏈反應(PCR)是一種敏感而快速的工具。革蘭染色可以發(fā)現(xiàn)特征性革蘭陰性雙球菌 早期診斷對腦膜炎球菌病患者的治療非常關鍵。所有突發(fā)發(fā)熱性疾病的患者(特別是有瘀點和/或腦膜刺激征的患者)的鑒別診斷都應考慮到腦膜炎球菌感染。疑似細菌性腦膜炎時,在等待腦脊液細菌生長、分離鑒定及藥敏結果期間,應對患者予以覆蓋最可能病原體的經(jīng)驗性治療。對于疑似細菌性腦膜炎的治療,推薦在等待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結果時給予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并聯(lián)合萬古霉素。血管系統(tǒng)衰竭和休克是腦膜炎球菌疾病的常見早期表現(xiàn),血管活性藥物和積極的補液治療是處理膿毒性休克所必需的。預防暴發(fā)性紫癜的關鍵在于早期積極地進行抗生素治療和血管灌注支持。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對病變進行手術清創(chuàng)和皮膚移植。手指/足趾或肢體深部壞死可能需要截肢。在抗生素和免疫血清治療問世前,腦膜炎球菌感染的死亡率為70%-90%。20世紀30年代晚期出現(xiàn)磺胺類藥物后(隨后10年青霉素問世),腦膜炎球菌病的預后得到了顯著改善。盡管目前支持治療有了很大進展,但這種死亡率水平仍與20世紀60年代后期相近。根據(jù)CDC的報道,目前美國該疾病的死亡率為10%-15%。腦膜炎球菌感染的預防方法包括在識別指示病例后的抗生素化學預防、在疑似或確診腦膜炎奈瑟菌感染患者開始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療后持續(xù)24小時采取飛沫傳播預防措施、暴露前進行疫苗接種,以及避免危險因素。由于密切接觸者中繼發(fā)病例的發(fā)生率在指示病例起病后不久最高,所以應盡早(最好在確認指示病例后24小時內)給予抗生素預防。在暴露于指示病例后14日以上給予化學預防很可能作用有限,甚至沒有作用?;瘜W預防可以選用利福平、環(huán)丙沙星和頭孢曲松。對于侵襲性腦膜炎球菌疾病患者,采用頭孢曲松或其他三代頭孢菌素之外的其他藥物進行全身治療不能可靠地根除鼻咽部攜帶的腦膜炎奈瑟菌。因此,如果采用其他藥物治療,則患者應在出院前接受頭孢曲松來清除鼻咽部攜帶菌,以防止隨后將病原菌傳播給密切接觸者。1907年,有學者嘗試腦膜炎球菌滅活全菌體疫苗和外毒素疫苗,最終因不良反應大且免疫效果差而被放棄。Gotschlich等在20世紀60年代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在腦膜炎奈瑟菌的培養(yǎng)液中提取大分子莢膜多糖抗原,研制成功MPV?AC。隨后陸續(xù)研制出以莢膜多糖為基礎的MPV?A、MPV?C和MPV?ACYW。為了提高莢膜多糖抗原在<1歲嬰兒中的免疫效果,20世紀90年代首先由美國Chiron公司和Wyeth公司利用白喉毒素的無毒突變體(CRM197)、Baxter利用破傷風類毒素(TT)為蛋白載體研制成功MPCV?AC。2005年,MPCV?ACYW研制成功,增強了腦膜炎球菌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目前中國上市的腦膜炎球菌疫苗包括MPV、MPCV和含MPCV的聯(lián)合疫苗。MPV包括MPV?A、MPV?AC和ACYW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YW); MPCV包括MPCV?AC;為減少疫苗免疫接種劑次,2014年中國批準上市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lián)合疫苗(MPCV?AC?Hib)。遵照《國家免疫規(guī)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的規(guī)定MPV?A接種2劑次,分別于6月齡、9月齡各接種1劑,各劑次間隔至少3個月。MPV?AC接種2劑次,分別于3周歲、6周歲各接種1劑,各劑次間隔至少3年。MPV?AC第1劑與MPV?A第2劑,間隔至少1年。2019年初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頒布預防接種專家共識 3~23月齡嬰幼兒,基礎免疫完成2~3劑次,各劑次間隔至少1個月,可視為完成國家免疫規(guī)劃腦膜炎球菌疫苗的基礎免疫,間隔5年需加強免疫1劑次MPCV?AC。 ≥2歲人群接種1劑次MPCV?AC,間隔5年需加強免疫1劑次MPCV?AC。
2~5月齡:基礎免疫3劑次,各劑次間隔至少1個月。 6~11月齡:基礎免疫2劑次,各劑次間隔至少1個月。 12~71月齡:基礎免疫1劑次。 完成MPCV?AC?Hib基礎免疫者:可視為完成國家免疫規(guī)劃腦膜炎球菌疫苗的基礎免疫,需在基礎免疫后間隔5年加強免疫1劑次MPCV?AC。≤12月齡完成MPCV?AC?Hib基礎免疫者,需在18月齡時加強免疫1劑次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結合疫苗,12~71月齡完成MPCV?AC?Hib基礎免疫者,不需要加強免疫Hib結合疫苗。
不建議MPV?ACYW用于<2歲兒童的腦膜炎球菌疫苗的基礎免疫。 3和6歲兒童的加強免疫可使用MPV?ACYW替代MPV?AC。 腦膜炎球菌疫苗的安全性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無論是接種MPV、MPCV以及MPCV?AC?Hib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常見的局部反應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常見的全身反應為發(fā)熱和過敏,大多表現(xiàn)較輕,可自行緩解,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MPCV免疫原性和持久性要優(yōu)于MPV,但我國尚未列入免疫規(guī)劃疫苗,應全面收集、開展流行病學、疫苗學和衛(wèi)生經(jīng)濟學等多方面研究,腦膜炎球菌疫苗免疫接種策略修訂時應考慮MPCV替代MPV的科學性和可行性。B群腦膜炎球菌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血清群之一,近年來中國B群腦膜炎球菌病病例上升趨勢明顯。國際上已廣泛應用多種類型B群腦膜炎球菌疫苗,中國尚無B群腦膜炎球菌疫苗,應加強引導和重點支持中國B群腦膜炎球菌疫苗研發(fā)。下面來總結一下,從三十八講開始,我們連續(xù)介紹了三種引起腦膜炎的細菌(肺炎鏈球菌、李斯特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流行特征和臨床表現(xiàn)各有不同。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腦膜炎球菌病具有烈性傳染病的兩個特征:傳染性強和病死率高,人類為了應對其造成的危害,一面通過抗生素來治療患者,同時通過疫苗來造成群體免疫以使整個人群獲得免疫保護。腦膜炎奈瑟菌與其他細菌不同之處在于其特別容易造成中樞感染和誘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其多種多樣的血清型,目前的疫苗和抗感染治療均不能稱得上完美。今天留給大家的問題是腦膜炎奈瑟菌是一種革蘭陰性的球菌,你回憶一下,我們在之前的講座中還提到過他的一個兄弟,你記得是哪個嗎?在微生物實驗室中又該如何來鑒別這兩個長得挺像的兄弟呢?歡迎您在留言區(qū)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您覺得本講對您有幫助也請您在朋友圈分享給您的朋友,大家一起學習傳染病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