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為清代康乾時期的著名醫(yī)家,一生著述頗豐,其中《雜病源流犀燭》是其的代表著作。該書為一部探析中醫(yī)證治源流的專書.,也是其臨床心得的總結(jié)。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沈氏以臟腑門進行分類,整理各類病證,先分析病證概念,后論述生理病理,再論其治法方劑及名家論述。其中對脾胃病證的理論闡述及辨治系統(tǒng)明了,選方用藥亦多有見解。 一、脾胃病證的辨治 1.辨病機 (1)胃痛。沈氏認為大多因邪犯胃脘而引起,“如食積痰飲瘀血,皆貯于胃中者,故其為病而痛,為胃脘痛也”。因外吸涼風(fēng),內(nèi)食冷物,卒然痛者,宜用二陳湯加草蔻仁、干姜、吳茱萸。因寒者,宜用草果、厚樸、良姜、菖蒲;寒且甚者,宜用蓽澄茄。因火者,宜用清中湯。因瘀血者,宜用桃仁承氣湯。因氣壅者,宜用沉香降氣湯。因酒者,宜用干姜、蔻仁、砂仁。因痰者,宜用南星安中湯;如痰甚者,加煅白螺螄殼;有痰火者,宜用白礬、朱砂,醋糊丸,姜湯下。因諸蟲者,宜用剪紅丸。因食而按之滿痛者,宜用大柴胡湯。胃痛的病機又分虛實兩端,按之痛止者為虛,宜用參術(shù)散,按之痛反甚者為實,宜用梔萸丸。 (2)嘔吐。沈氏認為因脾胃虛弱所致。因本于脾虛,故易被其他病理困素所侵犯,或為寒氣所客,或為飲食所傷,或為痰涎所聚,應(yīng)察其虛實病機而分治之。 2.辨體質(zhì) (1)泄瀉。沈氏認為老人泄瀉的治療,應(yīng)不同于一般泄瀉洽法。不可拘泥于滲泄、分利之祛?!耙匀松迨?,升氣少,降氣多,滲泄分利,是降而益降,益其陰而重竭其陰也,必用升提陽氣之品”,根據(jù)老人的體質(zhì)特點,宜選用升麻、柴胡、獨活、防風(fēng)、甘草,佐以白術(shù)、附子、補骨脂,升陽舉陷,健脾益氣。 (2)大便不通。沈氏認為婦人產(chǎn)后便秘因失血過多,津液亡失,宜用八珍湯化裁,而婦人風(fēng)秘者則宜用大麻仁丸。老人便秘各有原因,不可一概施用硝黃,以“老年氣血虛津液往往不足,切不可輕用硝黃,恐重竭其溥液,致秘結(jié)更甚也”。若因腸胃積熱,宜用疏風(fēng)順氣元。若因風(fēng)秘,宜用小皂角丸。若虛而兼風(fēng)秘,宜用二仁丸;若虛而兼氣秘,宜用橘杏丸;若虛而兼血秘,宜用蘇麻粥、三仁粥。沈氏對于便秘以脾約丸主之,認為只宜古,而不盡宜于今。“蓋古人壯實,開泄猶可,今人氣血多有不充。此丸以大黃為君,當大病后,或東南人虛贏,恐雖熱甚,而偶誤服此,必脾愈弱而腸愈燥也?!敝灰水敋w潤燥湯、蓯沉丸、潤腸丸以滋養(yǎng)陰血。治療時需審知其人體質(zhì)強弱與否,若熱結(jié)太甚,或西北充實之人,猶可似脾約丸投之,否則應(yīng)謹慎使用。 二.脾胃病證的選方 1.二陳湯 二陳湯是燥濕化痰之主方,方中半夏為君,陳皮為臣,佐以茯苓,甘草為使。沈氏以其為基礎(chǔ)進行化裁,運用于胃痛、嘔吐、泄瀉等多種脾胃病證。如外吸冷風(fēng),內(nèi)食冷物之胃痛另加草蔻仁、干姜、吳茱萸。因火而胃痛者另加黃連、山梔、草蔻仁、生姜。虛而挾熱之嘔吐另加山梔、黃連、竹茹、枇杷葉、葛根、姜汁、蘆根。痰滿胸喉之嘔吐另加枳‘實、砂仁、桔梗、厚樸、姜汁。素本中寒,用熱藥太過至嘔逆者另加沉香、白蔻仁。由怒中飲食嘔吐,胸滿膈脹,關(guān)格不通者另加木香、青皮。濕痰留于肺中,大腸不固之泄瀉另加海浮石、青黛、黃芩、神曲、姜汁、竹瀝。 2.理中湯 理中湯是溫中散寒之主方,方中干姜為君,人參為臣,佐以白術(shù),甘草為使。沈氏治療虛寒證候的脾胃病證均選用此方,如虛寒之胃痛,邪在下脘之嘔吐,虛而挾寒之嘔吐,客寒犯胃之嘔吐,反胃等。又如嘔吐由七情得者,用理中湯加烏藥、木香、沉香。泄瀉因濕兼寒者,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果。 (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0533-7538787)聲明,本網(wǎng)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
|
來自: 建明的中醫(yī)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