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女孩正很開心的玩球,另一個孩子跑過來想一起玩。 小女孩不樂意,抱緊手上的皮球,向媽媽求救。 媽媽:你是姐姐,要懂事,把這個給妹妹! 小女孩嘟著嘴搖了搖頭。 媽媽:你是不是要做一個小氣,讓人討厭的孩子??? 孩子抱著皮球,眼睛盯著地面,就是不動。媽媽有點不耐煩了。 媽媽:你這樣,下次媽媽就不帶你來了。 女孩委屈地把皮球讓了出去,默默蹲在地上劃沙子。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而爭搶打架的時候,我們?yōu)榱嗣孀?、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朋友、為了讓孩子不自私,常常逼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來化解沖突。 但這種讓一方白白犧牲的分享,很容易讓孩子覺得不公平,孩子的痛苦沒有被看見、孩子的權利被忽視,所以孩子選擇用拒絕來表達自己。 在教孩子分享時,父母需要理解2件事情: 1. 分享不是讓孩子一無所有,而是學會共同享有。 2. 重要的不是分享的動作,而是讓孩子覺得公平、心甘情愿的分享。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一、尊重孩子,培養(yǎng)習慣 在生命之初的幾年里,孩子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理所當然地以為“我喜歡的,就是我的;我拿到的,就是我的;我看到的,也是我的……”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逐漸的社會化,他們才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識。 所以家長不要在孩子尚未準備好時,強迫他與人分享,這會讓他對分享產(chǎn)生誤解——他無法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反而是被剝奪的不爽! 我們只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的促進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周末邀請朋友來家里,共同分享美食;家長看完的書饋贈給他人……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明白分享帶來的人際間的愉悅。 二、產(chǎn)生共情、建立規(guī)則 讓孩子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是非常痛苦的,父母要與孩子產(chǎn)生共情,理解孩子的痛苦,我們可以抱抱他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如果把它給別人,你會有些不舍得?!?/p> 然后,將分配的難題拋給孩子:“現(xiàn)在你和妹妹都很想玩這個玩具,你覺得怎么做最公平?” 這時引導孩子考慮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案。孩子也許會妥協(xié)說:給弟弟玩兒5分鐘。 當孩子答應分享或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后,父母的態(tài)度非常關鍵。 父母可以承諾孩子:“媽媽很高興你做出這個決定,現(xiàn)在媽媽做裁判,一定會在5分鐘之后提醒妹妹,把玩具還給你?!辈⑶邑撠煹卦?分鐘之后要回玩具。 這種做法就是讓孩子知道“分享”是公平的,你不是在奉獻和犧牲,而是在共享玩具。 三、尊重他人的物權 當孩子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出榜樣,例如,領著孩子走到別人身邊,說“小姐姐好,能不能借我你的小汽車玩一玩,我把我的小皮球借給你玩?!?/p> 通過這樣的語言引導,孩子不僅能夠學習尊重他人物權,也可以初步形成“你的”和“我的”、“借”和“還”的概念。如果對方不愿意,也別要求孩子分享。 分享的根本要義在于:自愿和快樂!否則,“分享”就成了強取豪奪。 因此,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 孩子的事情,先讓他自己處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什么態(tài)度,采取了什么行動;如果局面很僵,家長再幫忙解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