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醫(yī)藥基礎知識 第一節(jié) 藏醫(yī)藥基礎知識 一、藏藥的概念 一、藏藥的概念 在藏族醫(yī)學理論指導下配制和應用的藥物稱為藏藥。 二、藏醫(yī)基礎知識 (一)五元學說 五元即土、水、火、風、空五種物質(zhì)元素。 (二)三因?qū)W說 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種因素。三因?qū)W說以三種因素的屬性、功能、生克制約關系解 釋人體生理、病理及治療機理等醫(yī)學內(nèi)容。三因源于五元,“隆”與五元的“風”相同;“赤巴”為火;“培根”,“培”為水,“根”為土。三因素依次大體相當中醫(yī)的氣、火、津液。但藏醫(yī)所說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兩方面的概念。 (三)陰陽(寒熱)學說 陰與陽代表兩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互關聯(lián)而又矛盾的事物的現(xiàn)象。 (四)治療方法 有平息法、補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療法、瀉下法、藥浴法、擦涂法、手術法、催吐法、滴鼻法、緩導瀉法、峻導瀉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針穿刺法、放血療法、火灸等18種。 三、藏藥基礎知識 (一)藏藥理論 藏藥與五元: 土元為藥物生長之本源,水元為藥物生長的濕能,火元為藥物生長的熱源,風元為藥物生長的動力,空元為藥物生長提供空間,五元缺一不可。 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六味甘、酸、咸、苦、辛、澀。藥物氣味由藥物中的五元所決定。 土和水元生甘味; 火和土元生酸味; 火和水元生咸味; 水和風元生苦味; 火和風元生辛味; 土和風元生澀味。 三化味:藥物或食物進入胃后,被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等三胃火依次消化,藥物和食物的甘味和咸味消化后成為甘味;酸味消化后仍為酸味;苦、辛、澀味消化后成為苦味。消化后的甘、酸、苦三味謂之三化味。 甘味能醫(yī)治赤巴病和隆病, 酸味能醫(yī)治隆病和培根病, 苦味能治赤巴病和培根病。 八性:重、膩、涼、鈍、輕、糙、 熱、銳。 八性源于五元,其中土元偏盛藥物性能則重、膩;水元偏盛藥物性能則涼、鈍;火 元偏盛藥物性能則熱、銳;風元偏盛藥物性能則輕、糙。重、膩兩性對治特性為輕、糙的隆?。粵?、鈍兩性對治特性為熱、銳的赤巴?。? 輕、糙、熱、銳四性對治特性為重、柔、寒、鈍的培根病。 十七效:柔、重、溫、膩、穩(wěn)、寒、鈍、涼、軟、稀、燥、干、熱、輕、銳、糙、浮。 (二)配伍 配伍方法:根據(jù)上述藥物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論,藏醫(yī)在配方時形成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 (三)劑型 藏藥的劑型主要有湯劑、散劑、丸劑、糊 劑、酥油丸、灰丹劑、膏劑、藥酒、膠囊等。 (四)用藥禁忌 配伍禁忌 性質(zhì)相反的藥物不可配伍于同一方劑中 飲食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 5.部分重要常用方劑簡介 藏醫(yī)藥基礎知識 第二節(jié) 蒙醫(yī)藥基礎知識 一、蒙藥的概念 在蒙古族醫(yī)學理論指導下配制和應用的藥 物稱為蒙藥。 二、蒙醫(yī)基礎知識 蒙醫(yī)學以陰陽五行、五元學說理論為指導, 貫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內(nèi)容包括三根理論、七素三穢的物質(zhì)基礎、辨證施治的基本方法等。 (一)三根 “赫依”、“希日”、“巴達干”為三根,是人體的本基?!昂找馈睂傥逶畾猓行?,是生命活動(包括語言思維)動力的支配者; “希日”屬五元之火,是機體陽或熱能的基物; “巴達干”屬五元之土和水, 是機體陰或寒性的基物 (二)七素 又稱七精。分別為精華、血、肉、脂、骨、 髓及紅或白精,是機體的構(gòu)成物質(zhì)。 (三)三穢 稠、稀、汗等三種排泄物,是七素生化過程中的產(chǎn)物,對診治疾病有重要參照意義。 (四)蒙醫(yī)辨證施治主要內(nèi)容 包括治則、立法、處方、療術等。通過寒 或熱藥平息,峻或緩攻瀉,剛或柔外治,宜或忌食譜,重或輕起居等十種措施,根據(jù)病情采 用熟、清、解、溫、補、和、汗、吐、下、燥、殺等具體療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三、蒙藥基礎知識 (一)蒙藥理論 蒙藥是蒙古族醫(yī)學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理論當然對應吻合蒙醫(yī)基礎理論。蒙藥的采集、加工和配制以及應用,均有獨特的理論在指導。 藥味 藥物有不同的味道,蒙藥有六種藥味,即 甘、酸、咸、苦、辛、澀。這些味道是五元的元素(土、水、火、氣、空)在藥物形成過程中所造就程度和參與的量不同而形成。認為一 個獨立的藥味以兩個元素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 甘味以土、水含量為主。 酸味以火、土含量為主。 咸味以水、火含量為主。 苦味以水、氣含量為主。 辛味以火、氣含量為主。 澀味以土、氣含量為主。 (二)蒙醫(yī)配伍 蒙醫(yī)用藥基本方式是用數(shù)味藥配制而成的成方,稱為方劑。方劑的配制有其固有的理論依據(jù)。其主要內(nèi)容有組方依據(jù)、配方準則及傳統(tǒng)劑型等,統(tǒng)稱為配方原則。 (三)傳統(tǒng)劑型 蒙藥的傳統(tǒng)劑型有8種。 湯劑(湯散)按處方調(diào)配研為80目粗末,分裝備用。常用量為3 ~5g/次,煎湯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也可煎湯外熏、洗、泡、滴。適用于急癥、輕病及發(fā)病初期的引熟性治療。 散劑:按處方調(diào)配研為100目細末,混勻,分裝 備用。常用量為15 ~3g/次,白開水或調(diào)引送服,或調(diào)糊外敷。適用于發(fā)病中期的主攻病邪。 丸劑:按處方調(diào)配研為100 ~ 120目細末,混勻后,以水、煉蜜等賦形滾成球形丸,一般為黃豆大?。藴室?guī)定每丸為lg)顆粒,有的外用 朱砂等掛衣,晾干分裝。除因含劇毒藥物而另 有規(guī)定外,常用量一般為11?15粒/次,白開水或調(diào)引送服。適合于病程后期的除根和慢性頑癥的治療。 膏劑:一般為單味藥的干浸膏或稠浸膏,也有多 味處方膏。常用量參照湯劑量折算。適用于熱 性頑癥的治療。 灰劑:按處方配齊,悶鍛成灰,研細,分裝備用。常用量和用法同散劑。適合于寒證經(jīng)久不愈者。 油劑:按處方配齊,煎煮提取,取汁濃縮至適量, 再加鮮奶和奶油,耗至無水分,去渣取油,煉蜜、煉蔗糖、白糖,有的還加處方規(guī)定的加 味奶粉,混勻,制成4大小油丸,放涼后密閉于瓷器內(nèi)備用。屬滋補藥,每日吃1丸。適用于年邁體弱者的滋補和久病體虛、腎虛的治療。此外還有攪全劑與酒劑,現(xiàn)已不常用。 (四)用藥方法 蒙醫(yī)有口服、外敷、外涂、洗、泡、漱、 熏、吸、噴、灌腸、腔內(nèi)滴等用藥方法。其中口服最為多用,是蒙醫(yī)傳統(tǒng)用藥的主要途徑。 (五)用藥劑量 常用劑量:蒙醫(yī)用藥劑量較明確而恒定。按成人計, 湯劑:每次3~5g, —日3~4次;散劑:每次 1.5~3g, —日2~3次;丸劑(除毒麻藥外): 每次11~15粒,一日1~2次。 兒童用藥劑量,按成人劑量的1/8以下,1~5歲童按成人劑量的1/4, 6?15歲兒童,按成人劑量的1/2分別計算用藥。 (六)用藥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一般毒劇、刺激性藥、峻烈瀉劑和具有稀 血(活血)、破痞功能的藥孕婦禁用;緩瀉劑和具有利尿、活血化疲功能的藥孕婦慎用。 病證用藥禁忌:一定要辨別病證的寒熱性質(zhì),對熱證忌熱、 溫性藥;對寒證忌寒、涼性藥。 老年、兒童用藥禁忌:對老年、兒童一般禁用峻瀉劑和內(nèi)有草烏且味數(shù)少的制劑。 飲食禁忌:用藥期間盡可能忌食過寒或過熱性、酸、辣等刺激性食品和生水、生食物,以及具有與 病證不和的飲食。另外,蒙醫(yī)認為濃茶、豬肉、山羊肉和蕎麥等,為用藥期間必忌之飲食。 第三節(jié) 維吾爾醫(yī)藥基礎知識 一、維吾爾藥的概念 在維吾爾醫(yī)理論指導下,通過藥性及功能 分類而進行配制和應用的藥物稱為維吾爾藥。 二、維吾爾醫(yī)基礎知識 愛日康(四大物質(zhì))學說:包括火、氣、水、土四大元素。 密雜吉(氣質(zhì))學說:包括8種正常氣質(zhì)(熱、濕、寒、干、干熱、濕熱、濕寒,干寒)和8種異常氣質(zhì)。 合立體(體液)學說:包括4種正常體液(膽液質(zhì)、血液質(zhì)、黏液質(zhì)、黑膽質(zhì))和4種異常體液。 艾雜(器官)學說:包括三大支配器官(腦、心、肝)和主要被支配器官(肝、肺、胃、膽、腸、脾、腎) 和次要被支配器官(骨骼、肌筋、韌帶、腱膜、脂肪、皮膚、毛發(fā)、指甲)。 庫外提(力)學說:包括生命力、精神力(12種)和自然力(7種)。 臺比艾提(素質(zhì))學說:說明它是支配人體一切正常活動,如果出現(xiàn)異常能量及時糾正,從而能預防各種疾病的力量。 艾非阿勒(形)與艾爾瓦(神)學說:說明形是人的年齡(老?。Ⅲw形(胖 瘦)、性別(男女)等差別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說明神是輸送4種體液和產(chǎn)生支配器官力量的力。 賽艾提(健康)學說:說明健康必要的8種條件。 買熱孜(疾?。W說:包括氣質(zhì)失調(diào)型疾?。w液型及非體液型各8種)、形狀改變型疾病、結(jié)構(gòu)損傷型疾病三大類型及病級、病期、病危等。 臺西合斯(診斷)學說:包括七診(除了望、聞、問、切以外,還有尿診、便診和痰診),其中對脈診、尿診較為重視。 波核浪(危象)學說:說明人體素質(zhì)與疾病斗爭的高潮時刻,及其定義、種類、危象前后表現(xiàn)、危象發(fā)生日期、 危象對療效和預后的影響等。 依拉吉(治療)學說:包括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治療原則為:調(diào)整失調(diào)氣質(zhì),平衡失調(diào)體液,表根緩急,助防祛邪,七因制宣和及治防變。治療方法又分為護理療法、食物療法、藥物療法和用手療法。 三、維吾爾藥基礎知識 藥物的藥性不但分為熱、濕、寒、干四種,而且相當部分的藥物具有混合的藥性,即:干熱、濕熱、濕寒、干寒。一部分藥物的藥性為平和,即平。 藥性級別 維吾爾醫(yī)根據(jù)藥物性質(zhì)的強弱不同,將它分為四級:1、2、3、4級。1級為藥性最弱,4級為藥性最強。 方劑的命名 以主藥名稱命名如:買朱尼達瓦衣米西克(蜜膏)等,該方由16種單味藥組成,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藥為“麝香”,維吾爾醫(yī)稱麝香為“米西克”,故該方以此得名。 以所起的作用命名如:艾比衣密薩克(小丸)等,維吾爾醫(yī)中“衣密薩克”為固精之意,故該方以此得名。 以發(fā)明人的名稱命名如:買朱尼加拉里丁和田尼(蜜膏)等,維吾爾語中“加拉里丁和田尼”為古代和田維吾爾名醫(yī)加拉里之意,該買朱尼(蜜膏)為該發(fā)明人名稱命名的方劑。 以所治的疾病名稱命名如:庫日斯孜亞比提(片)等,維吾爾醫(yī)中“孜亞比提”為糖尿病之意,該庫日斯(片劑)為疾病名稱命名的方劑。 以方劑口味命名如:熱維改尼巴旦木臺里合(油)等,維吾爾醫(yī)中“臺里合”為苦之意,該熱維改尼(油劑)為方劑口味命名的方劑。 以方劑藥性命名如:蘇福非蘇仁江阿日(散)等,維吾爾醫(yī)中“阿日”為熱性之意,該蘇福非(散劑)為方劑藥性命名的方劑。 以方劑的大小命名如:羅補比開比日(仁膏)、羅補比賽各日(仁膏)等,維吾 爾醫(yī)中“開比日”為大之意,“賽各日”為小之意,該兩種規(guī)格的羅補比(仁膏)為以方劑的大小命名的方劑。 (三)制劑和劑型 根據(jù)維吾爾藥的性質(zhì)和治療的需求,維吾爾藥制劑劑型為四大類:膏狀制劑、硬狀制劑、散狀制劑、液狀制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