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15:07:32人民論壇網(wǎng)埃塞俄比亞空難讓我們在為逝者默哀祈禱的同時,也不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世事無常,且行且珍惜”!于是很自然地又會想起“我是誰”、“我到底為什么而活著”、“我改怎樣活”等一系列我們從孩童懵懵懂懂時就開始思考的人生問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或許直到我們有一天離開人世時也都不見得能夠找到真正準確的答案,也不見得能夠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諦到底是什么! 我是誰?——我只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塵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短的人生百年,我們總是在四季輪回,生命交替中不斷地成長,同時也慢慢地老去。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從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在父母眼里,我們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在伴侶眼里我們是可以毫無掩飾地展現(xiàn)自己天真與脆弱一面的知心伙伴,是彼此可以相互取暖相偎相依不離不棄的另一個自己,在領導和同事眼里,我們是那個可以披星戴月玩命工作又不知疲倦的拼命三郎……。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扮演著太多太多的角色。在家里,我們是兒女、是父母,在外面,我們是領導、是職員。我們可能是教師、也可能是媒體人、抑或是IT工作者等等。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途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總會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當然同時也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與使命?!拔沂钦l”?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標簽或符號,一個社會生活中的身份或地位,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或知名度等就能簡單詮釋的,這些因素只能夠像坐標一樣鎖定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但卻無法真正回答“我到底是誰”的問題!每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感恩的心》里那句歌詞“我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土”。生命是神奇的,是偶然的,是父母愛的結晶與見證,也是大自然的眷顧與鬼斧神工的杰作!從呱呱墜地那時起,我們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與尊尊教誨,需要親朋好友的關心與愛護,需要老師的教育與引導,需要社會的熏染與歷煉,需要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與不斷滿足,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全。我們既是獨特而獨立的個體存在,但更是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中的一份子,一個及其微小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信息化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信息時代的社會背景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獨善其身,我們總是生活在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之中?;卮稹拔沂钦l”的問題,離不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離不開我們所處的社會關系,離不開對茫茫宇宙的客觀認知。“我是誰”?我個人覺得,我們只是浩瀚的宇宙中及其微小的個體存在,我們來源于自然最終又回歸于自然,我們產(chǎn)生于偶然最終又消失于突然,我們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逐漸走向死亡,我們的每一天都向死亡更近了一步,人生只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努力、不斷奮斗、不斷體驗、不斷感知的過程,每一個人生的階段,只是我們?nèi)松贸痰囊粋€驛站,都不是最終的終點,都將成為過去,我們的一生都在以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回答著、解讀著、詮釋著“我是誰”的問題。有的人回答得很精彩,有的人回答得不盡人意,但是都沒關系,只要我們曾經(jīng)努力過,曾經(jīng)為之而奮斗過,就是最好的答案,就無愧于人生。 我為什么活著?——我為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而活著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对娊?jīng)》里的這句話似乎替我們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馬克思也曾經(jīng)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薄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有人會說這太膚淺、太實際、太功利,太俗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一天都需要面對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現(xiàn)實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地解決,我們就難以更好地以實際行動去踐行“我是誰”的問題,就難以真正擔負起家庭、社會、親朋所托付的責任與使命。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去努力去奮斗本是人之常情。我國實現(xiàn)了從富起來、到站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要矛盾也已轉(zhuǎn)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對人民利益的尊重與滿足就是對人民的最大的保護與愛護。每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或物質(zhì)的,或精神的追求,這本無可厚非。正是因為有了需求,才有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才產(chǎn)生了科技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才會推動社會不斷的發(fā)展進步,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軌跡。人一旦沒有了需求,也就沒有了動力。因為沒有了需求,就沒有了希望,就不會產(chǎn)生理想與現(xiàn)實的摩擦與碰撞,就不會有動力去求發(fā)展、謀進步。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用通俗的話來說是我們的需求,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成就動機,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內(nèi)部矛盾,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發(fā)展動力,用經(jīng)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新的引擎……,不管從什么學科,從什么視角來說,雖然表述不同,但實質(zhì)都是一樣的,即“利益”,只不過這個“利益”可能是物質(zhì)層面的,也可能是精神層面的,抑或是物質(zhì)與精神兩者兼而有之。那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為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單純利益而活著嗎?甚至為此而不惜回歸赤裸的叢林規(guī)則嗎?毫無疑問,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人之為人就在于他(她)不同于動物的社會性屬性。我們的社會性具體就體現(xiàn)在我們的價值追求,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炊钪膯栴},人生的動力是什么的問題。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用我們普通老百姓的話來說我認為我們是為了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而活著。只不過需要一定的利益滿足,或物質(zhì)的、或精神的,我們才能夠?qū)崿F(xiàn)對幸福與美好的期待。在這里我們要清楚,“利益”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使我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的手段,而不是我們幸福與美好生活本身。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太多的人本末倒置,把“手段”混淆成“目的”,所以體現(xiàn)出來的是功利化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向,被“利益”所異化,它本應是為我們的幸福美好生活服務的,為我們的人生目的服務的,但卻成了奴役我們忙碌奔波的主宰?!拔跷跞寥两詾槔麃恚跷跞寥两詾槔?。“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說的是現(xiàn)象,但是,我們要真正弄明“為什么活著”的問題,就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分清“手段”與“目的”的區(qū)別,真正把人生的幸福把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實現(xiàn)幸福的手段所異化,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這就需要我們要把握好度,要處理好“手段”與“目的”之間相互的辯證關系。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問題——“我們該怎么活”的問題。 我該怎么活?——我要充滿愛且真實地活著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本是用來描寫貌美女子的詩句,現(xiàn)代人引申用以說明把握度的重要性。對“度”的把握,是我們一生都需要修煉的難題,也是一生的必修課。過猶不及,知足常樂,物極必反、,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這些古語都意在于勸誡我們要重視把握好“度”的重要意義。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對“我們該怎么活”這一問題的把握,實際上就是對“度”的把握。“度”是一個哲學概念,要放在具體的關系中去考察。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而言,無外乎要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自我與自然與宇宙,自我與內(nèi)心之間的辨證關系,無外乎要在這三對關系范疇中不斷地做出選擇,把握好尺度,尋找平衡點。 就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而言,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現(xiàn)實的立體的人,我們既要自愛、自重,尊重自我的獨特性,要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灑脫、釋然、勇氣、與個性,但同時又要有“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肝膽相照、同舟共濟、同甘共苦、休戚與共的家國情懷。一方面,我們要懂得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要懂得只有自尊,才能更好地做到他尊。我們不需要做完全放棄自我而成全他人的苦行僧,每一個個體好了,家國也就好了,社會和天下也就好了。愛好自己是我們每個人最為基本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另一方面,事物總是彼此聯(lián)系的,我們每個人從開始孕育的那一刻起甚至是從更早的時候開始就從來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總是與他人與社會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論是從自我的狹隘立場來看 ,還是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看,無論是從功利的視角來看,還是從責任、使命、道義的人生格局的視角來看,只有更好地尊重了別人,更好地滿足了別人的需要,只有作為一個個體更為自愿自然地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才能在成就別人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格局、所說的胸懷,也即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說的就是要我們固守本分,充分認識自己只是社會中一份子的角色扮演,充分尊重社會規(guī)律,懂得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彼此聯(lián)系的道理,既做好自己,又要顧及他人與社會,這樣才能打開局面,形成格局。這就需要權衡好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體的小我與社會的大我,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之間的辨證關系,把握好“度”,做到利人即利己的雙贏與多贏,也就是所說的命運共同。但有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把自我過于放大,過于膨脹,從而導致追求有悖于規(guī)律的過分奢望 ,做出有悖于常理的失范行為,最終導致與家庭成員的不和諧不幸福,與他人與社會的不合拍不同步。我們應該懂得我們每個人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過于注重自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只能讓我們做出違背社會倫理的蠢事而四處碰壁、遍體鱗傷、事與愿違?!皭廴苏撸撕銗壑?;敬人者, 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為了名利,絞盡腦汁,勾心斗角,因為偶然的因素,可能會短期地如愿以償,但就長遠而言,偶然畢竟無法取代更無法改變必然,違背規(guī)律而動自然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薄盁o命無常,修德為要?!彪m然我們要有“人定勝天”的浩然氣魄,看到人之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任何自由都是與必然緊密相連的,都是建立在對規(guī)律的尊重與遵從基礎之上的,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建立在必然基礎之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這里的“必然”就是“規(guī)律”。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都是社會鏈條中及其微弱的一個組成部分,違背這一社會規(guī)律而淪為自我私欲的奴隸和附庸,自然會導致從不斷地自我膨脹、走向自以為是、再到自私自利,最終導致自食其果,帶給自己的只能是傷人傷己的悲慘結局。明朝赫赫有名的崇禎皇帝最后以自縊身亡而慘淡收場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性格自大,自以為是,自私自利,殺害忠臣,最終走進了自己親手制造的墳墓,自食其果,悲慘謝幕?!八梢暂d舟,亦可以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要合理擺正自己的位置,懂得利人即利己的道理,要懂得尊重他人、寬容他人、感恩他人,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與愛護。真正的幸福美好來源于內(nèi)心的平和,而內(nèi)心的平和來自于對真善美的還原與追求,來源于對正義的維護,來源于對規(guī)律的尊重,而不是寸利必得,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短視和愚昧。 就自我與自然與宇宙的辯證關系而言,我們的生命來源于自然,最終也必將回歸于自然,我們本就是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和諧相處,是人類生態(tài)美學的最高境界。只有經(jīng)歷了外在的人與自然的“物性”和諧,才能真正走向內(nèi)在的“心性”和諧,才能找到真正的內(nèi)心平和與寧靜,從而走向幸福美好的人生狀態(tài)。很喜歡“我本是一粒塵?!边@句話。是自然孕育了并供養(yǎng)著我們的生命,也終歸有一天,我們會撒手人寰,化作一縷青煙,回歸自然的懷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又將赤裸裸地離開。科學經(jīng)營生命的關鍵在于正確對待物我之間的關系,還原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與短視,與自然和諧共處?!吧缰郏d不動太多物欲,掌握生命和健康的方法只有在物質(zhì)上得以尋找?!?“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是自古至今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意在于勸誡我們要懂得知足常樂、要學會克制欲望,明白適可而止,切忌貪得無厭,淪為欲望的奴隸與附庸。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異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達,隨著人們改變自然能力的不斷提升,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 ,物質(zhì)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條件與生活水平縱向地比也是越來越好了,但洋溢在人們臉上的幸福與滿足似乎卻沒有想象中的同步正向增長,面對山珍海味卻“食之無味”,睡在松軟的席夢思床上卻“夜不能寐”的現(xiàn)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時有發(fā)生,不可否認這與人們生存的壓力有著直接的關系,但這一壓力一方面來自于激烈的外部競爭,但另一方面卻來自于內(nèi)心膨脹的物質(zhì)欲望。生活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把對物質(zhì)的占有人為地賦予了太多的意義,是否有房有車有存款變成了愛的砝碼,開的是寶馬、奔馳、法拉利還是小QQ成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吃的是鮑魚人參還是白菜蘿卜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配,殊不知建在物質(zhì)基礎上的愛情根本經(jīng)不住風雨的考驗,車子票子房子給不了你一個好妻子好伴侶,殊不知寶馬、奔馳、法拉利還是小QQ也都只不過是代步的工具,“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人生是可悲的,是毫無意義的虛榮心在作怪,鮑魚人參還是白菜蘿卜,它們所提供的營養(yǎng)各不相同,只要能夠提供熱量 ,滿足我們對營養(yǎng)的需要,食之健康就是最好的美食,把吃什么看作是身份地位的標識與象征無異于是在庸人自擾。可恰恰就是這些再簡單不過的生活道理,被我們不斷膨脹放大的物欲,被我們扭曲變形的虛榮心所掩蓋,相當一部分人被物欲牽著鼻子走,毒奶粉、瘦肉精、蘇丹紅也因此而走上了文明社會的餐桌,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對自然生態(tài)破壞的野蠻行徑也因此而頻頻見諸報端……。自然界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離開了自然界的饋贈,我們將寸步難行。我們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應該因內(nèi)心物欲的膨脹而蒙蔽了雙眼,做出傷害自然,最終傷害我們自己的愚蠢行為。就像恩格斯所說的,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拔覀冊撛趺椿睢保烤团c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要求我們要尊重與遵從社會規(guī)律,對社會規(guī)則要有敬畏之心;就與自然與宇宙的關系而言,要求我們要尊重與遵從自然規(guī)律,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短短的人生百年,我們應該領悟人生的真諦,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做權勢的奴隸,也不是成為物質(zhì)欲望的附庸,這樣都得不到真正的人生幸福美好,也無法真正回答“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 就自我與內(nèi)心之間的辨證關系而言,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諧共處,要學會與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要懂得理想中的自我與現(xiàn)實中的自我是一對矛盾共同體。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都住著另一個自己,這個內(nèi)心的自己既是卸下了偽裝與面具的真實自己,同時又是理想與向往中的美好愿望與追求,我們要學會平衡這兩個自己的關系,要做到既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接受自我的獨特性,又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優(yōu)點與長處戒驕戒躁,只有這樣才能夠悅納自己,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上帝是永遠公平的,他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一個人不可能身上一無是處毫無優(yōu)點,同樣一個人也不可能完美無缺毫無一點缺憾。放大優(yōu)點忽視缺點只能讓我們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誰,只會導致我們的自以為是和盲目自大;相反的放大缺點忽視優(yōu)點同樣也讓我們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誰,只會導致我們的孤影自憐和畏手畏腳;正視優(yōu)點與缺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做到揚長避短才是真正智慧的選擇。人生無完滿,缺憾亦是美。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個人最大的優(yōu)點也可能恰恰是他最大的缺點?!爸苏咧?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比松铍y的不是了解他人戰(zhàn)勝他人,而是了解自己戰(zhàn)勝自己。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能夠自知并自我超越才是真正的智慧與強大,才是最難能可貴的。不敢正視自己而逃避現(xiàn)實的人,永遠都與成功無緣。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矛盾糾葛,就是一個不斷調(diào)整自我認知與自我人生方向的動態(tài)過程,理想自我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自我充分認識基礎之上的符合自我特點和客觀規(guī)律的人生追求,脫離對現(xiàn)實自我的客觀認知的不是理想的自我而是空想的虛幻的自我,永遠也無法實現(xiàn),是自我與內(nèi)心無法和諧共處的深層次根源。幸福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就是一個理想自我不斷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自我的過程。把握好了理想建立起來的基礎和與現(xiàn)實矛盾糾葛的“度”,也就把握了通向幸福與美好的鑰匙,把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做自己命運的主宰。 對“我是誰”“我到底為什么而活著”“我改怎樣活”的這一些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人生問題的回答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不同的答案。無論是從人生閱歷上,還是從知識儲備上,還是從思維能力上,我都無法準確地回答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這些人生問題,在這里,我也只是粗淺地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當?shù)弥H肀葋喛针y的噩耗時自己內(nèi)心的一點非常真實得感受和感慨而已,難免會有不成熟甚至是諸多不妥之處,就當是與各位讀者的人生探討與自己內(nèi)心感悟的分享吧,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給我以人生指導和啟迪,讓我更好地回答這些兒時起我們就不止一次反復問過自己的人生話題,讓我們彼此共勉,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尋找到真正的屬于自己的幸福美好,讓我們有限的時空能夠延伸,讓我們有限的生命能夠得到升華,雖然不見得人人都做到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身雖死而“道”猶存的崇高境界,但至少能做一個無愧于內(nèi)心、無愧于自我、無愧于父母家庭,無愧于他人與社會的,有用的、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可愛的人。 生命無常,且行且珍惜。讓我們以“愛”的力量拉近心與心的距離、破解一個個人生難題,讓我們以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詮釋人生的真諦,找到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枉費這段短暫且無常的人生旅程。 作者介紹:王克,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網(wǎng)地方頻道副主編,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