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子之品考及加工炮制 在處方用附子之際,應(yīng)先知附子的品種與制法,以免使用不當(dāng),有礙預(yù)期的療效。茲將附子之品種及加工后之品名,略述如下: (一)、附子加工法 每年暑季三伏日為附子出新季節(jié)。附子在土中最忌烈日后遇暴雨,熱氣遏郁,易致腐壞。凡在暑天遇暴雨后,藥農(nóng)必及時掘取。出土?xí)r名“泥附子”,先用水將泥洗凈,再煮六七小時,然后刮皮切片,清水漂凈。 放入膽水缸(膽字本作“鹵炎”,現(xiàn)俱簡寫作膽,膽水系在鹽汁內(nèi)取出)或鹽水缸泡存,視制片所宜。膽水缸可儲藏四五年不壞,鹽水缸可儲藏十余年不壞。但附子出土后如不及時收入,短期即可腐壞。在制片時由膽水缸或鹽水缸取出(以下照習(xí)慣簡稱膽缸、鹽缸),務(wù)須將膽鹽完全漂凈,不然以后無論如何烘曬,均柔潤不能干硬,且易生霉。鹽缸附子,顏色黯黑,不易漂白,專制黑片。 茲將各種制片,分列如下: 白片: 附子由膽缸取出,漂凈膽汁,用甑蒸五六小時,曬干六七成,用硫黃熏,再曬干即為成片(此片統(tǒng)稱為“天雄片”,大者為大刀片,小者為小刀片)。又有一種漂至味淡,名為淡附片。 黃片: 由膽缸取出,漂凈膽汁,用紅花、甘草或加姜黃染色后,用杠炭烘干,又曬一二日,即是成品。稱為黃附片、厚附片、制附片。 臨江片: 此片較黃片制作更精,顏色黃亮可愛,以前專銷江西臨江,故稱臨江片。 黑片: 此鹽片經(jīng)過蒸曬,制成厚、薄兩種。 卦片: 用小塊附子對開兩片,系膽片制成如卦形,體透明似冰糖。 刨片: 用膽片漂白,再以刨子刨成板薄小片,貼鍋上烘干,煮湯作菜肴用。 柳葉片: 色黑,形如柳葉,性微軟,因膽汁未漂凈。 火片: 片最小,一等如指甲,過去專銷國外。炮片:用火炮干,起火炮形。 除以上制片外,尚有其它種類: 鹽附子: 生附洗凈泥土,浸入膽缸三天后,加鹽泡,不切片。 干附子: 生附子洗凈烘干,全塊不開片。 生附子: 生附子洗凈切片,干曬至七成,用硫磺熏過,曬干即成。 川烏頭: 一般未制過,即附子之母,原名“烏藥”,取附子后,曬干名烏頭。又名川烏。 附子膏: 用生附子之小者,或削下邊角,熬制成膏,作膏藥用。 附子精: 用蒸附片的油斗,凝結(jié)成晶,服食燉肉用。 附子鹽: 在鹽缸取出,炒干,裝入竹簡。 (二)、附子烏頭側(cè)子漏籃的鑒定 附子: 一市斤有八枚至十枚,名為特超,其形端正,少角,頂細(xì),臍正,圓大者為上。頂粗有節(jié),起凸凹形成如鼠乳者次之。有傷缺及皺者為最下。 烏頭: 取附子后名烏頭,橄欖形狀者為真。另有一種草烏頭,大毒,系野生,兩者相合,如鳥之喙,名鳥喙。 側(cè)子: 即荝子,側(cè)生于附子之旁,大小無定,大者重不過二錢,小者不及一錢,氣輕質(zhì)薄,不似附子之“雄壯有力”。 漏籃: 系附子初生細(xì)小未成而削下者,言其小不能裝籃,漏出籃子之意。 二、附子之應(yīng)用 01 回陽救逆 凡身體不溫,手足厥冷,脈沉細(xì)或虛浮無力或?qū)⑼nD,惡寒踡臥,大汗不止,甚至“唇青囊縮”,以及大失血、大吐瀉后,呈虛脫狀態(tài)者,都宜急用之。 猝發(fā)陽氣衰微,而陰液未大損者,經(jīng)投附片,如燈滿貯油膏,火光雖偶爾遭受外物撲滅,但持火種一行接引,自爾焰續(xù)光復(fù),并無后患可言。若果真是無膏之火,無源之水,雖附子有回陽之功,而光難久續(xù),后果多不良,臨床所見,不容否認(rèn)。 所以對猝發(fā)陽氣衰微者,宜用姜附劑迅速回陽救逆;而對平素即氣虛之屬慢性經(jīng)過者,則多宜參芪劑緩緩補氣增液,若互易其法,則不免兩失其效。 觀仲景《傷寒論》均以四逆輩回陽救逆,從不取于黃芪,而《金匱要略》中則黃芪屢用于虛弱不足之證,可以悟及。 附子救陽固有余,而傷陰亦當(dāng)慮,是臨床用附子不可不注意之一重點。有人曾具體舉出補救附子偏勝之弊:用附子以救急,則通脈四逆撥亂反正,陽亡氣脫俱可治。惟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水,因水涸則火無所附,而勢成燎原。故急證中往往有陰陽俱傷者,視其陽危,則先以附子救其陽,次以地、芍、參滋其陰;視其陰涸,則先救其陰,次救其陽。 在臨床使用附子回陽救逆之際,辨認(rèn)證候務(wù)須準(zhǔn)確,若一惑于表面現(xiàn)象,誤用時則危象見于轉(zhuǎn)手間。 如真熱假寒者,雖四肢冷厥,脈伏不見,而口氣惡,便下穢濁者,乃真熱假寒之證,不可投以附子。 附子所治少陰證,有其臨床特征,凡陰證其肌膚必津潤,此與陽證之出汗不同。陽證出汗,乃蒸發(fā)而出,其肌膚必?zé)?;陰證出汗,肌膚則涼。陰證之膚涼與熱厥不同。熱厥指尖涼,面赤而亮;陰證面必不赤,戴陽乃赤,然無論戴陽與否,其人面部必不隱青,而頭則必汗出,其肢涼絕對不限于指尖。其簡捷之辨認(rèn)方法,則為手背近腕處其肌膚涼,為陰證,熱厥指尖涼,陰證腕背面膚涼。 02 伸陽祛濕 附子能鼓舞陽氣,祛除寒濕,故可治寒濕痹痛,血滯不暢,及一切陽氣衰微之證。 03 固陽止瀉 附子用于中寒病的配劑,凡因中焦寒冷的慢性腸胃病,及消化不良,嘔吐下利不欲食,甚或完谷不化,都有明顯的療效。 仲景《傷寒論》四逆湯所主之證,多為下利清谷?;魜y篇的吐利證,亦以四逆湯主之?!秱?、《金匱》中曾兩言下利腹脹滿,用四逆湯溫其里。又《金匱》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所以日人淺田宗伯有“以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為主證”的歸納語。 04 振陽逐水 附子有利尿發(fā)汗作用,用于心臟、腎臟病之水腫有效。 05 強陽補腎 凡因腎陽衰微,失精、自汗以致身體機能減退等病都可應(yīng)用。 06 6.溫經(jīng)治漏 附子對外科久敗不斂的瘡漏常可治療。 由于附子有一定毒性,但在急性病如“霍亂”與“傷寒”少陰病四肢厥逆,體溫急速下降,附子須用到有效量,切勿畏首畏尾,用不及量,以致貽誤病機。對慢性虛寒病,則切勿大量使用,孟浪濫投,因希冀速效與幸中,以致產(chǎn)生不良后果。 關(guān)于附子用量,初步認(rèn)為治急性陽衰證之四逆湯輩生附子配干姜甘草等的方劑,要本著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的規(guī)律(仲景通脈四逆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甘草炙二兩分溫再服)。大附子一枚作現(xiàn)在市稱30克計,干姜一兩作7.5克計,三兩為22.5克,炙甘草二兩為15克改作一次服,應(yīng)折成一半,則為附子15克,干姜11克強,炙甘草7.5克。 其余四逆輩如干姜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等,均用附子一枚,以《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四逆湯下注語“強人可大附子一枚”證之,則仲景所謂附子一枚者,是指比大附子為小的,其一枚今作市稱21克計,干姜附子湯系頓服,在《傷寒》、《金匱》中為生附子用量最大之一方。其余則都是分溫再服,都不超過7.5克,一次量9~15克。 若治療虛寒性慢性疾患時,用炮附子1.5~3克可望有效;取其鎮(zhèn)痛作用,則須6~9克才有效。 至于治療嚴(yán)重的風(fēng)濕病,又在例外,可依照仲景治風(fēng)濕各方,多用幾克。這是古人的經(jīng)驗,證之于現(xiàn)在臨床,也能取到用附子的預(yù)期效驗。 附子水煎服與作丸散服,其毒性之大小有相當(dāng)距離。因附子用武火煎(達(dá)四小時以上),其毒性大為殺減,一般可以照上面所說的定量;若丸散則因未經(jīng)水煮,毒性完全存在,宜用小量。 又仲景制方,附子、干姜相配,在水煎劑型中如四逆湯輩,一律用生附子;而于烏梅丸、赤石脂丸、九痛丸、理中丸加附子等的丸藥劑型里面亦干姜、附子相配,則用炮附子,這里完全可以理解到附子因劑型不同而毒性有所差別間關(guān)系。 三、附子之禁忌 陰虛內(nèi)熱、“血少”、吐衄、“腸紅”,均為所戒。老人“精絕”,以及暑月濕熱,亦不可服。 因附子毒性大,不應(yīng)濫用,服附子以補火,必防干涸。若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其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可成不救。 孕婦尤忌。 附子畏防風(fēng)、犀角、綠豆、童便;反貝母、半夏、栝、白及、白蘞。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黃土水亦可解。 李時珍曰:“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dǎo),其功甚捷?!睔v覽諸家所著,雖云傷寒傳變?nèi)?,及中寒夾陰,或厥冷腹痛,唇青囊縮者,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然以附子培元陽,溫經(jīng)散寒,非謂附子即補藥也??少Y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