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們?yōu)榱烁玫貪撔男逕?,他們大多選擇的是遠離塵世、物產(chǎn)豐富、氣候宜人的山野幽靜之地進行修道,并逐漸形成了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審美觀中體現(xiàn)最密集、最突出的方面,是人文價值美的來源和模板,而作為旅游核心的歷史文化科學(xué)價值恰恰又蘊含于山水之中,且這種自然美又通過人文美反映出來,成為人的一種精神感受。 道教的“山林”之思和“山水”之美的自然審美趣味,肇始于道家的“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其“自然美”指非人為加工創(chuàng)造的審美意象,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自然美鑒賞中,鑒賞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涵蘊著中國古代審美觀點和審美傾向的鮮明特點,以致于形成“洞天福地”的道教山水美學(xué)理想。這與現(xiàn)代旅游中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美、原始美的訴求是相一致的。 因而,從洞天福地的美學(xué)觀切入,研究旅游規(guī)劃的觀賞游憩價值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為旅游規(guī)劃者必須從更深的精神層面,考查分析資源的藝術(shù)觀賞性道教中的樸素美學(xué)思考。洞天福地,對于時下旅游規(guī)劃觀和方法論,多少有些啟示意義,無論是在觀光旅游時代,還是體驗經(jīng)濟下以怡情頤養(yǎng)為目的的休閑旅游時代。 ? ? 東漢末年,道教產(chǎn)生之后,隨之在我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中廣泛流傳,道士們?yōu)榱烁玫貪撔男逕?,他們大多選擇的是遠離塵世、物產(chǎn)豐富、氣候宜人的山野幽靜之地進行修道,并逐漸形成了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洞天福地。 隨著道士們?nèi)肷诫[居修行,那些壯麗的山峰,奇奧的洞壑,從洞中涌出的溪流,以及變幻莫測的大自然萬千氣象,都引起了道士們的共鳴,并激發(fā)他們的奇思妙想。 東晉以后,道士們在汲取了戰(zhàn)國以來有關(guān)神仙傳說的基礎(chǔ)上,就逐漸地形成了在我國各地名山之間,存有“洞天福地”的概念。 所謂“洞天”,指的是在山中有洞室可通達上天,貫通諸山。“福地”指的是得福之地,即認為在此居住,可受福度世,修煉成仙。 按照道教的說法,不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山上、海上也都有仙境,而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構(gòu)成了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 洞天福地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實際的地方,歷代的道士們多留居此地,建宮立觀,勤奮修煉,并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和神話傳說。 那么,歷史上的這些洞天福地都在哪里呢? 01十大洞天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 第一洞天: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位于今河南省濟源市、山西陽城縣、垣曲縣之間,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第二洞天: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位于浙江黃巖區(qū)的委羽山; 第三洞天: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陶弘景(456—536年)所撰《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850—933年)則認為在蜀州; 第四洞天: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杜光庭認為在金州; 第五洞天: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第六洞天:赤城山洞,號“上清玉平天”,位于浙江天臺縣的赤城山; 第七洞天:羅浮山洞,號“朱明曜真天”,位于廣東增城和博羅兩縣之間的羅浮山; 第八洞天: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位于江蘇句容的茅山,屬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洞天: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在洞庭湖口,杜光庭則認為在江蘇吳縣; 第十洞天: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位于浙江仙居和臨海兩縣之間的括蒼山。 02三十六小洞天太上曰: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tǒng)治之處也。 第一小洞天: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 第二小洞天:東岳泰山洞,名“蓬玄洞天”,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 第三小洞天: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 第四小洞天:西岳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陜西); 第五小洞天:北岳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恒州曲陽縣(今屬河北); 第六小洞天:中岳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小洞天: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屬四川); 第八小洞天: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小洞天: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小洞天: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小洞天: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長安縣(實在陜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之間); 第十二小洞天: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洞天: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 第十四小洞天: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小洞天: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 第十六小洞天: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 第十七小洞天: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小洞天: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 第十九小洞天: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小洞天: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小洞天: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今廣西郁林)南海之南,或在云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小洞天: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 第二十三小洞天:九嶷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小洞天: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 第二十五小洞天: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處); 第二十六小洞天: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縣); 第二十七小洞天: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州); 第二十八小洞天:麻故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九小洞天:獻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小洞天: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小洞天: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屬江蘇南京市); 第三十二小洞天: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三十三小洞天: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dāng)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小洞天: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小洞天: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今屬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小洞天: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03七十二福地太上曰: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 第一福地: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福地:蓋竹山,在衡州仙都縣(唐代衡州未置郡縣),或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福地: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 第四福地: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福地:西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嶠嶺(今屬浙江); 第六福地:南田山,在東海東; 第七福地:玉溜山,在東海蓬萊島上; 第八福地: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 第九福地:郁木洞,在玉筍山南(今屬江西永新縣); 第十福地:丹霞山,在麻姑山西(今江西南城境內(nèi)); 第十一福地: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今湖南洞庭湖); 第十二福地: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 第十三福地: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今屬福建); 第十四福地:靈墟,在臺州唐興縣北(今浙江天臺); 第十五福地:沃洲,在越州剡縣南(今浙江嵊州); 第十六福地:天姥嶺,在越州剡縣南(今浙江嵊州); 第十七福地: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 第十八福地: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 第十九福地: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福地:安山,在交州北(今廣東、廣西); 第二十一福地:馬嶺山,在郴州郭內(nèi)水東(今屬湖南郴州); 第二十二福地: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福地: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 第二十六福地:洞靈源,在南岳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福地: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里(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之間); 第二十八福地: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疑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 第二十九福地: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福地: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衡州); 第三十一福地: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今屬福建); 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鷹潭貴溪縣; 第三十三福地: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今屬江西); 第三十四福地: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nèi)); 第三十五福地: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福地: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葛玄曾修煉于此; 第三十七福地: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福地: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三十九福地: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今江西奉新); 第四十福地: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福地: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福地: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 第四十三福地: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福地:平都山,在重慶市豐都縣; 第四十六福地: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四十七福地: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一說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福地: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今屬湖南); 第四十九福地:抱福山,在連州連州縣(今屬廣東),或在南海交州; 第五十福地: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四川都江堰); 第五十一福地: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福地: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 第五十三福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福地: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福地: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福地: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西安); 第五十七福地:天柱山,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 第五十八福地:商谷山,在商州(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福地:張公洞,在無錫宜興縣; 第六十福地:司馬悔山,在臺州天臺山北(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福地: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皺平); 第六十二福地: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今山西永濟); 第六十三福地: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今云南姚安); 第六十四福地: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福地:瀘水,在西梁州; 第六十六福地:甘山,在黔南(今貴州); 第六十七福地:漢山,在漢州(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福地:金城山,在四川南充市東南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福地: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邵陽武岡); 第七十福地: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福地: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福地: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 堅持讀到最后的讀者朋友們,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道教的大、小洞天、福地是不是大多都在我國的南方地區(qū)呢?這是為什么呢?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我國南方的山川秀美,風(fēng)景怡人,更適合道士們進行修煉,而北方地區(qū)的大山一般都是光禿禿的,沒有多少水氣、樹木,與人間仙境相去甚遠。 另一方面,我國北方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亂,也不適合道士們潛心修煉,所以,這些“洞天福地”大多數(shù)就是選擇在了我國南方的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了。 |
|
來自: 青菁 > 《佛學(xué)精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