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如斯精舍 蘇東坡一生苦難重重,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64歲的時候,朝廷頒行大赦,復任朝奉郎。然而,北歸途中,蘇東坡病逝于常州,享年65歲。 若用三個字總結他的一生,那絕對是“太難了”! 但生活中的這些苦難,并沒有壓垮蘇東坡,反而始終給人傳遞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東坡約3000首詩,有344首帶“笑”,占比11%。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span> /接受苦難 公元1079年,蘇軾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直指“王安石變法”的弊端。 本來這就是最正常不過的例行公事。但沒想到,此舉遭到新黨大做文章,讓上任才3個月的蘇軾險遭殺身之禍。好在蘇軾人緣還算不錯,多名元老紛紛上書,這才讓他免于死罪,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一夜之間,蘇東坡便從朝廷新貴淪落為小城官吏,工資驟減,一度在溫飽線之間掙扎徘徊。當時,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話,一個一直生活在繁華帝都的人,怎么可能忍受黃州的艱苦呢? 然而,蘇東坡適應能力極強。既然沒錢,那就自己開荒種地,建個小破茅屋,能吃能住就夠了。還缺一個雅致的名字?那就叫“東坡雪堂”吧!羊肉買不起,好久沒吃葷的了?那就吃豬肉吧! 其實,別看現(xiàn)在豬肉價格節(jié)節(jié)飆升,宋朝時期的豬肉實在是太便宜了,連底層人民都瞧不上,熱衷于羊肉。但東坡沒錢啊,只能把目光聚焦在豬肉上,親自動手烹飪了紅燒肉。 在《食豬肉》這篇文章中,蘇東坡是這么描述的: 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心胸寬廣的蘇軾,不僅沒有被生活的苦難壓垮,反而研究出新生活的樂趣。 /與生活融合 1084年,蘇軾東山再起,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可當他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變法”時,他忍不住,對新興勢力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于是,蘇東坡既不容于舊黨,又不見諒于新黨,再次被貶到遙遠的惠州。 惠州,在宋朝時期是蠻荒之地,罪臣被流放至此,往往是唉聲嘆氣。而到了惠州的東坡則不然,還美滋滋地發(fā)現(xiàn)了惠州一絕——荔枝??梢?,他到哪也改不了嘴饞的毛病。 我們來看看,他第一次吃到荔枝的時候,寫下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蘇軾將荔枝比喻成仙人,外面紅紗,里面冰肌玉膚,又想到當年的楊貴妃想吃點荔枝,唐玄宗還要從遙遠的地方運送過來。而東坡就在惠州,可以時時刻刻吃到,不可謂不自豪啊! 此后,他在詩文中對荔枝極盡贊美。例如《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楊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這首詩直到今天,都十分經(jīng)典。 例如《新年五首》: 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東坡一直在等著荔枝什么時候熟,要怎么采摘,明年肯定會更好吃,要多迫不及待就有多迫不及待。 毫不夸張的說,蘇東坡再一次和遙遠的惠州完美融合了。 /蘇東坡是個有趣的人 余光中老先生說:“如果我要出去旅行,不會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負責任。也不會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我會找蘇東坡,蘇東坡是個很好的朋友,是個有趣的人?!?/span> 的確,同樣被貶謫,杜甫寫下的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中的大雨與破屋給人以悲壯的感覺,杜甫向我們傳遞的是:今天晚上注定感慨萬千,難以入夢,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 而蘇軾雖然一次又一次被貶謫,幾乎走遍了北宋所有的版圖,但他總能在當?shù)卣业襟@喜,將生活的茍且過成詩和遠方。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蘇軾3000多首詩中,就有400多首專門寫吃的詩,足見他對吃有多么狂熱了。就像黃磊曾經(jīng)告訴我們:“不開心就吃,一頓不行,吃兩頓?!?/span> 哪怕歷經(jīng)坎坷,蘇東坡也要用美食與生活和解。 人生就是這樣,當苦難給你痛苦時,你回擊以快樂,它就無可奈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