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jīng)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luò)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雖然蘇辛都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不過由于身處的年代不同,其實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蘇軾所生活的年代,宋朝還沒那么羸弱,所以蘇軾雖然一生貶謫顛沛流離,但是很多時候他遭遇的困境都是朝廷內(nèi)部之爭,所以面對己身的宦海浮沉,蘇軾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豁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所處的年代,宋朝已然是搖搖欲墜,他從一開始就以恢復(fù)中原為志,所以他更多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慷慨激昂。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茍安,他的一生只能壯志難酬,這也讓他后期的詞作豪放之余更是多了幾分無奈的愁苦。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正是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當(dāng)時他霸氣地將詞題寫在墻上,但其中除了磅礴的氣勢,更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悲憤和怨懟,其中10字更是千古名句,讀完不得不感嘆:信手拈來自有一股霸氣。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辛棄疾的這首有悲有怨有氣勢的詞。
辛棄疾作這首詞是在擔(dān)任江西提點刑獄之時,當(dāng)時途徑江西造口心有所感寫下此詞。其中造口這個地方,南渡之初,隆佑太后曾在此被金兵所殺。所以這個地方其實對于辛棄疾來說是有特別意義的,或許在他心里這里就是象征著中原的敗落。 這首詞正是以隆佑太后金兵被追殺之事起興。郁孤臺下這贛江之水,其中又有多少令人傷感的淚水。這兩句詞人的情感是十分復(fù)雜的,既有對于當(dāng)時的社稷岌岌可危的悲痛,也有對于金兵猖狂的悲憤,五味雜陳之下讓這兩句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悲涼之感。在這樣的地方,詞人自然免不了陷入對于往事的回憶,所以自然而然就是遠望已經(jīng)陷落的曾經(jīng)的都城,但是中間無數(shù)重山隔絕了詞人的視線,這樣的描寫給人一種封閉感,從中不難感受到詞人壓抑的悲憤。 下片起首兩句則是表達了詞人的決心和志向,重山或許能遮住遠望的視線,但是遮不住東流的江水,不難體味所謂江水實際上是指正義之所向,而這10個字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可謂氣勢非凡。最后兩句則是從回憶和感慨回到現(xiàn)實,詞人在傍晚的江邊愁苦難抑,耳邊又響起陣陣鷓鴣啼鳴。這里的“愁”是對于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的愁苦,而鷓鴣聲也可理解為廣大想要收復(fù)中原的心聲,其間雜夾著難以言說的沉重。 辛棄疾這首詞全詞沉郁頓挫,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被譽為詞中瑰寶。歷經(jīng)千年,至今讀之令人跟著詞人一同悵然,“詞中之龍”的詞作造詣令人嘆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