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性格有外向和內(nèi)向之分。 而在現(xiàn)今社會,由于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的轉(zhuǎn)變,不管公司還是個人,都需要跟外界建立某種合作關(guān)系,才能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于是很多人都覺得,外向型性格的人,比起內(nèi)向型性格的具備相應的溝通交際能力,更加容易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走向成功。 當然,這個結(jié)果并不是絕對的。內(nèi)向型性格的人,只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一樣能夠做出很好的成績。 問題是,大多數(shù)內(nèi)向性格人,不僅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還一直被自身的性格阻礙到自己的前進。 因為內(nèi)向性格的人,一樣可以具備溝通技巧,參與社交活動,只要他們愿意。 而有些性格內(nèi)向的人之所以不行,就是因為他們被自己這個性格限制了自己,最終導致自己故步自封,什么事都做不到,做不成。 所以,性格是內(nèi)向或外向并不是問題,怎么打破性格的限制,讓自己適應社會上的各種挑戰(zhàn),才是需要解決的地方。 你是不是這種內(nèi)向的人?什么是內(nèi)向呢? 《心理學詞典》對“內(nèi)向”的解釋是:“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zhì),其特征是專注于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較為消極被動。” 為什么內(nèi)向者有時給人捉摸不定、很難相處的感覺?因為這就是他們的“運作模式”。 當他們遇到開心的事情時,盡管興奮,但由于情緒無法完全外露,別人很難知曉,所以以這種心理狀態(tài)跟別人相處,別人就會覺得他們是一個很好的交往對象。 但當他們遇到煩心的事情時,同樣地,盡管傷心,由于情緒也不完全外露,別人看不出來,所以以這種心理狀態(tài)跟別人相處,有一句沒一句,甚至不想說話,不想見人,于是別人就會覺得他們是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了。 如果說性格內(nèi)向的人,有什么明顯的特征,大概會有以下這些: 1,將精力保存在自我世界里面,其他人難以理解他們。 2,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當中,很容易“想太多”。 3,在開口說話之前,會猶豫半天,覺得不知道說什么才“正確”。 4,跟別人相處時往往異常謹慎,無法完全放松,只能有選擇的出席社交場合。 5,很容易被別人忽視他們的存在,由于沒有存在感,寧愿自己一個人玩。 6,不會主動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需要別人問到才會稍微講出自己的看法。 7,需要足夠的獨處時間補充精力,否則會變得焦慮不安。 8,無論做什么都會瞻前顧后,思前想后,讓自己行動起來需要很大的“力氣”。 9,習慣避開擁擠的人群,相比熱鬧,更喜歡呆在安靜的地方。 10,不會展露出太多的個人情緒,無論什么是接觸他們,都是一副表情。 當這些特質(zhì)交織在一起,最終他們給別人留下來的印象,就是那種“疏離、沉默、文靜、被動、高傲、獨來獨往、猶豫不決、拖拖拉拉”的感覺。 當我們其實不明所以的人跟他們相處時,由于不懂他們,自然就覺得這樣的人難以合群,不知道如何相處了。 其實,性格內(nèi)向的人,并不都是滿身缺點的,相反,他們往往具備很多外向者也沒有的優(yōu)秀特質(zhì)。例如: 第一,善于傾聽,富有同理心。 內(nèi)向的人一般都很安靜,不喜歡跟別人閑聊,所以當別人找他們聊天時,往往可以充當傾聽者,成為別人可靠的好朋友。 由于經(jīng)常聆聽不同人的心聲,所以他們都非常了解不同人的煩惱,各自的苦楚,最終導致內(nèi)向者都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愿意陪伴他們渡過難關(guān)。 對于別人不小心的犯錯,也知道怎么做到體諒。 當然,同時這種體諒也會伴隨不好的情況發(fā)生,如容易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等。 第二,深思熟慮,不會信口雌黃。 內(nèi)向的人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中,所以對很多事情都會往更深入的方向去分析思考,因為他們生怕自己說出來的話太一般,從而會被別人取笑。 于是他們養(yǎng)成了一種思考習慣,就是在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語之前,都不會“輕舉妄動”。只有清楚了解事實真相之后,才膽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但由于過度思慮,不敢輕言妄語,于是常常被別人誤以為是不善于表達,不善言辭。其實只要他們稍微鍛煉一下,一樣都可以表達自如的。 第三,情感豐富,有強大的情緒控制力。 內(nèi)向的人,心思是非常細膩的,也很敏感,外界一些“風吹草動”,就會觸發(fā)到他們的情緒變化,讓他們內(nèi)向“波濤洶涌”。 而他們又不愿意將這種情緒表露出來,只能將其壓抑在心底,所以慢慢就練就了他們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很少會把那種負面情緒表達和發(fā)泄出來,影響到身邊的人。 然而,過度控制情緒,把所有情緒統(tǒng)統(tǒng)都壓抑在心底,很容易會讓他們跟別人交往時,受到“不合理”的對待。 由于別人不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很多時候以為他們是“無所謂”,于是那些不好的言行就會不斷出現(xiàn),讓他們感到委屈,最終導致他們不愿意社交,甚至討厭社交。 可以說,性格內(nèi)向的人,并不是外界認為的那樣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立足,他們也有很多優(yōu)點。 問題是,如果他們不懂得如何突破性格對他們的限制,他們身上的這些優(yōu)點,就無法發(fā)揮出來,建立自己的個體價值。 為什么內(nèi)向性格對你造成限制?內(nèi)向和外向的性格,并無優(yōu)劣之分。 每一種性格的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出自己的社會價值。但為什么很多性格內(nèi)向的人,會一直停滯不前,無法做出更好的成績呢? 其實性格內(nèi)向的人,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自信的內(nèi)向者; 二是:自卑的內(nèi)向者; 這兩種內(nèi)向者,并不完全相等。前者會有一些內(nèi)向者的特征,但他們不會被這種特征制約到自己,依然能夠發(fā)揮出自己應有的能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例如平時沒什么事,不會特別熱衷參加社交活動,不太愿意跟陌生人交流,可是如果情況需要到他們“拋頭露面”,他們也依然有能力去處理好相關(guān)的問題。 至于后者,盡管也依然不熱衷參加社交活動,不喜歡跟別人說太多的話,但即便他們處于某種不得不的環(huán)境下,他們依然無法突破自身這種性格限制,繼續(xù)保持著內(nèi)向者的特色。 所以這里主要探討的是這種自卑的內(nèi)向者,為什么他們會是這樣子?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卑是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huán)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 再者,自卑還包含一個人由于不能或不愿進行奮斗而形成的“文飾作用”,從而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和孤獨的心理障礙。 通常造成一個人自卑內(nèi)向的原因,不外乎兩種: 1,家庭問題; 不恰當?shù)慕逃^多的責罵和批評,嚴厲的約束和規(guī)管,都會導致個體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形成對自己消極的評價。基于這種評價,個體就會慢慢發(fā)展出自卑的心理。 2,個體經(jīng)歷; 有一些人本來沒什么事,由于經(jīng)過多太多的負面的事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最終形成了自我否定的心理。這種心理不斷深化下去,最終變成自卑感。 這兩種因素所塑造成的內(nèi)向性格,就會很容易制約到自身的行動,從而讓自己一直無法取得突破,原地踏步。 畢竟長期以來的生活都是這樣子過,那么接下來的生活,也只能這樣子過了。這種消極、逃避、甘于現(xiàn)狀的心態(tài),成為了他們進步的最大攔路虎。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內(nèi)向者擺脫他人對自己的影響,找到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挖掘和培養(yǎng)出適合自己的能力,重新建立個人價值。 這需要從三方面入手。 制定小目標,建立自信心性格內(nèi)向的人需要跨出的第一步,就是找到正確的評價體系,建立自信。 因為之前所獲得的評價體系,往往都是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一些是來自于父母對他們的負面評價,諸如“沒用”、“沒出息”、“沒本事”等,一些則來自身邊人的評價,諸如“他很蠢”、“做事不行”、“不夠醒目”等等。 這些負面的評價,就是導致你內(nèi)向得自卑的“罪魁禍首”。人的認知心理都有“一致性”的傾向,你認同這些評價,那么自然做的事說的話,自然就會按照這種認知方向表現(xiàn)。 但如果你能夠找到正確的評價體系,獲得新的認知,那么你就會按照這些正確的認知去行事,如“相比讀書學習,我的動手能力更強”,“我說話不好,但寫作能力很強”,“我不擅長社交,卻可以埋頭苦干”。 有了這些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客觀評估自己,那么接下來你就可以朝著這方面去提升自己,培養(yǎng)相關(guān)的能力。 很多時候,不是你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事,才能夠行動,而是你通過行動,才能夠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事。 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耐心地多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敢于接觸不同的事物,你就能夠了解到自己想要追求,能夠追求的是什么。 從哪些小事做起呢?如:
由于這些小事做起來不會給到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但同時能夠讓自己獲得不同行為的心理感受,所以以此走出自己內(nèi)心的限制,是非常有用的辦法。 從同事間的簡單交流,到參加工作會議和社交活動,再到嘗試接觸不同的新領(lǐng)域,逐步擴大自己的心理體驗范圍,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相信不到一兩年,你自己就會感受到有很大的突破。 你的自信心也會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提升。 學會找到獨處與社交的平衡點在現(xiàn)今社會,過度獨處和過度社交一樣,對于我們都是有害無益的。怎么找到平衡點,才是最重要。 而對于內(nèi)向者來說,他們并沒有這樣的平衡點,他們心里其實并不愿意過度獨處,也希望自己能夠跟外界多接觸一些,可是稍微去接觸,就會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過度社交的感覺。 也就是說,他們無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既不想一直獨處,又不想被社交影響到自己,心里一直很糾結(jié)。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這是一種“情緒化短視”,因為害怕突破當下心理的舒適范圍,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好的情緒,諸如別人不屑的眼神,沒耐心的語氣等,為了躲避,只能全盤否定,什么都不去接觸。 誠然,我們經(jīng)常會在與外界接觸時獲得失望、不順的反饋,然而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遇到。 只是那些外向性格人,會更容易忽略這種負面情緒,甚至不把他們當一回事。 所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是說讓你一下子就成為社交高手,溝通高手,而是一點一點地突破舒適區(qū),直到自己慢慢接受外界給予自己這種不好的情緒反饋。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找到獨處和社交的最好平衡點。而比自己固有的行為習慣,多做一步,尤其做一些你很少去做的事,就是最好的辦法。 你平時見到朋友,固有的習慣行為就是點頭走過,現(xiàn)在多做一步,你可以主動開口打招呼,讓自己適應做這種獲得的心理感受。 平時參與聚會時,你固有的行為習慣只是在一旁聽別人聊天,現(xiàn)在多做一步,就是主動向別人發(fā)問,敢于打破沉默。 有了這一步入手,自然就有后面的二、三步了。 最后就是打造執(zhí)行力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難免發(fā)生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記住,出現(xiàn)差錯是正常的,懂得怎么隨機應變?nèi)浹a才是王道。 內(nèi)向的人心里往往存在“完美主義”的傾向,他們非常害怕自己的表現(xiàn)被人指責和批評。但如果回避和消極對待自己的問題,就很難真正去改正失誤,獲得進步。 正如前文所說,當你通過第一步去行動,積累了六、七步的“新鮮經(jīng)驗”,這時你就獲得很多打破固有行為習慣的實際經(jīng)驗,你可以根據(jù)對這些經(jīng)驗的反思,調(diào)整實踐方式,學習更好的技巧,然后再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只有行動才能夠打破自己的限制,也只有行動,才能夠讓自己獲得進步。 無論任何時候,都勇于踏出第一步,用強大的執(zhí)行力去改變自己。這時的你,自然不怕面對的各種挑戰(zhàn)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