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對各種體制的詩歌都很擅長,幾乎每一種體式的詩歌,他都有名篇佳作。例如五古,七古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新樂府詩《麗人行》,《兵車行》等都很經(jīng)典。尤其是“三吏”“三別”更是杜甫詩歌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的經(jīng)典代表作。 在杜甫所有詩歌作品中,五律、七律是杜甫運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詩體,產(chǎn)生的名篇也比較多。其中,五律有630多首,七律有150余首,題材廣泛,格律嚴(yán)整,對仗工穩(wěn),音調(diào)和諧,意境沉雄,有很多驚艷文壇千年的佳作問世。 不過,在杜甫詩中,有一種體制的詩作數(shù)量比較少,那就是絕句。相對于律詩而言,絕句篇幅短小,語句明了,題材平常,用韻受限,這對于有著深重憂國憂民情懷的杜甫來說,可能并不太利于他盡情地抒發(fā)情。因此,在數(shù)量上就少了很多。 不過,這不代表杜甫的絕句就寫得不好。事實上,杜甫有很多絕句佳作流傳后世。比如接下來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五言絕句《八陣圖》就是杜甫的一首經(jīng)典名篇,是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五絕,堪為千古絕唱。全詩如下:
作為一位有著強烈入仕愿望的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濟世之才頗為傾慕,甚至把他當(dāng)成是自己的人生偶像。他一生寫下了許多關(guān)于諸葛亮的詩歌,而這首五絕就是公元766年,杜甫初入夔州,在憑吊相傳由蜀相諸葛亮所手創(chuàng)的八陣圖遺址時即興所作,寫盡了這位三國傳奇人物的人生悲哀。 這首詩既有對諸葛亮功績的全面概括和總結(jié),也有對諸葛亮軍事成就的高度贊美,還有對諸葛亮失誤之處的客觀評析。在杜甫所有詩作中,這首吟詠諸葛亮豐功偉績的詩篇相當(dāng)引人注目,堪為千古絕唱。 詩中的第一二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是肯定諸葛亮的功與名,贊頌了他的豐功偉績。第一句吳說諸葛亮在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中,功績最為顯著。一個“蓋”字極言超過,指諸葛亮的智慧和功績超過了三國時期的每一個人。這句話雖然有失允,但也足見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拜。 第二句是說諸葛亮因八陣圖揚名四海。八陣圖是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獨創(chuàng),反映了他卓絕的軍事才能。作者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以八陣圖為典型,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用兵謀略都概括了出來。 第三四句“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是作者憑吊遺址發(fā)出感嘆。第三句是說無論江流如何沖刷,時光如何流轉(zhuǎn),八陣圖的石堆都依然如舊,巋然不動。這句話暗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諸葛亮對蜀國忠貞不渝的心如磐石不可動搖,二是諸葛亮名垂千古,而這卻也是歷史遺憾的證明。 最后一句“遺恨失吞吳”是整首詩的點睛議論之筆。它照應(yīng)首句的功績,卻遺憾不能夠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可以說將諸葛亮的遺恨含蓄委婉地展現(xiàn)了出來,也將諸葛亮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三國風(fēng)云人物的人生悲哀寫盡了,惋惜哀嘆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此外,詩中的議論一點也不空洞,反而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將懷古與抒情能為一體,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作者表面上是在寫諸葛亮作為一個英雄的人生悲哀,其實不如說是詩人在替諸葛亮惋惜,在這種惋惜中也滲透了他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