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9課,講《說文解字》540部中“癶”部的三個漢字,分別是“癶、癹、登”,“癶”部只有這三個字,其中“癶”是部首漢字(人們也通常把“癶”稱為“登字頭”),“登”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詳情如下:1、癶。《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同時也是現(xiàn)代漢語201部部首之一,讀bō?!墩f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癶,足剌癶也。從止、”,象形字,本義是兩足分張。像左右二足分張之形。人兩足分張則行而不正。我們知道:兩腳分張,不管是前面分張(外八字)還是后面分張(內八字),都不是正常的行走姿態(tài)。如圖:徐鍇的《說文系傳》:“兩足相背不順,故剌癶也?!倍斡癫玫摹墩f文解字注》:“剌癶,疊韻字?!别埦肌墩f文部首訂》:“剌癶古語,謂足動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貌也?!蓖躞薜摹墩f文解字句讀》:“兩足箕張是剌癶也?!眱芍荒_像畚箕一樣張開就是剌癶,顯然,這樣的狀態(tài)走路是不順的。剌癶亦寫作“獵(liè)跋”,《說文解字·足部》:“?,步行獵跋也?!?與癶同詞異字。或作“剌犮”,或者倒過來說“拔剌”漢代陸賈《新語·懷慮》:“拔剌難匡?!敝弊g大意就是兩足分張不好糾正?;蜃鳌百?”,都是不正之義。2、癹。讀bá?!墩f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癹,以足踏夷草。從癶,從殳?!洞呵飩鳌吩唬骸卑j夷蘊崇之?!霸S慎認為此字是會意字(后人有不同意見)。本義是用腳踏除草。如果按照許慎的會意字理解,會意如何來的呢?上面是一雙腳,下面是“殳”字,殳是古代的兵器,腳下有兵器,似乎與草毫不相關。但是許慎引用《春秋傳》里的一句話:“癹夷蘊崇之?!边@句話出自《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癹(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敝卫韲图业娜耍姷綈海鸵褶r夫急于除雜草一樣,鋤掉它聚積起來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么善的事物就能發(fā)展了。顯然,今本所通行的芟的寫法更通順。照文意來說,癹字的意思就是除草,只是除草的動作并沒有描述清楚。注意,這里有個問題,今本的《左傳》,這里都寫作“芟”。是許慎引用錯了嗎?不是的。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秋官·敘官·薙氏》注引作‘芟夷蘊崇之’”似亦后人不識癹字,而改以既偽《左傳》也?!段倪x·答賓戲》:‘夷險芟荒?!瘯x灼曰:‘發(fā),開也。今諸本皆作芟字。案:發(fā)亦癹之訛?!八J為這里這個字本來就是“癹”,但是后人有直接改成“芟”的,也有改成“發(fā)”的,我們覺得這種說法很合理。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癹字的上面是一雙腳,下面是手持某種器具或者拔除某物的樣子,只是到了小篆時中間才發(fā)展成蜷縮的人的樣子。但不管具體字形如何,都無法會意出用腳踏除草的意思。許慎認為它是這個意思的依據(jù),就是《左傳》里的那句話。所以桂馥在《說文義證》里說:“當云癶亦聲”,他覺得這是個形聲字。我們只能列出來,無法斷定,只能待考,好在,“癹”早已不是常用字,影響并不大,了解即可。3、登。這是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讀音有兩個:(一)dēng?!墩f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登,上車也。從癶、豆,象登車形?!痹S慎認為登是象形字,像登車的樣子,所以本義是上車也。既是象形字,先考察一下字形:顯然,最早的字形跟上車毫無關系,所以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字源》中,陳英杰先生認為登是形聲字。甲骨文里有這個字,像兩手捧食器以進獻之形,在語句意義上也多為進獻之義。古文字中的登以《爾雅·釋詁下》中的解釋為準,即:“登,升也?!辈⒄J為這是從“癶”之“登”字的本義?!渡⑹媳P》中的“登于廠源”即用本義?!墩f文》之“上車也”之訓乃引申義。進獻可以引申為本義的引申用法,也可以認為是與“烝”同源通用。西周金文的“烝”祭之“烝”均從米作,沒有例外,春秋時期始借“登”表“烝”兩個字是同源詞,“登”亦為禮器之稱?!稜栄拧め屍鳌贰巴叨怪^之登”。這里已經(jīng)有了三個意義:其一、升;其二、一種禮器(瓦豆,祭祀時盛肉食),其三、進獻。這跟許慎的“上車也”都不相同,合起來有四個本義的說法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從癶豆。象登車形。”他同意許慎象形的說法,只是增加了引申義。徐鍇似乎也贊同象形字的說法,《說文系傳》:“臣鍇曰:兩手捧登車之物也,登車之物,王謂之‘乘石’”。這似乎又有新的意義。你看,這個字爭論有多少。爭論這么大,簡直無所適從。相比之下,《字源》所借用的古文字字形更多,解釋也較為合理,我們暫以《字源》為準。登的本義就是升。其實,《玉篇·癶部》中的登也訓為:“登,升也。”比如《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晉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庇玫亩际巧囊饬x。(1)高。比如《國語·晉語九》:“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韋昭注稱:“登,高也。大意是:君子愁的是名聲不好,而不愁年事不高。(2)升遷;提拔?!稌虻洹罚骸爱犠扇魰r登庸?”孔傳稱:“庸,用也。誰能咸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毕喈斢谡l能把這件事辦好并取得好的成績,就提拔誰。又比如柳宗元《非<國語>·命官》“(晉)文公將行霸。而不知變是弊俗以登天下之士。”(前期的)晉文公將要爭霸天下,卻不知道改革弊俗,以提拔重用天下名士。(3)成熟?!对鲰崱さ琼崱罚骸暗?,熟也?!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爱攬蛑畷r,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五谷不登?!敝祆渥⒎Q:“登,成熟也。”有個成語叫五谷豐登,出自《六韜·龍韜》:“戰(zhàn)勝于外;功立于內;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jié);五谷豐熟;社稷安定?!敝肝骞蓉S收。泛指糧食豐收。登的意思就是莊稼成熟。(4)實現(xiàn);完成。《爾雅·釋詁下》:“登,成也?!北热纭抖Y記·月令》:“季春之月,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坝直热纭稘h書·敘傳下》:”國富刑清,登我漢道?!邦亷煿抛⒎Q:“登,成也。”(5)增加?!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瓣愂先浚缘且谎?,鍾乃大矣?!倍蓬A注稱:“登,加也。加一,謂加舊量之一也?!贝笠馐牵宏愂系模ǘ?、區(qū)、釜)三種量器都增加了一成,鍾的容量增大了。這是說陳氏愛惜民眾,以大量具借出,以小量具收回,所以民心歸附。(6)進獻。這個意義前面辨析時說過,很可能就是登的本義。《玉篇·癶部》:“登,進也?!薄秴问洗呵铩ぶ傧摹罚骸稗r乃登黍?!备哒T注稱:“登,進也。”(7)上冊;登載?!队衿ぐh部》:“登,上也。”比如:登報紙了?!吨芏Y·秋官·司民》:“司民掌登萬民之數(shù),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鄭玄注稱:“登,上也?!边@是中國早期的戶籍管理。(8)科學考試中選。比如:登了金榜。《新唐書·劉禹錫傳》:“登博學弘詞科?!?/section>(9)捕取?!抖Y記·月令》:“(季夏之月)命漁師捕伐蛟,取鼉,登龜,取黿。”鄭玄注稱:“四者甲類,秋乃堅成……龜言登者,尊之也?!边@四種都是到了秋天之后變得堅硬,用以是季夏之月才開始捕取,對龜表示尊稱,稱“登”。(10)祭祀時盛肉食的禮器?!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巴叨怪^之登?!北热纭对娊?jīng)·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薄睹珎鳌贩Q:“木曰豆,瓦曰登?!蔽野鸭榔费b碗盤,木碗瓦盆都用上。(11)用作副詞。表示時態(tài)。相當于當即、立刻。清代黃生《義府·冥通記》:“登,登時也。登之開聲為當,蓋言當時也?!北热纭端?jīng)注·洛水》:“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即用此義。(12)進入;放入?!痘茨献印た姺Q》:“錦銹登廟,貴文也?!备哒T注稱:“登,猶入也。”(13)只;停留。這個較多用于近現(xiàn)代漢語。比如茅盾《多角關系》:“廠里停工已經(jīng)四個月了,登在上海的幾位股東屢次催我回來一趟?!?/section>(14)掂量?!段拿餍∈贰返诙兀骸班囬T上一見(那兩件禮物)雕鏤精工,愛不釋手,登一登分兩,有二十來兩重。”(15)踩,走過?!都崱るQ韻》:“登,履也?!北热纭端疂G全傳》第八十四回:“卻說時遷,他是個飛檐走壁的人,跳墻越城,如登平地?!?/section>(16)通“蹬”。腿和腳向腳底的方向用力。《西游記》第四十四回:“到那廂,用腳登開門看是,原來是個大東廁?!?/section>此外,登還用作姓?!稄V韻·登韻》:“登,姓。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section>(二)dé。讀音出自《字匯補》。通“得”?!豆騻鳌る[公五年》:“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焙涡葑ⅲ骸暗?,讀言得來,得來之者,齊人語也。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毙鞆┦瑁骸爸^齊人急語之時,得聲如登矣……”顯然,這是地方方言的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