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蛤(há gé)(形聲。從蟲,合聲。本義:蛤蜊) 同本義。產(chǎn)于淺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養(yǎng)殖。肉可食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韓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與螃蟹),蛤灰(以蚌蛤殼燒成的灰),蛤像(蛤蠣的佛像),蛤蠣(即蛤蜊)。蛤蜊是一種對于可食用雙瞉貝類的泛稱。在中國古代,蛤、或蚌泛稱具兩片相等的殼的軟體動物,有時特指文蛤。蛤蜊則是指生長在東南沿海中的軟體動物。在山東膠東半島部分地區(qū)以及大連部分地區(qū)將蛤字讀成(ga),這是地方方言而并不是多音字。在福建地區(qū),蛤蜊通常指泥蚶。在臺灣,可食用的雙瞉貝類都被泛稱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當(dāng)于古代的蚶、車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蚶仔(hamma),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蜊仔(la-á),或蜆,通常是指河蜆。雙殼類通常棲于淺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質(zhì)或泥質(zhì)的水底。有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