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有六個:人、事、物、景、情、理。其核心對象是人。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養(yǎng)育人。圍繞著育人的目標,我們近取諸身、遠取諸古,選擇人、事、物、景、情、理六者,欲使人知人、任事、格物、審美、通情、達理。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進行總結、學習、創(chuàng)新。在就診環(huán)境、流程優(yōu)化、細節(jié)管理上還須下功夫。”王莉說道,針對就醫(yī)環(huán)境問題,醫(yī)院打算根據(jù)就醫(yī)流程來重新布局門診一樓,如進一步整合與優(yōu)化服務窗口,將“辦公室式”服務窗口打造成“全開放式”服務窗口;延伸“分時段”概念,深入挖掘“互聯(lián)網(wǎng)+”的內(nèi)涵,使檢驗/檢查、候床信息、車位等網(wǎng)上適時跟進,實現(xiàn)居家等候檢驗/檢查、居家候床…… 一、知人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知人: 認識自身的內(nèi)外。既要深味自身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個性特征、思維方式及形成原因,又要思考自身使命、地位、價值和發(fā)展。 認識族類的內(nèi)外。光有對自身的體味和思考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偏頗的,我們必須借助古今中外眾多族類對自身的體味和思考,來深刻認知自身和我們的族類。語文中這樣的材料是多的,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飲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東坡的《赤壁賦》等詩文,表述的正是我們的族類在各自的人生處境中迥異的生命體驗和價值取向,是非常有助于我們認識我們族類的生存外在和多樣化的內(nèi)心,并涵養(yǎng)我們自己心靈的。眾多其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也有同樣的功效。 認識自身與族類的聯(lián)系方式。一部文學名著往往就從多方面昭示著人類個體與族類的種種聯(lián)系,例如讀《紅樓夢》,我們能夠感知賈政和寶玉的父子關系其實正是千年中國父子關系的縮影,賈政以當時人們普遍認可的生命規(guī)范要求兒子,被祖母寵壞了的寶玉再也回不到這個規(guī)范中來進而瘋癲癡狂都在情理之中。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不同的生活閱歷和社會處境帶給他們的迥異人格,能體會到他們之間因人格歧異而導致的種種矛盾,還能體會到當時族類在他們身上施予的種種影響。只有深刻體會了,我們才能充分領悟個體與族類的深刻關系,于知人、做人方有裨益。法國哲學家阿蘭曾說:“你熟悉翻動書頁時所發(fā)出的窸窣的聲音嗎?如果你無法從中辨析出命運的顫音和結局的征兆,這說明你還不是真正的讀書人。” 二、任事事在人為。 欲任事,必先知事。知事之可為與不可為,是倫理的規(guī)范,是道德的規(guī)范,是族類對個體人的基本要求;知事之如何為,是實踐的能力。 事件的發(fā)生必有其背景,背景有外在的、社會的,也有內(nèi)在的、心理的。社會的背景和心理的背景影響甚至決定著事件的走向和結局?!都t樓夢》中寶黛的悲劇、賈府的沒落既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又有其個人的心理原因?!端疂G傳》梁山英雄的悲劇性結局,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使然,又何嘗不是宋江、盧俊義和吳用等梁山主導者的心理個性使然?如果,我們假想一下,讓對統(tǒng)治者的本性有著更清醒認識的林沖或讓對統(tǒng)治者根本不抱幻想的魯智深、李逵來主持大局,梁山大業(yè)將會是另外一番局面。當然,林沖、魯智深和李逵的個性又決定了這個假想的不可能。 中學語文文本上有著大量的事件材料,它的功能在于讓學生知事、任事。知事,就是讓人了解事件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的一般發(fā)展脈絡,了解人對于事件的根本性的影響。任事則要復雜得多。要使人能夠任事,還必須讓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事件本身蘊涵著的人生價值、道德價值、倫理價值和其他的種種社會價值。在合理的價值觀的引導下,任事才不至于偏離正確方向。《易經(jīng)》中《漸》之卦辭云:“漸,女歸吉,利貞。”是說每一件事情必須按一定的程序去做,不能有所超越,而事理程序最顯著的莫過于古代女子的出嫁,遵循三書六禮的程序,才是最正當,最吉利的。以此象征事業(yè)的成功,必須由正途步步攀升,不可走旁門左道。 因此,文本上的事件材料功能有二:使人知事,又養(yǎng)育著人的價值觀,可以使人任事。 三、格物《大學》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币馑际谦@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鬃釉唬骸熬硬黄?。”就是說君子不論是做學問,或從工從政,都應該做到淵博廣才,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不要象器皿一樣只能裝某種特定的東西。物的內(nèi)部,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認真審辯這種關系,即可知物,即可知人、任事。 部分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只是機械地記憶公式、原理以及結論,而很少真正理解公式與原理的內(nèi)容以及推導過程。這種機械記憶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生的運用能力降低,從而在考試過程中不會運用相關的物理知識,最終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比如:關于電阻與電源電動勢相關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只是簡單的記憶縱軸截距為電源電動勢,而內(nèi)阻為縱軸截距除以橫截距,并沒有關注坐標原點的位置。如圖1所示,如果將甲圖像轉變?yōu)橐覉D像時,依然按照同樣的公式進行運算,則會出現(xiàn)錯誤。 外物之于人類,其恩情可謂至深至巨,人類在自然萬物之中孕育產(chǎn)生,又在自然萬物之中得到哺育成長。自然萬物是人類的永恒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同時,人類又憑借對自然萬物的領悟來構建自己嶄新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自然萬物給予著人類經(jīng)久不衰的啟示。如屈原《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宋代思想家陸象山看到古人對“宇宙”的注釋,忽然大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彼麄儗ψ匀蝗f物的拷問,成就了一代偉大的思想。 自起事發(fā)生至解圍塔爾巴哈臺之近一年時間內(nèi),回民軍以禮拜寺為中心,哈薩克軍盤踞于城南、北、西各鄉(xiāng)間作為外援,攻打塔爾巴哈臺城。在棍噶扎勒參率領的察哈爾、厄魯特蒙古兵和守城官兵的夾擊下,哈薩克軍紛紛逃入塔爾巴哈臺附近之深山老林內(nèi),回民軍尚在禮拜寺內(nèi)堅守不出,但此時清軍已控制了塔爾巴哈臺局勢。在這一年當中察哈爾蒙古兵在棍噶扎勒參的帶領下,與起事者交戰(zhàn)多次,使塔爾巴哈臺局勢控制在清朝一方。 中學語文教育有責任使學生明辯自然萬物,明辯人與物、物與物的關系,明白愛物、惜物就是愛惜人類自己。在語文文本中,存在著這方面的大量的養(yǎng)育素材。巴金的散文《燈》、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唐宋大量的律詩絕句,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朱熹的《讀書偶感》,明代于謙的《石灰吟》等等,都充滿人對自然萬物的深刻感知。 四、審美美的內(nèi)涵歷來是美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希臘的古典主義,認為“美在物體形式”;之后的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強調“美即完善”;十七世紀的英國經(jīng)驗主義,認同“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十八、十九世紀的德國古典美學,認為“美在理性內(nèi)容,表現(xiàn)于感性形式”;十九世紀的俄國現(xiàn)實主義,肯定“美即生活”——因為美的意蘊的多元性,所以只能說審美活動是讀者各種復雜的精神活動的交織,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社會與歷史、文化與智慧的綜合產(chǎn)物。 由于不同材料的熱膨脹系數(shù)之間存在差異,在溫度變化時兩者的延伸率不同導致出現(xiàn)內(nèi)應力,使界面處產(chǎn)生裂紋,在使用過程中從裂紋處開始氧化或腐蝕,進而導致涂層失去對基體的保護作用。隨著殘余應力,化學應力(或擴散引起的應力)的增大,殘余應力和擴散引起的應力的耦合作用下的微裂紋的擴展行為也可能會導致涂層的失效。Nazir等[21]進行了在壓應力作用下,加上擴散引起的應力的微裂紋涂層的分層研究,表明隨著熱膨脹失配導致涂層中的殘余壓應力逐漸增大,阻礙了界面擴散,進而減小了涂層中由于擴散引起的應力。 第二,對于3臺冷卻泵,通過遠程后臺監(jiān)控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各水泵無間隙切換,同時可以監(jiān)測水泵運行的溫度、電流、壓力等數(shù)據(jù)。 美是生命的象征,是完美人性的呈現(xiàn)。人的價值和美的價值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二而一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美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就是人性的充分展開。人的本質是什么呢?從語文學的角度看,人的本質是情和意。人正是因為有了情和意,才把自身從動物里區(qū)別出來。因此,凡是人的情和意對象化了的人、事、物、景、情、理都有其獨特的美的價值,通過對諸對象的審美,大可以養(yǎng)育人文的精神。 通常的觀點,認為美既有客觀的一面,又有主觀的一面。事實上,當客觀存在的人、事、物、景、情、理被個體人的情和意對象化之后產(chǎn)生的美,不僅具有客觀性,也具有主觀性,正符合美的特征。那么,是不是可以說,人的審美對象就是人、事、物、景、情、理六個?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從六個對象中審出美來,并由此而陶冶人的情操,養(yǎng)育人的美德,進而確立美好的價值觀?推究語文中的全部材料,我認為語文的本意正是如此。 五、通情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nèi)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人類的情感可分為兩類:一是對外物的情感,一是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的情感。外物(自然)孕育了我們族類,從未間斷地哺育著我們族類,在為我們族類提供物質家園的同時又為我們提供著精神家園,我們應該感謝它們;社會為我們提供著規(guī)則,規(guī)則保護著人類向前向上健康發(fā)展,我們應該感謝它們。一盞燈,一點微弱的燈光,在孤獨的夜行人看來,那是光明,那是溫暖,是安慰,是鼓勵,是生命,這就是巴金寫《燈》的原因。 還是那位高僧大德說:“道理能夠透徹,就不會受事相所迷;情通就能心開意解,包容天地萬物,沒有煩惱顛倒。然而,凡夫卻常因迷情而昧理,心中的無明一起,就有了愛的偏差——為了一己所愛,破壞山河大地、與人對立、結仇連怨?!蓖ㄇ椋湍苄拈_意解,包容天地萬物。 六、達理語文教育雖然不是單純地使人達理,但是使人達理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郵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擁有中國第六大、江蘇第三大淡水湖—高郵湖,是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先后獲國家生態(tài)市、中國最美生態(tài)旅游示范市、國家糧食生產(chǎn)先進縣等稱號。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高郵逐漸形成了以高郵雙黃蛋、羅氏沼蝦、揚州鵝、高郵大米、高郵湖大閘蟹等為代表的特色產(chǎn)業(yè)和農(nóng)產(chǎn)品。 達理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單靠中學階段的養(yǎng)育是遠遠不夠的。孔子十五歲“志于學”,七十歲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達理的艱難程度。有的人窮盡一生,到頭來只落得“天理不可知,天命不可違”的一聲感嘆;有的人或受“知”的限制,或受“情”的限制,受“意”的限制,對“理”一知半解,認定“理”不可“達”,深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是圣賢詩書常被人解得支離破碎,乃至君子以此為理,小人以此為據(jù),殺人越貨的盜賊亦從中找出滿嘴的仁義道德。人在生理方面有荷爾蒙作祟,在心理方面有思考模式僵化、功能固著、偏見經(jīng)驗、規(guī)則性思考,確實使“達理”變得無比艱難。但是,達理是可能的,因為要“達”之“理”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是虛無的、神秘的。理性是以鼓勵思考來賦予個人新生命。只要我們從平常的“理”入手,多些思考體味,少些麻木不仁,漫漫地會走向真理。 中學語文文本沒有哪一篇不蘊涵著豐富的“理”?;蚴亲匀恢?,或是人類之理,或是社會之理。有的是一家之言,有的則是通理。只要我們認真思考體味,終于會至于達理?!斑@當兒,我從書中抬起眼來/ 一切都已變得偉大/ 沒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驚/ 在書中,我體驗著外界的事物/ 這兒那兒,自然都廣大無垠/ 只要將更多的身心織入其中/ 我的雙眼便能適應世界萬物/ 適應蕓蕓眾生嚴肅的單純……”(奧地利·里爾克·《閱讀者》) |
|